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请你以前辈为榜样!”市北中学师生家长一起动笔,用文字传递战“疫”情


作者:庞菁涵
编辑:庞菁涵
时间:2020-02-14 19:02

儿子:

又给你写信了。读文科的人,总觉得文字充满了厚重感,因而有庄严的感觉。

去年生病以来,一直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了敬意,还有什么比挽救生命更有意义的事呢?

……

你看,国难当头的时候,我能做的其实很少。人到中年,才发现自己并不能撑起一片天。可是,我希望少年的你,不要像我一样,在紧要的关头,只能说“我没有办法”。你们是未来中国的希望,我要在你身上看到中国的未来。

将来,有一天,你当一名医生,请你以那么多前辈为榜样,救死扶伤,不辞艰辛。

将来,有一天,你当一名科技工作者,请你尽力研发新技术,人类因你的努力而不必再这样受苦。

将来,有一天,希望你成为钟南山、袁隆平这样的人,专业一流,勇敢正直,为天下人谋幸福。

将来,有一天,你只是一个普通人(这个概率很大),请你多一份侠气,多一份善良,多一份铁肩担道义的勇气,凭本事养家,凭大义爱国。

这封节选的家书,是市北中学高一年级段海尘同学的母亲吴俊苓写下的。吴俊苓本身是一位语文老师,疫情爆发后,她看着医务工作者纷纷走向一线、疫区需要援助的信息,内心感慨自己能力有限无法帮助更多的人。

“平时岁月静好,国家有难的时候,才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我在课堂上看着学生们、在家看着儿子,我觉得他们就是国家未来的样子。”

吴俊苓说,有时候说教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效果并不好,所以想通过书信的形式和儿子交流,让孩子以这场疫情中的前辈为榜样,成为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

寒假期间,上海市市北中学发出了“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征文启事。老师、学生和家长们纷纷拿起笔,用温暖而饱含真情的文字为中国加油。截止目前,已经收到了近百件投稿作品,涵盖了书信、诗歌、日记、散文、故事等形式的作品。

市北中学教科研室副主任韩立春说:“我们希望,通过书写文字让学生们明白,大家要抗击的是病毒,而不要因疫情孤立疫区人民,更不要歧视感染病毒的人,越是在这样的危难时期,越是需要冷静、理智、人性、团结!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智慧和高度。”

高一的明平成,根据自己看到的新闻和疫区的故事,想象自己收到了来自疫区“染病的堂哥”的来信,以堂哥的口吻描述了患病的心路,病友带给自己的鼓励,细节描写打动人心。以下是内容节选。

成儿弟弟:

在离开病房之前,我得把这封信赶完。我想把这段故事细细地讲给你听。

一切都要从两个星期前说起,在医院的隔离病房里,我戴着口罩,脑子一片空白,心中万念早已化成灰烬。医生告诉我,我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他让护士给我安排病房。我临走时,他还不忘给我说几句鼓励的话。今年春节,我安排回湖北的行程时,就听到了不少不明原因肺炎的消息,还看到某网友说:“我现在就在华师,我好害怕。”我没有太在意。化验单出来前,我猛然想起轻轨1号线上,那位剧烈咳嗽的人,我没有戴口罩。我顿时心虚,冷汗连连,连续三天的发烧更不会骗人。果然,我确诊了。

……

我真正释然,是在第二天。护士领了一位老人进来,把他安排在我的病床旁边。老大爷和我一样,也是一位轻症患者,武汉本地人,大概六十多岁。护士说,他可能是买菜的时候染上的。老人很热情。“小小病毒,不可怕,我一定能打败它!”他看着我,撸起袖子,弯了弯胳膊,我看到了本应属于我们年轻人的乐观。

老人问我从哪里来,在哪里上的大学,我都回答了。老人听毕,说道:“啧啧,年轻人,病好得快!”见到这位老人,我觉得浑身的白细胞已经整顿完毕,而我已经准备下令,让它们全面反攻了。

