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审美“密码”,就藏在老房子的细节当中


作者:韩小妮
编辑:韩小妮
时间:2020-08-30 08:59:13

本期推送内文图片由格里董先生拍摄,

本号获得授权刊登,在此特别鸣谢;

图片版权归格里董先生所有,

为阅读体验,未添加水印,

请勿随意转载,侵犯版权必究。



这两年,水磨石作为复古元素重新在家装界流行起来。不过由于制作繁琐、成本高,造价颇为高昂。

水磨石最早是何时出现在上海的,似乎没人能说得清。但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建造的中西式建筑里,已经有它的身影。

水磨石,上海话叫做“磨光石子”,是将大理石和花岗岩碎片拌入水泥制成混凝土后表面磨光的一种工艺。

早期水磨石图案不少都很“中式”,以传统吉祥纹饰为主。

陕西南路上一处隐藏在弄堂深处的Art Deco风格老建筑,使用了大量传统中式装饰图案作为细节。

地面的水磨石图案包括:三羊开泰,康熙通宝,战国铲币,乾隆通宝。在上海应该绝无仅有。▼


相比之下,“五福(蝠)临门”是水磨石里的“爆款”。▼


贵州路上的这几只蝙蝠造型特别,寓意“福寿双全”。▼


同样是在这幢建筑里,另一个楼层的地坪却简洁又现代。▼


作为吉祥图案,“寿”字也经常在水磨石上出现。▼


五原路上有一幢新式里弄房子,上世纪30年代,时髦男女在这里进出,在入口处踩到的却是一个传统的万年青图案。▼


东汉阳路一处弄堂,露天的水磨石上曾有“瓶升三戟”图案,寓意“平升三级”。

让人惋惜的是,由于弄堂施工,地面被破坏,现在水磨石和上面的图案彻底消失了。▼


周家嘴路上一个石库门的天井里,有一个八卦图案。

格里董去的那天,卖肉的租户正在洗肉。一只大脚盆里泡了很多鸡腿,放在水磨石上。

不过听格里董说想拍张照,租户配合地搬开了澡盆。▼


可惜今年年初他再去时,那幢石库门已经拆掉了。

镇宁路上有一幢格里董认为“被严重低估的Art Deco风格大洋房”。

公共区域里一排小灯泡,非常体现上海人守规矩的性格特点——原来这些灯一家一盏,各家开各家的,分得清清爽爽。▼

■楼梯口有一排灯泡,每家一盏灯,电费各管各。

在有着漂亮弧线的螺旋楼梯下,水磨石地坪上装饰有手绘汉字和三足宝鼎图案。▼



七浦路上已经消失的飞花同业公会,水磨石地面的字体设计也相当漂亮。▼


圆明园路上原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的水磨石铺地, Art Deco风格结合了中式味道。▼


随着1930年代Art Deco建筑风格在上海风行,水磨石上的传统吉祥图案,逐渐被更加洋气的简洁图形、几何线条所取代,现代风格浓郁起来。

重庆南路上一幢小型公寓的入口,典型的Art Deco风格射线给人天地间太阳初升的感觉。▼


巨鹿路上一处老建筑地坪上装饰着六芒星和铁十字。▼


里拉琴(lyre)是西方最早的拨弦乐器,也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音乐的象征。这个图案出现在了衡山路和宛平路上的老房子里。▼

■衡山路


■宛平路

仔细看的话,可以发现轮廓是由铜丝勾勒的。这种嵌铜丝的工艺,是水磨石地坪中较为考究的加工方法。

四川中路上的东亚大楼,是东亚银行所在地。水磨石地坪上装饰着天平图案。▼


岳阳路上一处1940年代建造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地坪上装饰着“燕双飞”,粉红色的天空用色颇为大胆。▼


永福路上一幢洋房门厅里的水磨石,明丽的色彩聚焦所有人的视线。▼


高安路上一幢公寓地坪上的西文字母,有人说是设计公司的简写,也有老居民说是建筑师夫人名字的缩写。▼


四川中路上的原德国书信馆大楼,曾先后作为中国电报局(1924)、华中电报公司(1930s)、上海电报局以及民国交通部电报局总营业厅。

地坪上的图案是民国时期电字旗的标志。▼


当然,最为神秘的应该是邬达克在大光明电影院地坪上留下的符号。▼


这些图案抽象而奇特,仿佛某种暗藏深意的外来文字一般,让人难以解读。因此,人们称之为“邬达克密码”。

而在远离大光明的虹口公园附近,格里董发现过一栋深藏于弄堂之中的Art Deco风格花园洋房。

地面上也装饰有抽象图案,让人马上就会联想到大光明的地坪。▼


除此之外,他在原法租界某处老公寓中,也看到过类似的符号出现,“现身”于墙壁装饰和楼梯扶手铁艺之上。▼



这些“密码”的含义,有待后人去解答。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上海人的审美密码,就藏在这些老房子的细节里。



- END -

写稿子:韩小妮 / 画图画:二 黑/

编稿子:韩小妮/ 写毛笔:陈冬妮/

做图片:二 黑/

拿摩温:陈不好玩/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