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非遗:在土布纺织技艺中,温习千年农耕文化


作者:晨报学记团
编辑:张骞
时间:2020-10-09 12:23:46


当城市的面貌越来越新,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那些过往时空里的“慢工”和“细活”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为了守护传统技艺,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新闻晨报学记团联合微纪录片《海派百工》出品方上海汐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推出“非遗守‘沪’人”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刚刚过去的暑假,150名中小学生跟随新闻晨报资深记者,走访上海非遗传承人,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与坚持的力量。

非遗守“沪”人第12

守护项:土布纺织技艺

传承人:顾林华、姚宝华

宋人艾可叔有诗云:“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衣裘卒岁吟翁暖,机杼终年织妇勤”,描绘了江南一带百姓种植棉花、弹花纺纱织布的劳动生活场景。

历史上,金山吕巷隶属于松江府,被称为元代女纺织革新家的黄道婆就是松江乌泥泾人。吕巷人传承了黄道婆的纺织工艺,发展出先进的棉纺织生产工具和精湛的纺纱织布技艺,在江南地区享有盛誉。“吕巷纺车灵巧、精致,远近闻名”,“吕巷棉花吐絮畅、纤维长、品级高”,“吕巷老布密度高、花色多、色泽好”。

几百年后,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不再穿着土布衣裳,纺纱织布也完全退出了妇女的日常生产生活。当我们站在金山吕巷水果公园内的“土布馆”里,看着土布纺织技艺传承人顾林华和姚宝华两位老人纺纱织布时,不禁浮想联翩,感慨万千。我们这代人能做些什么,留住这蕴藏着中国千年文化的技艺呢?


视频来源:“助力升学”视频号

土布不土

晨报小记者  胡治诚
(上海光华剑桥国际高中  高一)
 
22种色线交织出各种几何图形,再通过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等方式,变幻出几千种图案……当我这个热爱数学的男生,在金山吕巷水果公园内的“土布馆”里,凝视着一块块镶嵌在镜框中的金山土布时,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数学之美”。
“朝拾园中花,暮作机上纱,妇织不停手,姑纺不停车”,明末的金山吕巷,正是这样一派“家家种棉、户户纺纱”的景象。但几百年后的今天,这里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架纺车和织机,纺织技艺也成了需要被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个炎热的下午,我们一行小记者来到金山吕巷,看望两位土布纺织技艺传承人。
初一见,这是两位金山乡村非常普通的老奶奶,略矮的身材,黝黑的皮肤,还有一口浓浓的金山土话。她们头上那一方蓝白相间的土布头巾,立即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们的先人在过去的几千年中,是如何用木质纺织机,把一团团棉花纺成线,再织出结实而美丽的土布来的呢?
站在织布机前,只见设备全部是由一根根粗细不同、大小不等的木头组成,没有用到一颗铁钉。织机长约三米,一米多宽,约两米高,下方有一踏板,中间是纵横交错的经纬线,令人眼花缭乱,无从下手。不过,这么复杂的机器,在传承人顾林华老人的手中,却变得十分简单。只见她脚一踩,手往前一推,一个小舟样的梭子在经线中流畅地来回穿梭。一来一回间,布匹在慢慢延长……
二楼的陈列厅里,陈列着这样纺织出的各式土布。从使用种类来分,有棉被布、衣用布、踏布等等;从色彩来分,既有一色的湛蓝布条,也有红蓝青白等四色相间的多色布块;从具体格子花式来看,又可以分为眼睛布、罗席布、田花布、白里条……真是难以想像,先人们是如何创造性地将一根根简单的白色棉线,通过经纬相错,织就出如此丰富新颖的土布花式。

回到楼下,两位老人还在织布,“吱哐,吱哐……”我仿佛穿越千年,回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年代,回到宁静的田园生活。希望这份先人的技艺被保留传承,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来体验这份宁静,来欣赏土布之美。

