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上海市科协学术年会在科学会堂开幕,第十四届上海工程师论坛同期举行。
开幕式上,上海市科协为新成立的集成电路专业委员会、生物医药专业委员会和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主任颁发聘书。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凯先,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毛军发分别受聘。
开幕式后的主题报告会上,三位院士还分别作了题为《科创中心背景下的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创新前沿与我国生物医药发展态势》、《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的特邀报告。
据悉,成立专委会是为进一步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发挥科协的组织优势、人才优势,探索发挥好高层次专家作用的机制。
今后,各专委会将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发挥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的优势,推动交流合作,指导开展本专业领域的前沿高端学术交流,碰撞启发科学创新的思维火花;组织专题调研,建言献策,提供战略咨询;推动产学研协同,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同时,今年也是上海市科技精英评选创办30周年,前15届获奖者中产生了67名两院院士,成为了上海高层次科技人才举荐培养的重要途径和组成部分,开幕式上还为新评选出来的第16届上海市科技精英颁奖。
许宁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上海市科协集成电路专业委员会主任。研究兴趣包括纳米科技、新型半导体材料、微纳电子学与光电子学等。他获得中山大学学士学位,英国阿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和荣誉博士学位。曾任中山大学校长,现任复旦大学校长。
第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成员,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成员,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委员,环太平洋大学协会(APRU)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真空纳电子学大会(IVNC)国际指导委员会主席(Chairman of International Steering Committee,ISC),亚澳真空与表面科学大会(VASSCAA)国际指导委员会主席。
陈凯先,药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上海市科协生物医药专业委员会主任。曾任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药物化学和创新药物研究,是我国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进行药物构-效关系和生物活性小分子化合物结构预测的研究。与研究组同事一起提出和改进了多种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分子疏水作用力场和药物构象研究的方法、药效基团搜寻方法、利用计算机构建具有结构多样性的分子库和模拟筛选的方法等,并应用于多种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和理论研究。
开展了基于药物与受体三维结构的药物设计研究,其中一些受体三维结构模型和新药的分子设计得到了实验的验证。近年来和同事一起针对20余个重要的药理作用的靶标分子,进行计算机模拟筛选和初步的药理试验验证,发现有苗头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高活性的PPARg激动剂,小分子b分泌酶抑制剂等先导化合物。曾获法国尼纳舒可伦奖等奖励。
毛军发,电子学家,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上海市科协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主任。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研究高速电路互连与射频电子封装。建立了认识互连信号完整性问题的特征法理论方法体系;设计实现了一种高速电互连,数据率超过1Tbps,且不需调制解调;发现了碳纳米互连的一些重要电、热特性。提出了微波无源元件设计的一些新原理、新结构,发明了一系列可集成的无源元件和天线;提出了射频电子三维封装电、热、应力多物理特性协同分析设计新算法;合作研制出多种小型化、高性能射频收发组件。成果用于我国一些重要装备研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