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上海人的牛排启蒙竟然是这家店


作者:顾筝
编辑:韩小妮
时间:2021-01-30 00:24:12

如果王懿辉现在再去一次萨莉亚,他或许会感叹:17年过去了,怎么萨莉亚还是人均30元?

让人发出类似感叹的还有豪享来。


去年4月,徐林(化名)回母校华东理工大学找在那里任教的同学谈事。疫情期间,学校不能进去,两人就约在学校对面的“豪享来”。

“大学时觉得还挺贵的,20年过去了,还是几十元一大块牛排。”徐林说。

五六十元的牛排套餐量大管饱,一块铁板上有牛排、意大利面,还有一个单面荷包蛋。

其实,徐林弄错了,他去的店叫“豪梦享”。

这一模式的牛排套餐店中,有一个名气挺大的连锁品牌“豪享来”,1996年入驻上海。

1999年新店开张的时候还特地在《新民晚报》上做了广告,着重点出“正宗牛排”。


■1999年,豪享来刊登在报纸上的新店开业广告。


世纪之交的上海流行吃这种牛排套餐,各种各样的店开了不少,有的名字就会往“豪享来”上靠,让人傻傻分不清楚。

汪澄蓉不会记岔。她高中时常和同学去打牙祭的店就是豪享来。

1998年,她在虹口中学读书,有一天一个同学得意地告诉她们:周末,爸妈带她到东江湾路上的西餐店吃了牛排。

一天下课后,她们就找了个名目骑自行车去了那家豪享来。

年轻的女高中生们开了眼界:

一份套餐有餐前面包,有饮料,还有用铁板盛着的牛排、意面和荷包蛋,中西搭配。连店名都很奇特,叫“中西餐厅”。

“那时胃口真是好,那么多东西,可以全部夯光。”

汪澄蓉记得一份套餐是27元,对那时一月零花钱只有50元的她和小伙伴来说,并不是一直能负担得起的。

但她们总是努力存钱,有机会就要去豪享来“搓”一顿。


■1999年豪享来新店开业酬宾的广告


那一时期,这样的“西式简餐”在上海正火。

同一年,刚考上大学的郑宇(化名)邀请有好感的女生在学校附近类似豪享来的西餐店内吃牛排。

拿着刀叉吃饭的方式让他感觉抛开了中学时期的青涩,开始向成人世界迈进。

不只是在学生中收获了一大群拥趸,这样的牛排套餐在白领群体中也大受欢迎。

2004年,《解放日报》上有一篇文章《“西式简餐”热申城》指出,短短几年中,上海的商务区、商业圈,乃至生活居住小区,都出现了“西式简餐”的身影。

作者还点了一份28元的商务套餐感受了一下。

“意大利面、蔬菜色拉、田园蔬菜汤,外加一杯咖啡,兼有西餐和快餐的特点,但价格上确实比星级酒店实惠。”

价格实惠,那味道怎么样呢?

“以前又不懂什么是好牛排。”汪澄蓉其实是有机会比较的,大学时曾有追她的男生带她去那些贵的西餐厅如Hardrock、Friday吃饭。

不过“去那种餐厅是去见世面的,好吃难吃谁搞得清楚。”

等到工作之后,她的活动范围框定在市中心,豪享来是再也不去了。“如果是吃简餐的话,我们更多会去Wagas之类,是更正宗的外国氛围的店。”

确实,给予很多上海人牛排启蒙的西餐店并不是真正来自国外,而是台湾人的口味引领。

有网友在知乎上回答:这是1980中期台湾市场开发出来的一种物美价廉的台式西餐。

特色是用嫩肉粉与调味处理了价格相对较低、肉质原本并不适合做牛扒的材料,配上一些意粉,蔬菜,再加个半熟荷包蛋,热滋滋的铁板,让一般群众也能用平价享受一餐美味的“牛排”。


■2004年《解放日报》上关于城中流行西式简餐的报道


等到人们有机会品尝了更为正宗的牛排,以及现在购买进口牛肉的渠道越来越多之后,豪享来之类的西式简餐店似乎就被之前很喜欢它的年轻人们淡忘了。

不过在大众点评上,有很多条评论是:店里大多数是家长带着小朋友;小朋友很喜欢……

汪澄蓉最后一次去东江湾路的豪享来是2017年,那时她奶奶病重住在411医院。

一天晚上陪护奶奶后,她和家里的亲属走出医院,说一起吃点东西吧,就走进了马路对面的豪享来。

她只感觉到,菜单上的品种比高中时多了。但那次大家都心事重重,菜都没有动上几口。





- END -



写稿子:顾 筝/ 编稿子:韩小妮/
画图画:二 黑/ 写毛笔:陈冬妮/
做图片:二黑/

拿摩温:陈不好玩/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