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前,曹家渡的这条“小街”竟是上海电影业的中心


作者:朱杰
编辑:朱杰
时间:2019-03-04 19:31

住在曹家渡的“老人”都知道,在辖区范围里有条“小街”非常特别,它就是隐藏在四周高楼林立中的万春街。在过去几年时间里,万春街的居民先后经历了数次动迁,借助旧区改造契机摆脱了“蜗居”生活。可很少有人知道,87年前的万春街却是当时上海电影业的中心。

■万春街平面图(图中橙色圆圈为万春街三个出入口,和康定路、武宁南路和武定路相接,图中绿色虚线为“小街”马路。万春街的北片和南片不相连)

据历史资料显示,万春街63弄1号原是金司徒庙,相传建于明末清初,原系一庵,后从浦东金司娘殿请来金山童子菩萨一座,因金山童子官衔为司徒,因而得名。该庙为砖木结构共六间,3间作大殿,东边厢一间,后房一间,前殿中一间。

每逢农历二月、六月、九月的十九开门烧香。抗战初期,难民纷纷来此地躲避战乱,于是就成了街。1964年,万春街的名字才正式设立,寓为万紫千红总是春之意。

■万春街现状

■金司徒庙(今万春街)老地图

在《上海百业指南——道路机构厂商住宅分布图》一书里,周到君找到了万春街的所在地,那时候的万春街还叫金寺徒庙街。小街周边布满了各类工厂车间,而另一些没有标注文字而只有数字的小单元,多半就是民用住宅或工厂宿舍。

1932年,由严春堂投资成立的艺华影片公司,在金司徒庙成立。1933年,艺华增加投资并在金司徒庙旁搭建了面积可观的大摄影棚。同年9月,公司改组成立艺华影业有限公司,11月发生了流氓打手捣毁艺华公司事件。

当时,《大美晚报》对事件有过报道,“凌晨九时许,暴徒七八人,一律身穿蓝布短衫库,蜂拥夺门冲入,分投各办公室,打毁自备骑车两辆、晒片机一具、摄影机一具……”事后调查显示该事件为国民党特务所为,旨在破坏上海的文化自由事业。

■影片《民族生存》介绍

艺华影片公司成立后,出品的第一部影片是田汉自编自导的《民族生存》。尽管公司设备简陋、条件艰苦,但凭借老一辈电影人的执着追求,又接连拍摄了《肉搏》、《中国海的怒潮》两部抗日爱国影片。影片上映后,受到广大市民和媒体的热烈欢迎,但由于不合国民党的宣传方针,所以才发生了后来特务闯入电影公司打砸抢事件。

■万春街的部分空地已成为停车场

之后,艺华继续得到田汉、阳翰笙,以及史东山、应云卫、卜万苍等编导的支持,先后完成制作了《黄金时代》(1934)、《逃亡》(1935)、《凯哥》(1935)等影片。1938年至1941年,艺华在上海租界内拍片,共完成54部影片。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艺华随即停业。

■影片《万紫千红总是春》宣传报道

1959年,上影厂在金司徒庙玩具厂拍摄了电影《万紫千红总是春》,影片反映了一群普通家庭妇女,纷纷要求走进工厂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资料显示,电影正式开拍前,剧组演员还来到康定路金司徒庙居民委员会的生产组,学习各种生产技术体验生活。


来源:中文电影百科、《80年前艺华影业公司被毁事件》(作者: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