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匹一白一黑的马,是1919年爱国艺术家张聿光先生等人创立“马利工艺厂”(现今马利公司的最早前身之一)时,创立的品牌,取意“马到成功,利国利民”。
102年来,在这两匹马的注视下,中国第一瓶广告色颜料、中国第一支水彩颜料、中国第一支油画颜料、中国第一支软管国画颜料、中国第一支蜡笔……在这里陆续诞生。可以说,“马利画材”见证了一个世纪的中国画家的绘画创作,是民族企业的杰出代表。2020年12月20日,晨报学记团的小记者们走进上海马利文创园,了解百年品牌的故事。
视频来源:助力升学
你知道马利画材吗?当我刚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还以为这是一个外国的品牌,直到前不久我跟着老师参观了马利文创园,才知道了“马利”是中国第一家生产彩色颜料的工厂。走进马利的文史馆,我了解了马利画材的前世今生。让我最惊讶的是馆中珍藏着100年前生产的水彩颜料。那是一小瓶红色的粉末状颜料,瓶外贴着泛黄的标贴纸,透露出它的年岁。据说,这颜料到现在还可以用,质量真是太棒了!真想用它来试一试,看看能画出怎样的火花。
我喜欢这个工厂,因为这里有102岁的颜料,更因为这些颜料为艺术创造出了各种绚丽的梦想。记者点评:文章不在长,而在真实。这篇透着稚气的文章,是孩子“我手写我心”,让人眼前浮现出102岁的“马利爷爷”和童真孩童同框的画面。
嘘,告诉你一个秘密:今天我去了一个秘密通道。它不是黑衣公主打败怪兽前需要换装变身的通道,也不是哈利波特踏上四分之三月台前往魔法学校的通道,而是一条颜料的秘密通道。这条通道就藏在马利画材的旧厂房里。它的入口是一个井口大小的圆洞,如果你只顾低头张望,可是没办法发现它的,因为这个洞口在天花板上。当我们抬起头来,和它不期而遇之时,可想而知,我们有多惊讶!更不可思议的是,洞口旁边有一圈颜料,朝四周发散出去。颜料积得厚厚的,看上去是经历了很多年,颜色也是五彩斑斓的,像是一个形状奇特的色卡。虽然颜料泼洒得并不规则,但搭配旧厂房斑驳的天花板,有种说不出的艺术感。看着这样的洞,忍不住让人浮想联翩,爱丽丝就是进了一个秘密的兔子洞,从而开始了她的奇幻之旅,而眼前的洞究竟会连接怎样一条秘密通道呢?在顾老师的讲解下,谜团终于解开了——这可是有30年历史的洞呢!当时,上层生产流水线上的颜料从这里流下,流入这一层的漏斗再继续生产。我们几个小记者跑到洞口下方拍照,惊奇地发现洞口现在被装上了一枚圆镜,抬头仰望,我们自己就变成了秘密通道的一部分。看着镜中的自己,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画面:一位马利的老师正拿着各色的颜料筒,在秘密通道的一头卖力地工作着。她小心翼翼地把颜料从洞中往下倒,想让颜料宝宝们通过通道。调皮的颜料宝宝们从洞口一个个探出了脑袋,红宝宝化作一条飞龙盘旋而下,蓝宝宝犹如一只小猴上蹿下跳,黄宝宝仿佛一颗宝石,闪耀着飞舞着……最终,它们有的选择安静地停留在了天花板上,共同组成多彩的画作,更多的则是缓缓地飘落下来,落到了我手中的漏斗里,开始了它们新的旅程。其实在马利,我看到的不仅仅是这条颜料的秘密通道。在马利文史馆的品牌历史介绍里、眼花缭乱的产品目录里、色彩缤纷的涂鸦墙上,还有马利老师们津津乐道的每一个马利的成长故事里,我还看到了一条马利百年来一直在画材品牌中领先的秘密通道,那里面有着马利的坚持和创新,有着把“中国制造”的艺术带给全世界的坚定信念。记者点评:一个两小时的活动,内容很丰富,如何找到自己的写作角度呢?“小而独特”,是这位小记者给出的答案。只写这个“洞”,足够小;但会不会就三言两语就写完了呢?那就用细心的观察与描写、用丰富的想象与修辞,来把这个“洞”写得独特而有内涵。
马利颜料——小伙伴们都不陌生吧?没错,他是我们美术课必不可少的画图工具。一个深冬的午后,晨报小记者踏上了这次缤纷色彩之旅。三辊研磨机被独独放置在了场馆外,我猜想应该是在告诉我们,马利画材至今走过百年的辉煌岁月,与他重视技术、科技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我走入马利文史馆后,顾老师的讲解也证明了我的猜测。顾老师说道:“创新和品质,是马利的两大利器。” 你看,马利每年出品的新品有百余个,例如果冻袋装的水粉补充装,45°倾倒角度,挤颜料的时候不会脏手,色彩饱和度高,再加上漫画联名的外包装,这样充满设计感的颜料,哪个小朋友能抵抗住诱惑?谁不想来挤爆这些彩色“果冻”呢? “那个地方我去过”,我听到一个小伙伴的叫声。我往前探头一看,原来这个地方我也去过——这是北京天安门,城楼上挂着毛主席爷爷的画像。这里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原来,高高悬挂的毛主席像由于长期露天放置,会出现脱色现象。经过严格科学测试,1999年,马利颜料开始替代进口颜料在国庆节前夕对画像进行绘制,至今已有二十多年。这是多么令人骄傲的事情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然离不开文化艺术的进步!最后的采访环节,顾老师的回答让我开始思考,未来的一切始终是在科技中前行的,就像马利这样,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互动,才能让我们的世界充满更多、更美丽的颜色!让我们的国潮文化走向更加宽广的天地!记者点评:标题很不错,看到就眼前一亮。开头也让我想起参观前,马利的老师问小记者们:“用过马利的画材吗?”很多小记者都举起了手。从自己的身边事物入手,是个不错的选择。这篇文章的立意、选材以及段落间的转换,都看得出是费了思量的。
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马利画材从1919年由几个人创办的小厂,经历了百年风雨一路走来,成为现在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 2020年12月20日,我有幸随晨报学记团参观了上海马利文创园,了解了这家企业的百年历史。为什么马利画材叫“马利”呢?“马”代表“马到成功”,而“利”表示“利国利民”。在1919年以前,中国的颜料市场几乎完全被外商企业所控制,中国的美术爱好者们只能买昂贵的进口画材。人们多么希望能够买到便宜的颜料,多么希望中国能够有自己的画材工厂!1919年,爱国艺术家张聿光先生等人创立“马利工艺厂”,生产出了第一支国产的美术颜料,从那以后,中国的美术爱好者们就不用花很多钱买进口颜料了,马利画材的名声也随之传开了。我在展柜里看到了老式的马利颜料和蜡笔,颜色的种类比较少,颜料的罐子也是灰色的。老师说,这是我们爸爸妈妈小时候用的款式。而在展厅的另一面,展示的是现在的马利画材,品类多样,外包装更是丰富多彩。自从这次参观以后,我每次看到文具店里有“马利牌”商标的画笔和颜料,都觉得很温馨、很亲切。记者点评:这篇文章的第一、二段,就很清晰地表达了主题:马利的百年发展史。那么如何来展现100年的变化呢?依然是要选取小的切入口。小记者写到了展示柜里的画材,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原文中,小记者叙述到爸爸妈妈小时候用的款式,就嘎然而止了。然后按照时间顺序,接着写参观旧厂房。但老师把这一大段都删了。因为在这里,我们要从老款式,写到如今的新款式,这才能展现“百年马利”的发展啊。当然,对于新款式的介绍,老师只是简单加了几句,小记者可以尝试着再丰富这一段的描写,把文章改得更好。
精彩节选:

