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偶式育儿”只怪爸爸?“咆哮妈妈”怎样控制自己?她从心理学和管理学给出答案……


作者:吴琼
编辑:吴琼
时间:2020-11-05 17:09

中国每年有1800万左右新生儿,“如何成为妈妈”变成了这1800万新生儿背后的妈妈们共同急需做的功课。

虽然目前市面上的孕产书说汗牛充栋丝毫不夸张,不过,几乎所有的书都是围绕“怀孕、分娩、育婴”的健康指导工具书。

■某图书网站关于孕产的图书/官网截图

归根到底,这些书都是为了孩子,很少人有人关注到妈妈本身。我曾在书店找了一圈,写育儿的书很多,而为妈妈们自己写的书几乎没有。

近期,在中信出版集团24小时工作室和言几又书店联合举办的《妈妈天生了不起》新书分享会上,作者崔璀这样描述她出这本新书的动因。

社会上的每一个岗位都有入职培训,唯独面对生活,好像需要你天生就会,好像女性天生就会当妈妈一样——但经历过的女性都知道,那简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工作了

作为一家女性成长平台的创始人,崔璀接触到大量的女性用户,很多人有着复杂的家庭情况:孩子叛逆、工作竞争加剧、婚姻状况紧张,单亲妈妈上有老下有小,重组家庭需要协调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足够强的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认知能力等”。

■momself 官网截图

于是,这位曾经的投资管理公司CEO,通过心理学和管理学知识,梳理自己成为妈妈6年经历的同时,也为一些常见的新手妈妈的困扰带来了解决方法。

🙋  
“新生儿一直哭,我却束手无策,是一个合格的妈妈吗?”

无论发生什么,记得在为孩子做点儿什么之前为自己做点儿什么。关照孩子之前,记得关照好自己。我们是妈妈,更是我们自己。

崔璀讲起她曾经读到,并且也感同身受的一件神奇的事情。

在《成为母亲:一位知识女性的自白》里,筋疲力尽的作者蕾切尔·卡斯克曾经亲身经历:某天一位有关新手妈妈育儿感受研究的女研究员来到家中,很不凑巧的是,她开门迎客的时候,宝宝正在哭。

蕾切尔以为女研究员会让自己赶紧去照顾啼哭的宝宝,可女研究员只是问自己“最近是不是感觉筋疲力尽”。

事实上,这位母亲最近的生活,以及整个人都是乱糟糟的,“梦里全是喂奶与哭声”。

这时候好像出现了神奇的魔法:宝宝眼下已经不哭,并且睡着了!

蕾切尔顿时觉得自己生命中的一个难题被这个似乎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女研究员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最后,女研究员离开时对蕾切尔说:“不论宝宝什么时候哭,记得在为他做点什么之前,现为自己做点什么”。

■图/视觉中国

崔璀说,这个故事背后的道理,和心理学家周海松的建议有点类似——建议妈妈跟孩子保持同频

崔璀回忆起自己第一次“打开与好妈妈之间的一道门”的经历。

她的儿子小核桃曾经被月嫂形容为带过最能哭的孩子,每次孩子一哭,全家人都进入备战状态:喂奶的、换纸尿裤的、倒水的……

一天,只有她和5月大的小核桃两个人在家,午觉醒来,两个人四目对视过后,小核桃不出意外地哭了。

已经有无数的心理实验证明了,婴儿对妈妈的依赖和跟随,不只是因为妈妈喂养了她,也不是很多妈妈认为的让婴儿吃饱就行了,他需要更多的是体验到和妈妈同频、融合的亲密。

这样想着,面对哭泣的儿子,崔璀没有起身,甚至没有翻身,只是轻轻拉着他的手,轻轻抚摸他的背,第一次和他对话:“宝宝,你醒了,你看外面阳光真好啊,因为太阳快要下山了,云彩都变成了粉红色。”

声音轻柔,抚摸他的节奏也很缓慢,小核桃撇着嘴眼睛看看妈妈,又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了看窗外,很快,停止了哭声。

新手妈妈和犹挂着眼泪的新生儿,就这样躺着看天看云。这是崔璀最深刻的,有了做妈妈的美妙感受。

崔璀:不要一味地相信市面上“要固定时间喂奶,不能孩子一哭就给奶吃”的说法,不要让喂奶成为一件有压力、烦躁不安的事情。同频,就是不抗拒孩子。

🙋
“总忍不住对孩子发火,想改,但真控住不住自己,怎么办?”

