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边的烧腊店、挂着烧鹅的橱窗是东莞人最熟悉的街景。每年都有1.7亿只鹅,被东莞人的厨房安排得明明白白。
在东莞大岭山镇,几乎家家会做烧鹅,当地人为了烧鹅可以盖一座“楼”——以砖砌烤炉,上扣一口聚热的“金钟罩”,把鹅挂在里面烤,被称作“鹅楼”。
上一集提及了大岭山荔枝,其实在采食荔枝后,砍下的荔枝木还会被物尽其用,成为烧鹅的绝佳燃料。荔枝柴木质结实、干燥耐燃,烟少、热力持久。
酸梅酱是烧鹅的灵魂搭档,酸甜刚好中和了油腻。
周到君当年的舍友就是大岭山土著,前几天刚好看到她更新了朋友圈,得知她爹还自己做了一个电动烧鹅炉,供街坊领居一起烧。
自从有了老爸做的这个能同时烧5只鹅的电动烧鹅炉,节假日左邻右舍的鹅一起烧,就是这么热闹。
烧鹅称得上是道硬菜,镇得住圆桌正中间C位,不过烧鹅的经典CP是濑(lai)粉,东莞人最日常的早餐。
濑粉是东莞的特色米粉,和桂林米粉一般粗,不易吸水,口感爽滑。濑粉本没有味道,不少汤底甚至是清汤,全靠烧鹅和其汁水提味。
厚街最出名的烧鹅濑店是永利饭店,开在会展中心附近的小巷子里,24小时营业。市区莞城有一家“中山餐馆”(现更名为“凌舍好烧鹅”)的烧鹅被多次点名。
周到君当年按图索骥打卡莞城老字号美食时曾慕名前去,去年《中国国家地理》旗下新媒体《地道风物》做东莞专题时也提及,于是在去年7月初回东莞时特意又去寻味。
《寻味东莞》制片人李洁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推荐道:
濑粉淡淡的米香,特别清爽,配上刚刚烤好的烧鹅的浓烈,是一种很奇妙的搭配。如果大家有机会去东莞,一定要去中山餐厅尝一下他们家的招牌食物——烧鹅濑粉,而且要中午一点半之前去,因为中午一两点钟东西卖完就关门了。
她还回忆说,东莞老城区的夏天,空气是黏黏的、湿热的,皮肤上粘着小汗珠,走在骑楼下面,旁边还会经过卖凉席凉扇的那家竹编店。
很有画面感,周到君很认同。当年上摄影课曾去振华路采风,也是夏天,还遇到难得一见的七彩祥云。
上集千里挑一的黄油蟹让人垂涎不已,吃不起黄油蟹,还是能吃吃普通青蟹的~虎门最有名的蟹料理是蟹饼,大小海鲜酒楼、大排档都会做。
加入肉和蛋,就能蒸出一大盘肉菜,全家都能吃饱。白胡椒去腥,九层塔提味,加上高温焗烤过的焦香,一口蟹饼,能吃出3种层次的味道。蒸熟的蟹饼,红黄相映,入口肉汁醇厚,蟹膏鲜香。
此外,东莞水乡麻涌还有一种叫蟛蜞的小型蟹,普遍的做法是熬粥,周到君在可园附近的小巷子有看到过“蟛蜞粥”的招牌。
在蕉林中游走的小蟛蜞,虽然看似没肉,但是煲粥却很鲜甜,还养胃解腻。钓蟛蜞还是麻涌镇上很多人童年时的有趣回忆。
看了纪录片才得知,原来也可以蟛蜞酱,洗净、剝壳、加入炒米、混合捣碎......炒青菜时加入少许可增加滋味。
年年有鱼,包你好吃。在中堂镇,当地人选用鲮鱼和面粉混合,经过反复推擀之后形成的薄饼和猪肉馅包起来,便成“鱼包”。慢火滚煮五分钟,中堂鱼包的模样便如出水芙蓉一般晶莹剔透,口感爽滑鲜嫩,类似福建的肉燕。
东莞分水乡、沿海地区、丘陵地带,地理地貌不同,食物的选择和加工方式也都不一样。每个镇街几乎都有自己的代表性食物,“一地一味”。
水乡片区麻涌(作地名时念作chong)镇盛产的香蕉, 是2016年“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赛事的指定水果。
和上次的荔枝创意菜一样,也有很多从香蕉延伸出来的食物。
青香蕉就像芋头一样,麻涌人会用它代替芋头来做香蕉扣肉。刚采摘下来的香蕉生涩无糖,还不够绵软,但是正因如此,与五花肉共“蒸桑拿”后质地变软,二者在口感上交相辉映。
还会匪夷所思地把香蕉和紫菜混在一起做成糖水↓
香蕉花也不放过!蕉蕾,香蕉的雄蕊和花蕾,同样也是麻涌人眼中的美味。
参考文章:
地道风物:《寻味东莞,一个夏天都吃不够》;《为啥东莞偏爱一只鹅》
企鹅吃喝指南:《东莞:你们去争美食之都吧,我已经低调地吃了2000年》
福桃九分饱:《东莞有多深藏不露》
新京报:《盐焗猪腰、蟹饼、阴菜……《寻味东莞》挖美食丨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