我见老人一直在床上躺着,害怕他睡出褥疮,便把老人叫起来,活动活动筋骨。我教他做我中学时做过的广播操,还有我大学时一位学长教我的健身方法。我们是病人,做了一会儿就气喘吁吁。护士不在时,我们就是对方的护士。他有痰,我帮他捶背。我有痰,他帮我捶背。我们两代人,近半世纪的沟壑,似乎被抹平了。我感觉我早已化成灰的内心,又迸发出明亮的火光来。

不过,病毒似乎没有被老人的积极吓退。才短短的五天时间,老人的病情迅速恶化。那天半夜,我听到剧烈的咳嗽声,起床开灯一看,老人面如死灰,一动不动。我试了试,还有心跳,便大声叫护士。护士进来扶起老人,给他捶出一大滴带血的痰。他进了ICU,我看见,护士眼里噙着泪光。

我希望老人快点康复。有他陪伴的这几天,把我从绝望中拉了回来。可是老人离开普通病房后,我就再也没有见过他。但是,有这几天已经足够了。我在医院里找到了力量。

五天前,我的体温恢复正常,开始排毒。到现在,我已完全康复,达到出院标准。护士进来给我送早饭时,对我竖起了大拇指。

成儿弟弟,这个病不可怕。恐惧才是最可怕的。我在医院里,感受到的不是瘟疫和死亡,而是乐观、仁爱这些人间最真挚的感情。弟弟,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忘了这一点。好了,护士来了,她要送我出院,暂且搁笔了。        


                                                                堂哥

                                                             2月7日


高二学生陈凯,在正月十五全家团圆的日子,和妈妈共同创作了一首古诗,送给抗疫前线的工作者。

千年芳草看洲渚,玉笛声声入烟波。

栋宇挺起飞重甍,天边江汉涌双流。

绕栏欲寻游者迹,黄鹤已去空白云。

西忆芸芸不可见,东风阴晴吹赤旗。

瘟君一朝惊坐起,日行四宇八千里。

黎民惶惶皆闭户,噤若寒蝉悄无声。

势似群岭排闼至,鸿鹄荡翼花颦眉。

幸我中华得天佑,寒灰复暖渐阳春。

百万白衣齐登陴,慷慨意气五岳倾。

将军头断谁言降?石烂海枯有此志。

壮哉国子十四亿,多少得砺行逆行。

海外纵使异山川,山川景色同月天。

情形如铁金,定有可除病。

非典若猛虎,从无不胜人。

金银之潭岂孤潭,众志云梦三万顷。

茫茫宇宙岂上位,人人可与天地参。

火树银花姮娥照,星桥铁索云端开。

本是上元团圆日,奈何今夜非良宵。

不然鸣笳按鼓戏沧流,呼取中华儿女共奋斗。

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

但借江山摅感叹,暂将赋咏献将士。

高一的夏梦菲,通过观察身边一线基层工作者的状态,结合疫情发展,以一组日记的形式,展现了居委会志愿者的点滴付出和自己的内心活动。以下是日记节选。

2020年1月29日 星期三  多云

确诊病例成倍增长,转眼已经超过2003年的非典确诊数字了。仔细回想,当年的非典似乎没有在脑海中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即使它的致死率高得多。可能是网络发达的原因吧,也有可能是现在的防护措施更加周到了。

今天一早,派出所发来了一张社区内所有湖北籍居民的名单,要求排查是否回过湖北。一家家敲门、一个个询问,收到的都是否定的答案,放心了不少。

排摸完最后一户,小刘走出楼道,看着西天红得吓人的晚霞,颇有深意地说,昨天刚读了加缪的《鼠疫》,想听听我的想法吗。我说,好。

“习惯于绝望的处境比绝望的处境本身还要糟,这是加缪说的。换句话说,你可以失望,也可以绝望,但要为绝望感到不适,不能习惯于此。”

祝武汉好运。祝中国好运。

出生于非典结束后的2004年,卓欣语第一次经历牵动全国神经的疫情爆发,她看到了人们恐慌的乱象,也看到了挺身而出的人们带来的希望,她以传统新年的中国红,对比疫情地图上逐渐蔓延的深红,表现国家正在面临的考验,期待充满活力和喜庆的中国红早日回归。以下是文章节选。

