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浦镇丨周浦记忆:听老街讲故事,忆周浦旧时光


作者:周到君
编辑:丁夏
时间:2019-01-16 23:07

老编先说

曾经风水宝地的船厂街集政府机关、工业仓储、金融商贸、老房民宅于一条街,各领风骚、风光无限。到了1958年开新河(新咸塘港)、拆了公和桥,1969年拓宽钟前港(新周浦塘),将船厂街“一刀两段”,虽然有过房管所在此“一口缸、七个人”创办“汇丽集团公司”的奇迹,无奈容不下发展的余地,搬走它处。特别是航运业的萧条,船厂街逐渐冷落。时过境迁,现存的船厂街以后命运如何,请看作者李先生对船厂街前世今生的经典叙说。

■ 70年代船厂街航空图

■ 60年代初船厂街

船厂街史话

南汇乡土

浦东十八镇,周浦第一镇,很久以前的浦东大地上,一条条人们熟悉的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地组成了周浦镇,因规模大、商贸兴还获得了“小上海”的美誉。在老镇区的南部,有一条名气并不能算太响的老街,它南起汤家木桥,北接钥匙桥,约有500米长,东临咸塘港与南八灶老街隔河相望,它就是船厂街。

有人说地名、路名是一个地区的标签和名片,它承载了历史变迁的印记,饱含着地方文化的底蕴。地名又称活化石,是一个地区人类活动和自然形态相结合的历史产物,老旧地名尤其值得我们珍惜。

■ 60年代初期船厂街中北部地区

■ 50年代末期船厂街北部万新酱园工场码头

■ 2011年初期船厂街北部地区(右侧桥下为船厂街)

船厂街,相对镇区中心那些耳熟能详的老街来说要年轻得多。历史悠久的周浦镇,其发展过程与所有江南古镇一样,主要的街区都是沿着两条丁字形的市河逐步发展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南汇建县后在周浦设立汇集全县漕粮的便民仓,浦东粮棉集散中心的地位被确立,进一步促进了周浦镇的繁荣,除了中心地带继续保持着繁华外,镇区范围渐渐不断地向四周扩展。凭借着优越的水上交通,面向南汇县纵深广大地区的南八灶、东八灶地区迎来了迅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其中沿咸塘港东岸的南八灶尤其迅猛,一些较大规模的商号和代表当时先进工艺的厂家陆续在此落户, 而一河之隔的咸塘港沿岸,则以水上运输为特色服务于粮棉交易和加工,别具一格的一条街随之也发展了起来。

■ 现在的船厂街中部

■ 60年代初期船厂街中部

据史料推测,船厂街这个名字的出现,比老街自身的历史要短许多,曾见过有记载老街刚有雏形时是被称为"河西街"的。钥匙桥中三座桥梁的建成时间也能证明这一点,据记载跨八灶港的巽龙桥和咸塘港的太平桥都是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唯独南接船厂街北通椿樟街跨盐铁塘的秀南桥,却建成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前后相差竟达八十年之多。而此建桥的时间点,恰是船厂街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并被定名的开始。

粮棉交易主要商号云集南八灶,后相继开设轧米厂、轧花厂以及面粉厂等粮棉加工厂,工业的兴旺和商贸的繁盛当然离不开频繁的运输,航运时代的运输更离不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船只,于是造船、修船、租船等一系列行业应运而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过程,起先这些都是以小规模个体散户形式出现的,后凭借天时地利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专业"一条龙",终于在南八灶对岸的河西街,围绕着“船”为产业而诞生了一条“船厂街”,并一直延续至今。

■ 2013年的船厂街咸塘港和周浦塘交汇处

■ 60年代初期船厂街钟前港

■ 60年代初期钟前港小木桥(后建港监位置)

关于周浦船厂街租船业的产生与发展,《南汇交通志》中有简略又系统的记载:南汇县租船业起时颇早,清道光年间(1821—1850)便有其迹。初为船主在船只空闲时临时出租,后逐步演变为广备船舶专业出租。此类业主以独营为主,自负盈亏,除临时雇匠工修船外,平时都无雇工,租价无定,视营业旺淡而变适。一般租价:小船赁租,每吨每天约1.5公斤大米;10吨大船每月约2石(每石60公斤)大米。形式上有日租和月租两种,月租者每月按20天计租。

租船对象大致有3类:其一为专业运输而无力置船者,都为长期租借,按年或月计租;其次为行商小贩用于旺季之长贩短驳,其租期长短不一;再有邻镇农户,用于驳运农产品及肥料等,都为临时租用小船,然租船者颇众。

南汇县内租船业之发达处,首推周浦镇。其地区一直为浦东大镇,水路便利、农商俱兴,租船业便应运而生。自清道光年间始,后逐步衍变,在南八灶沿河一带云集大小木驳数以百计,地以船名,该处被习称为“船厂街”。租船业主大多世传,择其要者,有沈姓、赵姓、周姓三户。

