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镇丨今天,我们追溯王港的故事


作者:周到君
编辑:丁夏
时间:2019-02-27 21:32

连续两周,我们讲述了咱家“唐”的来历,介绍了露德圣母堂的情况。后台的小伙伴和爱粉们都表示,他们很喜欢这一板块。

留言中,王港的小伙伴们有点着急了,也想知道自己家门口的前世今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追溯王港吧~

昔日王港镇,全称王家港镇,俗称“王家港”,《民国川沙县志》曾称作王溪镇。

■ 王港老街旧照

镇名何以港名而论?因镇前有条长约三华里的“王家港”而得名。该河自镇东端顾家宅,称“吕家浜”;镇西首王家宅处一段南北弯的河道亦称“吕家浜”。为何唯独镇中的一段称为“王家港”?其实,王家港只是吕家浜的一段。只有弄清了这“王家港”的原委,也就知道王港镇的由来。

■ 王港敬老院旧照

■ 王港敬老院旧照

原来,“王家港”确与王港镇西王家宅有关。这王家宅的祖先是明末清初从山西太原迁移而来,先在南汇下沙定居,后有一分支迁此定居。王家家产丰厚,有土地300亩,遂将门前的吕家浜称为“王家港”,就这样人们叫顺了这“王家港”之名。清光绪年间,王家有一后人中了举人,王举人嫌王家港名字不雅,逐将“王家港”改为“王溪”,故在《县志》记载中出现了“王溪镇”。无奈浦东习惯将水道称“港”或“浜”,叫不顺“溪”,于是,“王家港”之名就流传了下来。

■ 王港镇六一活动旧照

南宋年间,王家港一带已有村落,先民们已在这里繁衍生息。至明末清初,这一带已有多处村落,人口较密集。王港镇东唐家宅北端,有条西北流向东南的顾家浜支流,叫小顾家浜,与唐家宅东边的唐家沟相交,成了三角形地块。

■ 位于虹三村的万头猪场旧照

■ 位于大丰村的双百头奶牛场旧照

清雍正七年(1729年),有“外委把总”(清代营守军官名)在小顾家浜南岸唐家沟旁设营屯兵,唐家沟被称作“营基港”。由于这里由于营守屯兵,开始出现商品交换,于是就有航船码头、茶馆酒肆、鱼行肉庄、南北杂货等商店。至乾隆中叶,从航船码头起依旁唐家宅向南至王家港,形成了拥有三、四十家商铺的街道。因为街市始于三角地,故称“三角街”。

■ 王港镇地区种植在池塘中的莲藕旧照

王家港北河沿是一条官路,东通小湾、西通张江栅。通往小湾官路的营基港上,有石桥一座,叫“聚隆桥”,“聚隆桥”西堍南跨王家港的石桥叫“继志桥”,三角街向南跨王家港的石桥叫“崇德桥”(俗称“三角街桥”),“崇德桥”西首有跨王家港的石桥叫“百顺桥”(俗称“西石板桥”),唐家宅东首跨营基港的石桥叫“仁余桥”,(因船过此桥总要磕三磕,戏称“三磕桥”)。由于这些石桥连接四乡八邻,“三角街”成为一个交通方便、日趋繁华的集镇,因南依“王家港”,所以人们称它为“王家港镇”,简称“王家港”。

■ 落户新虹村的上海埃依梯塑胶有限公司旧照

三角街成为集镇后,人们总希望有位神仙来保护它的昌盛久安,于是就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众人捐资,于聚隆桥西堍建造了一座“城隍庙”,庙前的两座石桥,一直被叫做“城隍庙桥”。此后王家港镇的商铺、作坊发展到沿河官路口。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军进军浦东,占领了王港镇,城隍庙被毁。后在中外联军的攻击下,太平军败退,王家港镇北半部被火毁。城隍老爷自身也不保。

■ 王港镇卫生院旧照

■ 如今的王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清光绪年始,社会稍有稳定,经济逐步复苏。在王家港北沿河官路北侧、自城隍庙向西,陆续建有市舍。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形成了近一公里朝南向的单面街市,街面上建有廊棚,是浦东独特的街道景观。有茶馆店、饭店、碾米厂、酿酒厂、竹木行、棉花行、绸布店、糖果杂货店、鱼行、肉庄、日用百货店等等数十家,并设有夜市,方便乡邻。抗战期间,由于战乱造成经济萧条,失去了往日的繁华。抗战胜利后,虽又恢复了往日的部分景象,但由于时局不稳、市面混乱、物价飞涨,难有繁华之景。

■ 王港镇的标志性建筑--华昌大楼旧照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私改造,建立了供销合作社、食品购销站、水产门市部等商业体系,使王港镇的商业按社会主义的轨道发展。1968年,在中市街北建成东西向的商业街,取名“北中市街”,街道宽6米,交通方便,店面宽敞,许多商店逐步迁至新街,王港镇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 如今的金枫公园

1982年,王港人民公社规划在营基港东和川沙路之间,建设“新王港镇”,商业网点向新镇发展。1984年初,王港人民公社迁至王港镇办公。

如今,年代悠久的王港镇老街,成为历史的记忆。

■ 王港镇人民政府办公大楼旧照

■ 如今的王港基本管理单元事务受理窗口

如今,王港社区基本管理单元已设立,王港城中村改造项目启动在即,老镇即将换新颜。让我们缅怀过去,展望未来,共同努力。

来源:i唐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