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陆镇丨搞文艺的就是不一样!听81岁老电影放映员谈这40几年的工作↓


作者:周到君
编辑:丁夏
时间:2019-05-23 10:38

对于上世纪60-80年代的人来说,观看露天电影是那时抹不去的一道珍贵记忆,尤其是在农村乡下地区,每当扛着电影设备出现时,电影放映员总会瞬间成为众人的追逐对象。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当时文娱活动匮乏的年代,看露天电影是农村里最热闹最受欢迎的娱乐活动。“今晚放啥电影”往往是当晚最最主要的话题,一场电影会吸引附近生产队的四五百人赶来观看,尽管当时并没有安排座椅只能站着观看,但也丝毫不影响大家看电影的热情和积极性。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电影放映员的故事。

悬挂幕布、架起喇叭、摆好放映机,等到夜幕降临,乡亲们农忙归来,电影开始上映。电影放映员从下午四点半开始准备,往往要等到晚上十一点半后才能收工回家。

在马陆就有一位非常资深的电影放映员,1958-63年在部队当兵时就学习了电影放映技术,1964年退伍回到家乡被嘉定电影管理站聘用,分配到马陆电影放映队担任放映工作。

■ 朱永明伯伯翻看曾经的工作笔记

这份工作朱永明伯伯一直做到了退休,2006年又被镇里返聘继续担任电影放映工作。据朱伯伯回忆,当时有一个“3121工程”,为马陆镇社区居民提供以一流水平、诚信服务、高科技术送影观看,直到2008年才放下这干了一辈子的放映事业,正式享受退休生活。

朱伯伯做了一辈子的电影放映工作,不仅他自身从中获得了技能知识和幸福感,还为广大观众打开了了解历史了解世界的大门。

更重要的是,朱伯伯见证了嘉定乃至上海、全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60年代-70年代

1964年朱伯伯回乡开始电影放映工作,那时我们马陆乡有电影放映队比其他乡都要早,因为农村里只有通电了才可以放映电影。

每个放映队由两个放映员负责所有的放映工作,每天都要奔走在各大队、生产大队之间。下午四点半两人就要出发去放映点,当时没有汽车,设备都是用自行车拉过去的。

据朱伯伯回忆,放映地点基本选在各生产队集中晒粮的水泥地,因为那里场地开阔平坦,也能够容纳很多人。农忙时用来晒稻谷,农闲时则是看电影的好位置。

到了放映点以后,张挂上银幕、喇叭响起音乐,大家就知道今天晚上要放电影啦。那时各个生产队农活都要干到很晚才收工,一方面要等大家都收工,一方面也要等天黑下来。夏天七点半、冬天六点半开始放映。

在放映前会先放映幻灯片,幻灯片是用交通卡大小的玻璃片制作的,上面会写好今晚放映的电影名称和简单介绍,这样大家就知道今晚要放什么电影了。

正式放映后并不是上来就直接放电影,而是要放一段20-30分钟的新闻加片,包括《新闻简报》《体育简报》《世界见闻》等等,之后才开始放映当晚的影片内容。

一晚上会放两部电影,基本上都是用十六毫米电影放映机放映的黑白片,多是战争片、历史片、喜剧片、科教片……

在六十年代中期进口影片是很少的。

■ 朱伯伯记录的电影片名

朱伯伯回忆流动放映时,每天晚上电影都要到十一点才能结束。结束后还要把所有的设备装好再送回马陆站,等回到家里至少已经深夜12点钟了。第二天早上七点多又要起来,把胶片送回到嘉定电影管理站,再把新的片子带回来准备当晚的放映。

“但搞放映工作并非十分吃力,很乐观的”朱伯伯提起自己的工作总是笑眯眯的。

一个星期七天时间,天天放映从不休息,除非碰到大雨、中雨天气无法露天放映才会休息,小雨的天气根本不会阻挡大家观看电影的热情。

■ 朱伯伯手绘放映机草图及笔记

电影一直受广大群众欢迎,当初群众文艺活动很枯燥,天天搞生产,没有时间到嘉定县城、马陆镇上去看电影。

自从农村里有了流动放映队,看电影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那段时间也成了大家农忙过后最主要的休闲方式。

70年代-80年代

70年代,马陆老礼堂建成,电影便可以在室内放映了,因此不必再等到晚上,白天也能看电影。马陆工程队还建造了专门的电影放映间,老礼堂可同时容纳750位观众。当时有许多宝山人也会来买票观看,五分一张票,场场客满,马陆放映队曾经还创造过一年收入过万的记录。