我出生于2004年,很幸运的没有经历2003年的非典,当然也体会不到非典的急迫与害怕,可在2020年初,如同非典疫情再次袭来,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大人们形容非典的那般感受。

今年的新年没有了往年的年味,城市成了一座座空城,本该车水马龙的街道如今门可罗雀;本该热热闹闹的年夜饭桌上布满了对病毒感染的讨论;本该四处拜年却因恐惧病毒而人人躲在家中;口罩代替了年货被一扫而空……此时的中国红显然丧失了往年的热闹和红火,而另一种“红”紧追而上——

疫情的蔓延快速扩大,中国地图一点一点地被红色、橘色、黄色填充满。中国如今在世界疫情地图中红得突出,甚至红得有些发黑的意思。这难道是我们想看到的中国红吗?

就在全中国都为疫情而恐慌的时候,转机出现了。那些鼓励武汉,呼吁大家为武汉加油的文章数量一夜之间超过了负面内容的文章,愿意为武汉等疫情严重的地区献出自己绵薄之力的行动也越来越多。中国的人情味也渐渐恢复:口罩不再涨价、为奋斗在一线的医疗人员提供物资、在网络上传播正能量,让中国充满足够底气战胜疫情。中国红中的那份坚毅恢复了本色。

与此同时,武汉宣布紧急建立雷神山医院,将“中国速度”与疫情蔓延比拼着,越来越多的疫情治疗方案和疫情防护配方正在研发中,中国战胜疫情的那天越来越近了!

虽然时至今日疫情还在蔓延中,但中国的速度和毅力更不容小觑。作为一名高中在读学生,不能为救助出力;但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一定会选择坚定地和亿万中国人一起为中国加油,为中国祈福。在不远的将来,在亿万中国人的努力下,疫情地图上的红一定会渐渐褪去,而那充满人情味、充满活力的中国红一定会将它取代,让中国恢复原有的红火,让中国红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红!


逆行的钟南山、支援武汉的上海医疗队、集结疫区的1400名军医、身患渐冻症仍在一线的老院长……疫情无情人有情,高二的张昊天在《向上吧!生命线》里,与武汉约定,战胜疫情赏樱花、吹江风、吃热干面。以下是文章内容节选。

在号召大家不要去武汉时,84岁的钟南山院士去了武汉;年逾古稀的李兰娟院士去了武汉;李克强总理去了武汉;上海的医疗队去了;北京的医疗队去了;1400名军医去了……

“我们之所以赞颂勇气,是因为我们人类在明知风险的时候,仍然选择做我们该做的事。”身患渐冻症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说他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他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86岁高龄的“中国儿科医师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董崇祈教授在武汉封城的第一天,依旧为了病人义无反顾地冲在第一线。

在眼含泪水的钟南山院士哽咽着说“大家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时,总有着一群人冲在前方,用自己的平凡之躯,为身后的亿万人筑起防护的堡垒。他们也不孤单,有着许许多多在疫情中努力的人——有只送不卖口罩的店家,有不留名捐赠的环卫工人,有自愿打车到武汉火神山建筑工地支援的河南大哥,有在海外“人肉”背口罩的游子……

因为他们相信:17年前,我们战胜了非典,今天,我们同样也能赢得这场战役!

“迎接最冷的雨,最冷的天也会离去。”一起加油,小蓝线!期待着春暖花开时,我们一起去武汉大学赏樱花,去武汉的江滩上吹吹风,去品尝武汉的热干面,去吃湖北的排骨藕汤……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首耳熟能详的诗句,出自1958年毛泽东的《七律•送瘟神》,喜庆消灭血吸虫。市北中学老师陶雨婷以此为原型,拟打油诗一首,祈白衣天使平安凯旋,祝祖国安宁。

庚子新春不寻常,忘却财神迎药王。

举国上下宅家里,白衣天使赴战场。

九省通衢空寂寞,高山流水暖心房。

待到送走瘟神日,黄鹤吉庆樱花赏。

此外,还有很多作品,都于字里行间传达着师生和家长们在疫情中的所见所感。市北中学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上,部分作品的完整版也正在陆续推出,在这个加长版的寒假里,用文字传递温暖。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