据称现在的船厂街上还有一部分租船业主的后人,他们对祖上的事业想必会有更为详尽的记忆。

■ 60年代初期船厂街公和桥西段

晚清时期船厂街之名已经确立,而到了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战时期,周浦的粮棉交易进入到了所谓的"畸形巅峰" ,南八灶地区的发展更为迅速,船厂街的发展也进入到了最繁琐的时期,街上传统的造船、修船业纷纷南移至南八灶的祝家港一带,除了粮棉加工厂、铁工厂、仓储等传统产业外,一些更为现代化的服务业,如通讯、金融等相继登场。据记载:南汇县最早的私营银行“汇昌银号”周浦办事处就坐落在船厂街,开业时间在1941年—1945年8月。虽然存世时间仅为4年,那却是距今七十多年的事了。当时在船厂街的其他银行还有“华大银行”(1944年—1945年8月);“万利银”行(1941年—1945年8月);“农兴银行”等。不禁想象那情景,短短的船厂街上或许与现在满大街的银行有得一比。另外,周浦镇的第一架电话机,是首先在设于法云堂的粮棉交易中心中的,而船厂街上却出现了周浦历史上的第一台电话总机,并且还开办了电报业务。据记:民国38年1月5日上海电讯局委办的周浦报话处成立于船厂街39号,安装总机一部,有一条专线直通上海电讯局,并经办电报业务。直到1953年6月,根据政府"政邮合一"的规定,浦建公司设置于南八灶的周浦电讯交换所和设于船厂街的上海电讯局周浦报话处并入周浦邮局,改称周浦邮电局。

了解船厂街的人或许并不多,史书上能找到的相关记载也寥寥无几。确实,船厂街上几乎没有人们所关注的名人故居、名胜古迹、教育机构以及宗教场所,仅有的几家较有规模的企业往往也被归于更为著名的钥匙桥和汤家木桥两个主要地标了。如《周浦镇志》记载:民国14年浦东铁工厂创办于船厂街汤家木桥,设备有18英寸刨床、6英寸车床、10英寸镗床等,有职工60多人。又如:万新酱园在船厂街设大作坊,备有制酱大缸千只(每只缸能容水450公斤),年耗黄豆1500担、面粉700多担。还有: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左思考医师从周浦医院辞职,在船厂街自办平芜医院,一年后因医务兴盛,病房不足而迁至(老周浦公园)边的王家祠堂。

■ 尚未拓宽的钟前港(新周浦塘)

1948年的航拍图上,在老街的中段,我们可以看到有一座厂房围合着巨大场地的工厂,门前有一座东西横跨咸塘港的桥梁,那就是公和轧花厂和公和木桥了,但偌大规模的工厂却没能找到相关资料,而公和桥在镇志上也只是简单地以一句话来描述:民国期间建造的桥梁有公和轧花厂前的公和桥。尽管如此,我觉得从街名中的“船厂”二字,就足以承载一段周浦镇不能忘记的繁华史了。

船厂街是随着水上航运时代的结束而衰落为普通民居的,后来大家熟知的可能就是位于周浦塘接咸塘港角上的港监,造型特殊的房子可以直观周浦塘与咸塘港的航运情况。还有南端由老企业演变而来的粮管所和前卫机械厂,北端万兴酱园的食品加工场。老街上稍具规模的建筑民宅很少,惟有中间公和轧花厂北侧一座不在街面上的民居很气派,后来是作为房管所而为大家所知晓,但这座老房子的来龙去脉对于我来说至今还是一个谜。值得一提的是解放后的周浦镇政府,曾经有两年时间入驻在船厂街。《周浦镇志》记载:解放后周浦镇政府先设于中大街万善堂,1952年7月迁至船厂街74号,1954年7月迁回万善堂。看这门牌号,应当在老街的北段了,猜测是当年万新酱园工场的临街处,现在的位置可能就是巽龙桥北堍下新旧房子的相接处。

■ 民国期间船厂街万新酱园工场

■ 60年代船厂街万新酱园工场临街门口

船厂街的租船业早就衰落,水上航运被陆上交通所替代,昔日的繁忙的景象就此消失的无影无踪。1970年周浦塘南移,利用钟前港开挖拓宽又把船厂街截为两段。至1973年改建汤家木桥为水泥双曲拱桥,周浦塘南的船厂街部分目前都已改造为居民小区,几乎就没有人再以船厂街相呼了。日落西山的船厂街已经老了破了,除了近年家浜路口尚是一些简陋的商铺外,几乎都是老态龙钟矮小的民房了。

■ 60年代船厂街汤家木桥西岸

■ 60年代船厂街汤家木桥西岸粮店和仓库

无论如何,周浦镇上历史老街完全消失的已有多条,船厂街却至今还存在着。如果从清道光元年(1821年)建起钥匙桥中的秀南桥开始算起,船厂街与镇区老街椿樟街有了稳固的联系,估计当时也比较像样了,那么至今该有近200年的历史了。

由于本人对周浦历史关注较晚,尽管对船厂街还算熟悉,有几位同学就住在船厂街,小时候经常会去串串门,夏天在咸塘港中一个猛子就能游到对岸。但个人亲身的经历,充其量只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的,所以只能从史书中攫取片言只语来看船厂街的发展史了,更多的史料有待挖掘,还望知情人来补充。

■ 60年代船厂中北部地区

■ 现在尚存的船厂中北部地区

来源:周浦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