每次听到有人苦口婆心劝解别人做一个不发火的妈妈,我都不以为然。

我们始终以一副温和的面容对待他,那孩子以后进入社会遇到脾气暴躁的老板,很容易烦躁的伴侣,他会不会不知所措?

我从来都不想给孩子提供一个“无菌”的成长环境,而是提供一块坚实的土壤,他能获取足够的养分,自由生长。

妈妈有情绪,也会烦躁,这些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如何管理情绪。崔璀的经验是,先弄清情绪背后的真相,然后接受它,再表达出来。

■崔璀在《妈妈天生了不起》新书分享会暨女性成长主题沙龙上

我们要告诉孩子整个过程:妈妈是怎么一步步了解自己的——这个过程,是孩子成长中很好的养分。

在对孩子发火这件事上,崔璀在分辨原生情绪和次生情绪,逐渐弄清自己的过程当中,跟孩子不断沟通,现在,她发现儿子小核桃也长成了一个真正有本领的孩子。

心理学中有两个概念区别不同的烦恼。一是原生情感,二是次生情感。原生情感是指初始的,基本的内心情感反应。而次生情感则是对原先情感反应的随之的情感反应。原生情感和次生情感的关系揭开了情绪的一个秘密:那就是一种情绪引出另一种,不断发展下去将形成不同个体非常复杂的情绪特征。 于是心理学上所谓的“泛化的焦虑症”形成了。

一天晚上,崔璀在微信上跟同事为一个问题争执起来,小核桃在旁边转悠,一直问什么时候帮自己洗澡。

■图文无关/视觉中国

本来就很烦躁的崔璀被孩子一念叨,立刻火气上头,喊了一嗓子“你就不能自己去洗吗?干嘛什么事都要找我!”

出乎意料的是,小核桃慢悠悠地回答道:“我又不是你同事,干嘛那么大声啦?”

一个简单的对话,崔璀欣喜地发现自己不足5岁的儿子已经能够快速区分原生情绪(因为和同事争执而烦躁)和次生情绪(对着自己的孩子发火),能够看到情绪背后的真相。

那一刻我很欣慰。小核桃是一个真正有本领的孩子了,仿佛看到他正在锻造自己的武器、准备自己的铠甲,去面对这个真实而复杂的世界。

而我在这个过程中,也拥有了同样的本领。

🙋
“丧偶式育儿”太痛苦,孩子出生后夫妻关系越来越差,有办法修复吗?

有没有可能,是我们合谋,把爸爸从养育孩子的领域中一点点赶走的?

■《新生日记》中,新手爸爸GAI讲述了自己的苦恼。/视频截图

“想出力但使不上劲。”这大概是很多新手爸爸的苦恼。

关于“丧偶式育儿”心理学专家李松蔚的观点一直很清晰:

我压根就不相信“爸爸天生对家庭没有兴趣”这套说法。

我相信,家庭当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合谋的。

如果爸爸表现得很冷淡,那不仅是爸爸本人的选择,背后也多少体现了妈妈和孩子的意志。

仔细想想,在你抱怨“丧偶式育儿”的同时,下面的情况是不是也曾经在你家发生过?

·当爸爸想给孩子喂奶、换纸尿裤,结果被丈母娘说,你这笨手笨脚的,可别呛着孩子。

·初为人父的爸爸晚上八九点下班后盯着沉睡中的小婴儿左看右看。长辈路过房间常常笑道:你双手插着裤兜,是来家里做客的吗?

·新手爸爸提出晚上自己照顾孩子,让孩子妈好好休息。结果因为换纸尿裤要十几分钟,被醒来的妈妈寒碜:等你这片换完,又要换下一片了。

……

■图/视觉中国

种种情况下,爸爸逐渐在家庭中“消失”了。

认识到爸爸的消失,有自己的一份原因之后,崔璀开始了“补救”。

她邀请老公和自己互换角色,甚至为此开发了一套牌:准备一些空白卡片,根据不同的家庭情况,写上不同的角色名称。

周末外出时,崔璀抽到的角色是“没心没肺的妈妈”,那么自己一整天只要负责跟儿子玩就好了,不能动不动就皱眉头扮演“严厉的妈妈”这个角色。

老公抽到的是“劳心劳神的爸爸”,那么他就要负责全家外出时的吃喝拉撒。

这套牌的磁层逻辑是让家庭中的关系“流动”起来,让每个人跳出自己的视角,切身体会到每个人都是这个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崔璀:爸爸和妈妈应该放下对彼此的城建,想合作者一样去沟通,去分工合作。分工合作的前提是抛开对错,是看到每个人都在承担自己的责任,是看到怎样分工才能高效维持家庭运转。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