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浦油车弄今昔
在周浦镇连续多年强有力的旧城改造后,至今还有部分老街残留着,其中就包括南北油车弄。今天的油车弄尽管还保持着百多年前形成的格局,但街面冷落陈旧,甚至可以说是破烂不堪,不仅没有任何店铺,连偶尔打此地经过的行人也寥寥无几。弄堂里居住者不是年老者就是外来租户。
对我来说,很小时候就对油车弄有些模糊的记忆,因为南油车弄中一家工厂边,曾经办过一家幼儿园,也不知是公办还是私办,我弟弟在其中待过两年。记忆较深的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北油车弄近椿樟街口,面北有一设在家中的私人理发店,其中的剃头师傅是一位老妈妈,每当约了同学或邻居小伙伴一起去,往往会因为顾客多而须排队等候,而且要等上好一会儿。剃头店生意如此兴旺的最主要原因是收费低廉,价钱仅为理发店的一半也不到,大家拿着正规理发店的钱到这来剃头,省下的一点钱可以买些零食解解馋,可谓既经济又实惠。
除此之外不管是南油车弄还是北油车弄,记忆中全都是居民日常生活的纯住宅区了。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名副其实的弄堂,却也有不同于平常的时候,那就是每当周浦电影院散场后,住在镇区南部的看客都得经过悦和桥回家,此时窄窄的油车弄内人流猛增,着实会人声鼎沸闹猛一阵。一般来说,既然被称为弄,大多是居民住宅,没什么店铺是可以理解的。称之为街就不一样了,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在它东侧的椿樟街和北侧的大街路,曾经满街都是栉次鳞比的商铺。然而看了一组竹枝词后才知道,在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油车弄,各类商业设施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主要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服务性行业第三产业,而且还有学堂以及政府机构的警察局。
油车弄之名确切的来源尽管已经难以考证,与镇上许多老街名的来源一样,顾名思义这里原先一定有多家或则一家规模较大的榨油、制油作坊。但其特别之处是相同的街名之前冠以南北,却并不是常见的头尾相连,而是呈丁字形。北油车弄为东西向,东起椿樟街,西至跨盐铁塘的悦和桥。南油车弄为南北向,南接年家浜路,北至北油车弄。据竹枝词记载的民国那时候还是称为油车巷的,范围可不是简单的一横一竖两条线,而是一个区域,那是由北油车弄、椿樟街、盐铁塘围合着的一大片地块,其中可能还包括西侧的那条新邨弄。
油车弄地处周浦镇的核心区域,其并不能算长的北油车弄与大街路之间自东向西分别由椿樟街、水神阁弄、天一堂弄和薛家弄相连,当属外棋盘街,百业汇聚的油车弄是热闹之地是毫无疑问的。关于油车弄,周浦的镇志虽然有所触及,却都是寥寥数句,至少记载解放初还是有一些商店和作坊的。而当年有一位姓朱名梅溪的老前辈,传说曾经担任过周浦镇的镇长,他给我们留下了一组《周浦油车巷竹枝词》,并且流传至今,尽管他的本意是冷嘲热讽当时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却无意间为我们留下了当年油车弄的点点滴滴,竹枝词生动描述了学堂、警局、书场、茶馆、酒店、医寓、花烟间、命相馆、赌局、照相馆、饭店、客寓、浴室和面馆等14种公共场所和商业形态,看到对各行各业的真实记录,可以想象出油车巷曾经的繁盛景象,与今日沉寂没落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朱梅溪先生所作竹枝词的时间虽然没有标明,推测大约在1927年至1935年之间,因为他提到了警察局,《周浦镇志》中记载民国元年(1912年),建立周浦警察区分所。1927年改称南汇县公安局第二(周浦)分局,到1935年就改为分驻所了。《周浦镇志》中对油车弄记载较为详细的是解放后的周浦文化馆,或许就在原警察局的旧址上吧。镇志记载1951年周浦镇文化站设立,地址在南油车弄,年底迁往三角地。1954年沈庄区文化站再迁至油车弄,改称周浦镇文化馆,到1958年迁至东八灶南石场。找不到文化馆在油车弄的具体地址,或许还有老人会记得这个地方。
设立在油车弄的学校,最早在《周浦镇志》的记载中是清末南油车弄王家厅曾经有王聘梅私塾,但无论是“王家厅”还是“王聘梅”,都找不到更详细的资料。而朱先生在竹枝词中提到的第三公学,则是指民国元年开办的县立第三公学。据介绍第三公学分初级和高级两个部分,分别位于新邨弄和曹家弄。据称抗战胜利后,原县立三行初小位于新村弄,恢复为周浦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曹家弄虽然为椿樟街63弄,弄内向西与南油车弄是相通的。故两所学校都可算在油车巷的范围之内。
