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由于种种原因,救助站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救助对象,不少精神异常的患者。这也让杨副站长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救助站连夜召集所有工作人员开会,将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都布置好了应对措施。
这段时间,救助站的所有工作人员戮力同心、加班加点,力求服务好每一位对象,并涌现出了不少平凡人不平凡的事迹!
宝山区救助站位于集贤路19号,一条很不起眼的狭窄小路。救助站占地面积不大,记者到时,杨副站长刚刚得闲。“来啦,辛苦了,从这边走。”顺着他示意的方向,记者来到了对象的住所,一幢土黄色的两层楼房。
杨副站长说,所有第一次来的对象都要先在一楼的接待大厅登记,“姓名、户籍信息我们都要登记,有些说不出来的,我们就把体貌特征记录一下。”
完成这一步后,才能顺利入住位于二楼的“标房”。说“标房”是因为这里所有房间的配置都一样:三张单人床、三套军绿色被褥、一个卫生间。
“你起来啦,冷不冷啊?”记者遇到了了正在和对象“谈心”的救助员小杨。小杨是这里和对象“亲密接触”最多的人,正因如此,他身着一套白色薄膜外套,带着护目镜和口罩,可谓全副武装。
问他这段时间累不累?他笑着说特殊时期的工作强度肯定更大,但可以应付。“比如每天都要帮对象早中晚测量三次体温,并且消四次毒。”
除此之外,小杨也时常会和对象“谈心”,这样不仅能了解对象的心理状况,有时更有意外发现。“就像昨天,我正在和一个对象聊天,他突然告诉我不舒服,过了一会就晕过去了,我马上叫了另外几个工作人员一起送他去附近的罗店医院看急诊。”回忆起昨晚发生的事情,小杨还历历在目。
经过诊断,对象虽有发高烧迹象,但医生排除了新冠肺炎的可能,还说如果再晚点来可能命就没了,这让在场的工作人员们都虚惊一场。看似很平常的“谈心”却救了对象一命!
1月24日,救助员王春值班时迎来了一名特殊的对象——来自湖北武汉的66岁老人。老人说自己1月10日从武汉坐高铁到上海,在长江航运港口因所坐船与航次不符,被移交于长航吴淞派出所。随后,派出所将其护送至区救助站寻求救助。
若是往常,救助站只需按照救助程序进行登记给予救助,然后再护送移交至市站并转送回原籍即可,但正值疫情防控期,这名湖北武汉籍的救助对象虽无发烧症状,但不排除存在潜伏期传染的可能,站内还有其他救助对象,万一发生感染情况,后果不堪设想。王春当即主动请缨护送救助对象去市站。
在疫情关键期,本应该陪在父母妻儿旁边吃团圆饭的王春没有犹豫,在护送对象过程中迎难而上,做到了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党员本色。
事后,王春说:“只要组织有需要,我随时都能上,早一分钟护送其去市站,就能减少站内其他对象传染的可能”。这种“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优良作风,激励着民政系统的每一位党员!
在救助站里,充斥着年纪大、精神有异常的对象,和他们交流困难重重,倒是个头看起来不高的小何很健谈。
和大部分对象在房里休息不同,来自四川的对象小何显得很活跃,一会在宿舍前的走廊里来回踱步,一会又远眺窗外。问他想什么?“有点想家了,想父亲做的红烧肉味道了。”小何压低了声音说到。
小何说他之前在一家烧烤店帮工,因老板想着过年也营业,延后了他们回老家的时间,“疫情来了后,烧烤店也没生意了,想回去也回不成了,原先老板提供的住房也不能住了,出去租房也租不到,最后就来了这里。”谈起这些,小何还显得有些激动。
在外打拼一年多的小何,对救助站提供的帮助都很满意,“他们(工作人员)蛮关心我的,平时一直会问我有没有发热、要不要喝水、冷不冷,像家人一样,这里有家的感觉。”小何笑着说。
小何告诉记者,他现在最大的心愿是希望疫情早点过去,快点出去赚钱。
“对每一位来救助站的对象来说,都希望他们平安离站。”杨副站长说。
而对他来说的终级目标是帮对象找到家人,这是最令他开心、最有成就感的事。“去年我们找到不少,除夕夜那天,还帮一个对象找到家人。”说起这个,已经在救助站工作了20多年的杨副站长面露喜色。
杨副站长告诉记者,随着科技的方展,现在寻人,有很多新的科技手段可以借助。
杨副站长说,很多找到家人的对象都会送来感谢信和锦旗,有些还带着家人要当面感谢,但都被他拒绝了,“这对我们来说是本职工作,既然做了就要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