今天我们来到了上海马利文创园。走进大门,我们看到了一尊全身塑像。这尊塑像是一位中年男子,他手插口袋,挺胸抬头,非常精神,但神色有些凝重,彷佛在思考着什么。他的名字叫张聿光,是一位画家,原是上海图画美术学院的第二任校长。为了生产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画材,他1919年辞职,创办了马利工艺厂,也就是现今马利公司的最早前身。
马利这个名字的意思是:“马到成功,利国利民。”102年,在一代代“马利人”的努力下,它的确做到了。我爱“马利”,这个属于上海的品牌。
一进去,老师就指着一尊人像对我们说:“他是我们这所公司的创始人,张聿光。他本是上海图画美术学院的校长,画画很厉害,但是为了给国家增光,选择了辞职办厂。”1919年,张聿光联合九位画家、教育家、企业家等社会各界人士,创办了马利工艺厂。他们给这个公司起了个名字,叫“马利”,意思是“马到成功和利国利民”。徐悲鸿就是第一批使用马利油画颜料的画家之一。
在最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我最感兴趣的问题是:这里生产出来的颜料有没有毒?老师说:“如果是专门给儿童设计的颜料,那就没毒。”
——晨报小记者 加馨宜(浦东六师附小三年级)

活动最后,我们召开了一场“记者招待会”。我向顾老师提问道:“马利的商标为什么选用两匹马?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顾老师回答说:“在1934年,马利工艺社的“双马头”图样经当时国民政府实业部商标局审核批准,成为注册商标。这个商标的设计者,是与徐悲鸿画马齐名的‘东亭居士’——戈湘岚,‘双马头’的马利牌商标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个美术颜料注册商标,并一直沿用至今。”
刚开始提问的时候,我有些紧张,但问完问题后,我如释重负。这次提问体验,大大提升了我的胆量,增加了我的信心。
——晨报小记者 彭若馨(民办童园实验小学 三年级)

我小的时候,一直喜欢画画,我发现我的颜料上有两匹马,一黑一白,背景是绿色的。我以为这是用来炫耀的,意思说,“我最会画马了,漂亮吗?” 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这是“马利画材”的标志。
走进文创园内的文史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匹木马。听说这匹木马是艺术大师韩美林先生雕刻的,意思就是马到成功。老师告诉我们一个小秘密: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就是用马利画材的颜料画出来的。这画像每年都要换一次,画一张要好几个月呢。在参观马利美术馆的时候,我发现大多数作品都是油画,很有渐变的效果。有的色彩鲜艳,如娇艳欲滴的黄玫瑰和绽放的粉色百合花;有的则淡雅清新,如粉玉兰。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幅描绘群山和树木的画,其中用蓝色和红色来表现山,用浅黄色来勾勒树,很有层次感。还有一幅描绘白梅的画,画梅本是中国画的技法,但背景是湛蓝色的,看起来很不一样。
这些画让我想起了语文课本上学过的 “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诗,让我感受到了不同的美。
——晨报小记者 杜皓轩(杨浦区回民小学 三年级)
视频拍摄:张智丽 陈梦竹
视频制作:张智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