日月如梭

晨报小记者  黄文琦
(闵行七宝二中 七年级)
当我站在金山吕巷水果公园内的“土布馆”里,看着吕巷土布纺织技艺传承人顾林华老人脚踩织机、手持木梭织布时,脑海里立即浮现出“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画面。
历史上,吕巷隶属于松江府,元代棉纺织革新家的黄道婆就是松江乌泥泾人。吕巷人传承了黄道婆的纺织工艺,掌握了棉纺织生产工具的制造和纺纱织布的生产工艺流程。明末,吕巷纺织已十分兴盛,在江南地区名气响当当。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这里依然有着“家家种棉,户户纺纱”的盛景。
顾林华老人就出生在那个年代。“我们小时候都是在大人旁边,打打下手,看着看着就学会了。那时候农家女儿出嫁,都要用土布作为压箱底的嫁妆。”和她一起接受采访的还有传承人姚宝华老人。她们两位头戴蓝色土布头巾,身着土布衬衫,彷佛刚从那个年代穿越而来。
简单的闲聊后,两位老人给我们演示土布纺织技艺。先纺线,只见姚奶奶坐在纺车前,右手轻摇纺车,左手手心握住一团搓成条状的棉花,大拇指和食指看似简单地一捻,一条细小的棉线就缓缓抽离出来,缠绕在梭子上。我也有幸体验了一把,没想到右手一摇纺车,左手的棉线就被扯断,接上再摇再断。在姚奶奶手把手的指导下,我才勉强纺出了一段线,但粗细不匀。看似简单的手艺,没有一定的练习是做不好的。
体验完纺线,再看织布。顾奶奶脚踩织机,一双手则灵活地将木梭在经线中来回传递。原来,“日月如梭”即是如此。随着“唧唧复唧唧”的声响,机上的土布在一寸寸延长,我又不禁想起孟母的故事,心中默诵:“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在和两位老人的交谈中,我们得知,现在几乎没有人家中还有纺车和织布机了,吕巷土布只剩下一些老人当年压箱底的嫁妆。但是当这些“压箱土布”随着这一代老人一起离去之后呢?那时候的孩童们,还能如我这般幸运,在读到《木兰诗》、《三字经》时,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吗?  

期待土布翻出更多新花样

晨报小记者  杨云天
(虹口区第六中心小学  五年级)
当妈妈跟我说要去采访土布纺织技艺时,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居然还有姓“土”的布,这和我们平时穿的衣服料子有什么不同呢?
走进金山吕巷水果公园内的“土布馆”,一眼看到两位奶奶:一位穿着蓝黑方格子花布衬衫,一位穿着淡黄绿横条纹花布衬衫,头上还带着靛蓝色的头巾,和我平时见到的奶奶很不一样。原来,这些就是她们自己手工纺织出来的“土布”。 
她们身后,正放着几样纺织工具呢!吕巷土布纺织技艺传承人姚宝华奶奶一样样向我们介绍。那簸箕里的,是采摘下来的棉花,经过揉搓,变成棉条,握在左手心。只见姚奶奶坐在纺车前,右脚踩住纺车,右手捏住把手,顺时针转动。纺车带动左下角的线轮,线轮从左手心的棉条里牵出一条细线,太神奇了!纺出的线再拿去染上各种颜色,就可以用来织布了。
在一旁织布的,是传承人顾林华奶奶。只见她手脚配合,脚踩一下织机,手推一下木梭,来回往复,“吱呀吱呀”,经线和纬线就交织成了布匹。这是一块蓝白绿赭红色相间的条纹布,顾奶奶说,她们能织出的花色远不止此。
在“土布馆”二楼,我见识了各种花色的土布,有格子布、田花布、盘纱布、百里条、蓝里条,还有一点蓝、罗席花,名字都很有趣。如今,基本没人会像奶奶这样穿土布衣衫了,那这些土布可以用来做什么呢?我看到那里陈列了很多用土布做的工艺品:有土布布贴画,贴出古代的服饰、农家田园生活、十二生肖等;还有土布做的生活用品,比如各式的背包、拎包、靠垫等。展示馆的一角,还挂着几件土布做的汉服和旗袍,我想,特殊的节日穿上这样的服装,也是别有一番韵味的。
两位奶奶告诉我们,她们那个年代的吕巷妇女,几乎人人都会纺纱织布,对土布也有感情,但现在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怎样让更多的人喜欢土布,让土布纺织技艺传承下去呢?或许还需要翻出更多的新花样,吸引年轻人和我们这样的小朋友来了解和体验。

制图:晨报小记者  刘子陆(东辽阳中学  预备班)

带教记者:张智丽
活动统筹:张智丽

视频文案、拍摄制作:张智丽

注:本文版权归晨报学记团,严禁盗用。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