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德公寓千彩书坊喝一杯咖啡 与张爱玲来一场“小团圆”


作者:李瑛
编辑:施丹妮
时间:2019-02-18 17:44
位于常德路195号的常德公寓,原名爱林登公寓。始建于1933年,建成于1936年,是当时由法国建筑师建造为数不多的电梯小高层。张爱玲曾在这里生活过六年之久,并在这里完成了她一生中最主要的几部作品《封锁》《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创作。也是她与胡兰成恋情开始的地方。

如今,张爱玲曾居住过的51室和62室都是私人住宅不对外开放。好在这座历史保护建筑的底楼,有一家极具上世纪30、40年代上海格调的海派书店——千彩书坊,店内留有张爱玲的手稿,成为众多张爱玲“朝拜者”们的精神寄托所。去年年底,恰逢千彩书坊成立十周年之际,她被列为静安区十大公共文化事件。

引进“千彩书坊”对常德公寓进行活态保护

2008年,静安区政府对这座优秀历史建筑完成了一次彻底的修缮复原工程。修缮坚持“修旧留旧”,除了外墙的颜色,楼内的陈设也极力恢复成老样子,其钢窗、阳台、灯罩也恢复到了70年前的样子,而消防龙头、门把手和信箱等当年的老物件也得到了完全保留。

为了更好对常德公寓进行活态保护,在这次的修缮复原工程中,对底楼原有商户进行了搬迁,大胆引进实体书店“千彩书坊”。张奇是千彩书坊的创始人之一,据他回忆,常德公寓修缮之初,最开始找到的是上海新华书店。“新华书店觉得由他们开没有问题,但是常德公寓这样的建筑更应该开一个有特色的书店,就推荐了我们。”

张爱玲曾经在常德公寓居住过的两间房现在都有人居住,整个公寓的其他房间也各有住户。为了避免给楼里的居民生活带来困扰,常德公寓并不对外开放。可以说,楼下的书坊弥补了参观者无法探访旧居的遗憾,也打消了他们“执意入内”的想法,使他们在常德公寓有了一个可以怀念张爱玲的地方。

书店陈设张爱玲手稿

坐在千彩书坊靠窗的座位,读者喝着咖啡,想象着1943年初春的下午,23岁的张爱玲推开常德公寓的大门,怀揣知名园艺家黄岳渊的推荐信和自己的中篇小说《沉香屑·第一香炉》,朝着愚园路方向走去,去拜见“鸳鸯蝴蝶派”主将、资深编辑家周瘦鹃。数月后,《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先后发表,名不见经传的文学青年张爱玲凭借这两篇作品出名了。

记者在千彩书坊看到,店内专门设有张爱玲作品和传记的专柜、中国最美的书专柜,还有上海城市文脉以及众多华人女作家的相关图书也是这里的推荐重点。墙上还特别展示了张爱玲较为少见的照片及《小团圆》手稿等。书架上摆放着十月文艺出版的张爱玲系列作品、皇冠文化出版的张爱玲全集和立绪文化出版《花开·花落》纪念版。店内红棕色的老式桌椅、泛黄的碎花壁纸、老式留声机,走进这里仿佛回到了张爱玲所处的时代。

店长李倩告诉记者:“传说当年张爱玲也曾在常德公寓楼下边喝咖啡边写作,因而我们在创始之初就引入了‘书+咖啡’的运营模式,让读者在慢节奏的氛围中细细品味书籍给人带来的愉悦。”很多张爱玲的忠实读者都到常德公寓来“朝拜”他们的偶像,“第一次来这里的人,绝大多数是冲着张爱玲而来的,人生最华美的篇章在常德公寓,许多张迷都希望能与张爱玲靠近一些,感受她的温度。有许多从海外打着”飞的“来的张迷直到真的来了才知道,曾经的旧居目前只是一处普通民宅,并不对外开放,‘失望’之余却有惊喜,进来坐坐,看一看她的手稿和书籍,有了精神寄托。有书迷形容:”在千彩书坊驻足,宛若在小说和现实之间游离,或阅读或沉思。"

海派作家作品云集 程乃珊夫妇经常来喝咖啡

不少海派作家也经常光顾千彩书坊。著名海派女作家程乃珊和先生严尔纯经常来千彩书坊喝咖啡。严尔纯回忆道:“程乃珊很喜欢坐在书坊靠窗口的位置喝咖啡,张爱玲一直是程乃珊的偶像,恰巧程乃珊的母亲和张爱玲以前是上圣约翰大学的同学。”在程乃珊母亲的记忆中,张爱玲的英文成绩相当出众,是一个才华出众但性格内向的女同学。“同样是写上海的女作家,因为和张爱玲所处的时代不同,程乃珊的作品也反映了她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的上海,对上海海派生活有相当细致入微的描写,对海派文化来说也是一种传承。”

千彩书坊十年多来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一百余场。程乃珊、陈丹燕、孙颙、祝君波、阮仪三、淳子、陈子善、宋路霞、吕敬人、张桂铭、杨正新、乐震文、高式熊、劳继雄、刘小晴、陈辉等文艺名人都来此地演讲、签售新书或参与文化活动。千彩书坊也是沪上首家自筹经费设专区陈列推广“中国最美的书”的实体书店,每年的“中国最美的书”国际设计家圆桌论坛都在书店举行,中外顶级书籍设计家均光顾这里,感受书店温馨的氛围。

“读书是我的生活方式”这一句在千彩书坊的店招上显得格外醒目,每当夜幕初降,这个海派城市书房显得愈加沉静,与常德路上熙熙攘攘形成了对比,时不时有行人经过停下脚步,透过格子玻璃望一望店内张爱玲那张优美的画像,若有所思一番,成就一次与这位中国文学史上重要女作家的“小团圆”。


图片:肖鸣亮
来源:静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