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野生街机厅,始于80年代


作者:韩小妮
编辑:韩小妮
时间:2020-07-10 17:54:39

蔡震小时候住在威海路上,他记得家附近除了儿童用品商店,美琪大戏院的大厅里、新华电影院门口,都曾放过一排街机。


如今南京西路、茂名北路丝芙兰旗舰店的位置,曾经是向阳儿童用品商店。1986年,刚上小学的蔡震在这里第一次看到了《大蜜蜂》。

街机游戏经过几年的普及,这一代玩家已经研究出了《大蜜蜂》的“骚操作”:

敌人捕获玩家的飞机后,只要打掉敌人,被捕获的飞机就会飞回来,两架飞机合体攻击。


■《大蜜蜂》游戏两架飞机合体的画面


蔡震小时候住在威海路上,他记得家附近除了儿童用品商店,美琪大戏院的大厅里、新华电影院门口,都曾放过一排街机。

80年代中后期,坦克大战、影子传说、双截龙、魂斗罗等相继在上海出现,画面效果也有了提升。

1987年,常永生的女儿出生了。在工厂里当工人的他,开始觉得那点死工资有点捉襟见肘。

个体户是那个年代最吃香的职业之一。有朋友做起了街机生意,有时找他做做修理。


■《双截龙》也是80年代后期开始流行的街机游戏


和当时许多上海男人一样,常永生学生时代就喜欢研究无线电,会自己组装收音机、电视机。

看到这个生意有得赚,他也决定“下海”。

起先,他在乌鲁木齐北路的露天菜场里搭了个棚。

后来,又搬到镇宁路上。“一个摊位10个平方,摆4台机器。”常永生说。

游戏棚里挤满了10岁上下的小孩,书包在角落里堆成了小山。


■2001年上海一家游戏机房里全神贯注的青少年/张春海 摄


白天,常永生像公交车卖票员一样,头颈里挂个包收钱。晚上,就铁门一拉,睡在棚里。

游戏主板是从广州进过来的日本走私货,框体则是自己做的。“为了节约成本。”他说,“机器壳子侬买要4000块,阿拉自己做做2000块不到。”

那个年代信息尚不发达,这些“野生”个体户老板并不知道自己买回来的游戏叫什么。

“英文看不懂,名字都自己起的,看到像啥就叫啥。”常永生说。

“有种小车子跑来跑去,上头跳下来人开枪,车子一开,后头冒烟的,叫‘出屁车’。”

“还有直升飞机救人的,就叫‘直升飞机’。”

这种投币式游戏机的英文名叫“ARCADE”。也许是因为在中国最早被放在街边,“街机”成了它们的代名词。







参考资料:

1.《街机厅的美好年代》,网络电台节目《VG聊天室》152期,2018年08月28日。

2.《中国夺取拳皇98世界冠军十周年》,BK短纪录片,2017年04月14日。

3.符诗伯,《元旦游艺展览》,解放日报,1982年01月02日。

4.伍凌姗,《有人欢乐有人愁 “电子游戏机”风靡少年儿童》,解放日报,1988年04月03日。

5.罗涌才,《学生街头玩游戏机害多 希望老师家长教育引导》,新民晚报,1989年01月18日。

6.徐列文,《学生醉心玩乐 学业全抛脑后 街头电子游戏机热该降温了》,解放日报 ,1989年02月27日。

7.崔以琳,《遏制“游戏机老虎”的猖獗经营 市府51号令明年元月一日起实施》, 新民晚报,1993年12月29日。

8.崔以琳,《对游戏机业大检查昨开始 采取查实一家关闭一家的方法》,新民晚报,1994年01月27日。



- END -


写稿子:韩小妮/ 编稿子:韩小妮/

画图画:二 黑/

写毛笔:陈冬妮/ 做图片:二黑/

拿摩温:陈不好玩/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