■ 朱伯伯曾经的电学笔记

自从老礼堂建成后,白天在礼堂放映,晚上依然要出去流动放映。为了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尽早上映新片,有时候会跟其他放映队的队员商量“跑片”,例如戬浜村上半场放,樊家村下半场放。

当时一部电影需要3-5个胶片盘,为了保证下半场能顺利放映上新片,需要四五个人接力在两村之间来回跑,戬浜村放完第一个胶片盘就要派人送到樊家村,第二个人再等第二个胶片盘放完再送到樊家村,而不能等整场电影放完才送去,时间就会来不及。

■ 朱伯伯绘制的胶片草图及笔记

在1966年-1976年,中国经历了一场“文化大革命”。在文化大革命中期很多电影都停止上映,许多片子被指责内容有问题、导演有问题、演员有问题,甚至有的片子被拿出来当作批判电影放映,直到文革结束,影片解放才又重新回到正轨。

80年代-90年代

到了80年代,电视机开始出现,那时电视机还未普及,所放内容也不一致,因此电影的热度并未受到影响,一些老战斗故事片由于反复放映,看的人变少了,后来大量的武打片一经问世又掀起一波潮流。

■ 朱伯伯展示当时工作手册

1984年,马陆影剧院建成。这也是当时“全国第一家”乡镇影剧院,上映的第一部武打片便是《少林寺》。一星期上映28场电影,场场爆满!

这时彩色电影已经可以在此观看到了,宽银幕电影、立体电影等也纷纷上映,老百姓不仅不用站着看电影,还能享受空调冷气,观影环境更加舒适、观影体验更加好了。当然,票价也已经涨到了一毛五分。

马陆影剧院建成后,十六毫米放映机外出放映的任务少了很多,三十五毫米放映机也逐渐成为主流的放映机。朱伯伯和他的同事为争取更多的片源,时常会跟嘉定电影管理站联系,嘉定没有,就跟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取得联系,尽力为马陆地区的群众放映更多更好的作品。

■ 朱伯伯收藏的电影画册中胶片、放映机图例

90年代-21世纪

1995年,农村十六毫米流动放映机基本被取代,要放映的电影都是彩色、三十五毫米影片,嘉定电影管理站将十六毫米放映机都卖到了外地。

但这时电视机出现的更多了,受改革开放的号召,农村里大多数人都外出打工去了,看露天电影的人也变少了,十六毫米影片基本上各厂家也已不再生产。

■ 朱伯伯曾经画报头时的参考书

2006年,上海市委文化局、宣传部发通知,要恢复一时停映的露天电影,还要把电影送到农村、小区进行放映,也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3121工程”。

■ “3121工程”时朱伯伯跑遍的村居

朱伯伯因此又操练起了这干了30几年的放映工作,这时的露天电影相较之前已是简便许多,一台投影仪,一个U盘、一个幕布、一副音响,既轻便又方便操作。就这样直到2008年朱伯伯才放下工作,正式开始退休生活。

■ “3121工程”时马陆文广的工作笔记

电影勾起的艺术细胞

退休后的朱伯伯,凭借当时画电影报头积累的美术功底,开始自学绘画,热爱旅游的他每到一个地方,回来就想把看到的景色画下来,有时在报纸杂志上看到有趣的图也会临摹。

■ 朱伯伯的手绘作品墙

■ 南翔古漪园

■ 朱家角放生桥

■ 俩马奔腾

翻看朱伯伯的画作过程中,小编发现这些作品都是顺手取材,在笔记本、烟盒纸上完成的,但画作都很精美,有的还涂上了色彩,风景、动物都自然逼真。

■ 烟盒纸上的风景画

■ 放牛娃

■ 运河名城 精致扬州

■ 江苏南通狼山风景

■ 上海枫泾古镇

■ 上海世博会

■ F-18型飞机

■ 嘉定镇一角

■ 嘉定城

■ 白头子

■ 大熊猫

■ 雄狮

电影串联起的祖孙情

朱伯伯做了一辈子的电影放映工作,如今,朱伯伯的孙女朱莹洁是樊家村现在的数字电影放映员,对于电影,她有一份更深的情结。

孙女朱莹洁至今还记得九几年全家人一起去马陆影剧院看《泰坦尼克号》,那时,电影放映员一直是她心目中羡慕的职业。

如今,她仿佛接过了爷爷手中的接力棒,继续为村里的居民们放映电影。祖孙二人见证了建国70年里电影事业的盛衰变迁,今昔对比,电影事业的变迁,更是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的变化。

来源:马陆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