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岁的阿根廷籍语言教师,能说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三种语言,近期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右眼皮下垂无法睁开,看东西出现重影。
市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楼美清教授发现,这位老师的脑干部位有一直径约4毫米的海绵状血管瘤,还在少量出血。
虽然这个血管瘤只有一粒黄豆般大小,却位于大脑的核心位置——脑干深部偏向左侧部位。如果破裂出血,就可能引起剧烈头痛、视力下降乃至丧失,甚至晕厥昏迷,危及生命。
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相互缠绕成团状,形似海绵。
由于海绵状血管瘤的血管结构不同于正常血管,没有内皮组织,非常脆弱,容易破裂出血。但是这种病发病隐匿,早期往往没有症状,多在成年后发病。
海绵状血管瘤多发于大脑半球、脑干和脊髓。发生于脑半球者,症状以头痛、癫痫多见;发生于脑干者,引起神经功能缺失,可表现为眼皮下垂、复视、手不能动等,严重者昏迷;发生于脊髓者,会影响走路。
让人担忧的是,这位老师的海绵状血管瘤位于脑干深部,进入这一核心区域且不破坏其结构和功能,手术难度非常大。
脑干周围密布神经,常被称为手术的相对禁区。
专家们指出,脑干是大脑的核心区域,是人体的神经中枢,控制着手、脚、眼、口等的活动,一旦受损就会导致其所支配的躯体相应部位“瘫痪”。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术中有所损伤,会对患者的表情、语言功能造成极大影响。
考虑到病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即使手术有风险,患者夫妇仍毅然决定尽快手术。
凌晨4点,一阵剧烈头痛惊醒了Crodia,她的海绵状血管瘤再次出血,必须马上手术避免脑干损伤加重。医护人员迅速到位启动紧急手术程序,早上7点,患者被推入手术室。
不同于普通外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的操作空间可称“迷你”,主刀者需要在零点几毫米为单位的空间内腾挪操作。
患者的血管瘤在脑干中偏左侧位置,手术需要从头颅左侧颞叶进入,经过左半球进入脑干切除肿瘤,途中要经过大量密布的传导束和神经纤维。
考虑到Crodia的职业对形象要求较高,手术团队在她的眼睑、手、脚等部位都插上了电极针,实时监测相应部位的神经功能是否正常,以保证不损伤相应神经。
楼美清教授带领手术团队切开患者左侧颞叶部位的头皮,在颅骨上打开一个直径约3厘米的孔。
在导航技术的引导下,手术团队操控头端直径不到1毫米的显微神经外科专用剥离子,一路避开大脑左半球的危险区域,达到脑干部位。在这里,传导束中的神经纤维就像密林一样,彼此间的缝隙只有0.1~0.2毫米。
接着,手术团队小心分开传导束中一个相对安全的间隙,用脑压板压住一侧大脑组织,仔细拉开4毫米宽的距离,让剥离子能够挤入脑干中。进入脑干深处7毫米后,顺利切除直径约4毫米海绵状血管瘤,并取出一块直径3毫米的血块。
三天后,Cordia的语言、认知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之前所擅长的三国语言也一样都没丢。
专家提醒,有家族史的人群要提高警惕,进行必要的筛查。
若反复癫痫发作,突然发生剧烈头痛、眼皮下垂者应尽快到医院检查,做核磁共振检查就能及时发现海绵状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