竹枝词中所述的医寓相当于现在的私人医院,尽管医术良莠不齐,诸如风行一时的老军医一般,但仍有许多病急乱投医的。镇志中有明确记载的为抗战后的林氏医院,医院创办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位于北油车弄13号。该院设备较全,业务亦盛。解放后1951年,林氏医院停办。1952年1月改为周浦镇联合医院第一诊所,有医务人员21人,但创办不久到8月即解体。如今北油车弄13号的林氏医院旧址依然还在,那是三间砖木结构的人字形屋顶小青瓦两层楼,门面用拉毛水泥粉刷,楼上保存至今的淡黄色墙面,与旁边其他门面房子有着明显的区别。
周浦镇素有“小上海”之称,其经济的发达商业的繁盛,自然少不了住宿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油车弄内有饭店、酒店、面馆的区分来满足不同的需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当地商业的繁盛。另外还有书场、茶馆、客寓、浴室、棋牌室等服务性行业应有尽有。我手上有一份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8月5日的《南汇民报》,那时属于抗战时期,周浦特别是周浦的粮棉市场进入到了所谓的畸形繁荣期,报上刊登有“周浦旅社”的广告,其地址就是在油车弄的。而《周浦镇志》记载周浦的数十家饭菜馆中,数历史最长名气最响的菜馆是共和园和丁锦昌。其中丁锦昌饭店位于北油车弄1号,如今其房屋尽管已经翻建,居住其中的依然还是丁家后人。我有一张1953年4月29日丁锦昌饭店的发票,饭店直到公私合营后才消失。至于《周浦油车巷竹枝词》中记录的有名号的酒店还不止一家,有正大、三和等;饭店名为张大名;客寓是最为传统的悦来;茶馆名义园。所有这些都已沉入历史的长河中,不知还能不能找到它们相关的详细资料。
说起油车弄,不得不提南油车弄41号的闾邱氏宅,该宅建于清末光绪年间,如今是浦东新区的文物保护点,也是老镇区极为稀罕的较为完整的老建筑了。光绪南汇县志曾经有记载:南村草堂,在周浦悦和桥东南,闾邱汝玉别业。根据所描述的方位来看,闾邱氏宅就是南村草堂的位置。闾邱氏家族更是周浦历史上的名门望族。据记录该家族由其九世祖于明正德年间(1505-1521)从上海迁入到周浦镇,距今已有长达五百年的历史了。闾邱氏是人数较少的小姓,但在周浦镇志记载的名人中却出现了闾邱樒(名医)、闾邱铭(县学生员)和闾邱王言(府学岁贡)等名人,还有清乾隆年间出生道光年间取得功名的闾邱德坚(文人),或许都出自一家吧。
现存的闾邱氏宅位于周浦南油车弄41号,根据《浦东文博》网站介绍:周浦闾邱氏宅为闾邱子荣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建造,一正两厢布局,占地面积448.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79.5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硬山灰瓦顶。有仪门1座,门饰完整,雕刻精细。该宅具有江南传统民居特色。该宅房内梁架、柱、门、窗等较好,但内部搭建严重,四周民宅成片。
最后学作一首竹枝词
一言难尽油车巷
百业汇聚曾闹猛
时过境迁趋沉寂
南北弄堂丁字状
南汇乡土2019/4/23
■ 现存的南北油车弄区域
周浦油车巷竹枝词——朱梅溪
第三公学学分班,新设拳场武艺娴。
趁兴参观何处是,油车巷内曲弯弯。(学堂)
警章严密犯人多,罚款谁教照案科。
绅士说情巡士福,洋钿几块手中过。(警局)
说书引动听书人,初到先生似绝伦。
独是上场三日后,微嫌腔调不翻新。(书场)
义园茶馆大排场,远客偕来泡茗尝。
老虎汤儿开满碗,谈谈说说润中肠。(茶馆)
几家酒店好生涯,正大三和真老牌。
少妇当垆添小菜,有荤有素味多佳。(酒店)
郎中招纸满墙头,另有新奇注意否。
包看人家花柳病,少年夫妇两无忧。(医寓)
烟间押闭已多时,苦煞残花无出资。
藏得一些陪熟客,暗防败露吃官司。(花烟间)
自家运道未前知,请教先生切直词。
骨格清奇多后福,相金加倍预为支。(命相馆)
八圈麻雀定输赢,叫出谁家大少名。
照例头花加赏使,此风到底误苍生。(赌局)
偶来照相动夸能,古怪形容镜里征。
却喜矜奇装扮好,非如洋鬼便如僧。(照相馆)
饭店曾传张大名,而今老少亦蜚声。
碗头摆出时鲜货,穷汉垂涎吃不成。(饭店)
客寓之中算悦来,徐娘招待笑颜开。
循环簿子虚行事,李四张三写一堆。(客寓)
浴室两店对门开,新老招牌几费猜。
午后有汤分主顾,一般回去一般来。(浴室)
浴后茶馀似散仙,小游街道再言旋。
点心想着火鸡面,湖广人家省几钱。(面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