下流社会和低欲望社会,从何时开始,成了日本社会的热词?


作者:徐颖
编辑:徐颖
时间:2018-11-17 17:59

下流社会和低欲望社会,正在成为日本社会的两大热词。

由上海译文出版社主办的“‘看日本’系列《下流社会》《低欲望社会》首发与分享”活动近日在钟书阁静安芮欧店举行。

围绕“为什么一路下滑的‘低欲望社会’不变不行?”这一话题,作家、日本《中华新闻》主编姜建强,翻译家陆求实,国际问题研究学者沙青青和媒体人张明扬与读者进行了交流。活动由东方卫视首席记者、著名主持人骆新主持。

“低欲望社会”

成为社会热词

从“干物女”到“草食男”,从“断舍离”到“小确幸”,诞生于邻国日本的这些流行语热词因其精准传神地概括了某一时段的某些社会现象和国民心态而传播甚广。

此次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的《下流社会》和《低欲望社会》也是分别由两位经济学者提出的日本社会热词。

在《下流社会》中,日本著名经济学家三浦展有感于日本社会的个人收入、学历、生活需求等差距日益扩大,从而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指出日本正在从“中流社会”逐步沦入“下流社会”。

而另一位著名国际问题研究专家大前研一则在《低欲望社会》中进一步分析了日本产生此社会现象背后的国民心态,并就如何对这种“低欲望社会”做出改变大胆提出了自己的若干设想。

为何会出现低欲望社会

谈及《下流社会》和《低欲望社会》之间的关系,陆求实认为,两本书讲的是同一个社会问题。

三浦展的《下流社会》是从是从消费社会学的角度切入,通过各种消费数据来认证他的观点。而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会》不仅局限于消费数据,而是更加准确地深入到社会欲望这个核心问题,是对三浦展指出的这些社会现象的归纳与补充。

沙青青表示,日本社会之所以会呈现出这样的趋势,在于上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后的两极分化所造成的“格差社会”现象。经过泡沫经济时代浮华世界,又经历了经济的失落,现在的日本人尤其是没有经历过昭和时代大起大落的社会动荡的年轻人更加安于现状,觉得不需要很努力的拼搏也能够安身立命,由此造成整个日本社会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

日本的“低欲望”,也与其传统文化中的“禅宗”思想不无关系。对于这一现象,姜建强认为,日本的“低欲望”是一种高质量的低欲望,是自愿的对新的生活方式的认可,本质上是生活方式的转型。

中国会不会步其后尘

对于不少人谈及中国尤其是发达地区也出现了类似日本当前“低欲望”趋势的社会现象,姜建强认为,现在中国的社会发展还远远的没有到达低欲望的地步。低欲望社会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仅仅是经济学的概念,是社会和文化的概念。“低欲望”是社会高速发展的趋势放缓后所呈现的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社会现象。而中国仍在不断的高度发展。中国当前青年一代流行的所谓“佛系文化”更多是一种“装”或“矫情”。

张明扬指出,目前中国部分年轻人表面上的“低欲望”,是对奋斗丧失欲望,但对钱并没有丧失欲望,是一种渴望不劳而获的消极心态。

陆求实对此也表现出一定的担忧,他认为,中国社会虽然还没有进入到日本这样的程度,但如果年轻的一代就已经提前探入“低欲望”的话,中国势必会步日本社会的后尘,也会走入下流社会、低欲望社会,这对于未来国家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就中国如何避免重蹈日本一路下行的“低欲望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陆求实认为须辩证看待“低欲望”。一方面需要积极地筛选自己的欲望,舍弃表面化的、虚浮无用的欲望,追求一种真正对个人生存和发展有益的欲望。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做出改变。

据悉,上海译文出版社“看日本”系列此前已经出版了《日本第一》《日本新中产阶级》。此次推出的《下流社会》和《低欲望社会》分别采用了陆求实、戴铮(合译《下流社会》)、姜建强(翻译《低欲望社会》)的译本。基于本国经济学家的专业视角、一线研究和专业译者的精准翻译,使得这两本“看日本”著作具备极强的专业性和可读性。未来,上海译文出版社还将持续关注日本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继续丰富“看日本”系列的图书品种。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