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学校迎来了开学季。
每月一期的海派之源“汇游徐家汇”系列活动,日前特邀上海音乐学院学科规划办公室副主任韩斌来到徐汇中学,围绕“‘学堂乐歌‘与中国艺术歌曲”,讲述“学堂乐歌”的历史、发展与演进,并一起欣赏了该校学子纤纤指尖弹拨流淌的弦乐流韵。
■韩斌做客“汇游徐家汇”活动
徐汇中学(其前身为徐汇公学),是我国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这里曾经早早传出悠扬的旋律,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留下印记。
■徐汇公学1930年
“学堂乐歌”是中国歌曲创作的先声。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新式学堂在中国应运而生,当时在新式学堂里开设了“乐歌”课程,于是,就同时诞生了“学堂乐歌”。
1903年,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里传出来中国的第一首学堂乐歌《男儿第一志气高》。学校的乐歌课老师沈心工(原名沈庆鸿,上海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作者,著名的音乐启蒙教育家),上一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开始教授学堂乐歌,开创了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先河。
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先贤前辈着力创作,凭借新式学堂课程的推广,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进程。
上世纪20年代后,随着第一代音乐留学生学成,萧友梅等有感于“现在吾国学校所用歌集,其曲调多采自外国。第填词者多非谙乐理之人,致词句与乐句不能针对”,遂开始了创作尝试,早期如第一首中国艺术歌曲、青主所作《大江东去》,以及赵元任、萧友梅、黄自等一代作曲大家的努力,完成了从学堂乐歌到中国艺术歌曲的凤凰涅槃。
李叔同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也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写过65首乐歌,其中用现有的曲调配词或者填词的占绝大多数,达到60首。
他的创作虽然比沈心工要少,但由于其名望更重,且作词古雅,得到知识分子的喜爱,因此,成就颇高。汪毓和先生曾经评价:“李叔同的许多歌曲在艺术水准上是超过了同时代人的”。
比如他根据美国作曲家奥德威的《梦见家和母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曲调填词的《送别》,至今仍然传唱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