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戚女士就赶到家门口的菜市场选购食材,在常光顾的摊位前,买了2斤猪肉、一大把芹菜。今天,她打算做一顿芹菜猪肉饺子招待家里来客。
和面、剁肉、切菜,调馅、赶皮、包捏、水煮,张大叔和爱人既有分工又有协作,配合的十分默契。一般情况下,戚女士负责前期的剁肉、和面、切菜、调馅、擀皮;而包饺子则由张大叔负责。
做饺子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和面。张大叔家的饺子面选自新疆面粉,这种面粉筋度高,吃起来更劲道,包出的饺子更好吃。
和面讲究盆光,手光,面光。对于和面来说,就一定要三揉三醒,当你发现这个面团越来越光滑,越来越光滑,盆子越来越光滑,也就代表着我们的面团已经是揉好了。”
戚女士说,他们经常吃白菜、韭菜或是芹菜馅的饺子,“这次的猪肉芹菜馅,猪肉里要多放些姜,姜要切沫,可去腥。”
拌好了肉馅,戚女士紧接着就拿起刀具麻利地切起了芹菜,不一会儿,一大把芹菜就变成了碎粒。
戚女士刀功了得,大概是和她以前是外科医生这一职业有关,在她看来,菜刀和手术刀有相通之处。
对容易出水的芹菜,在剁馅的过程中,她会用盐杀水半小时,然后用手把杀出的水挤掉。
张大叔家包饺子多数选用鲜肉和时令蔬菜,很少使用鸡精或味精,并秉承一贯的健康饮食理念:少油少盐。
馅料上只放适量的盐和酱油、花椒面,另外加一点核桃油代替普通清油,这样的饺子吃起来除了能品到食材本身自然之气外,也会有益于身体健康。
馅好、面好后,就开始擀皮、包饺子了。包饺子是是张大叔拿手绝活,张大叔包的是圆饺子,皱褶清晰,大小适中,白白胖胖;而爱人包的则是月牙状,精美细致。
据说张大叔包的饺子更受吃客喜爱,因为包馅多、捏的实,不会出汤滴水。谈及自己的包饺子技艺,张大叔也是相当自信,笑称:
我们家喜欢吃饺子,我也就从小跟父亲学包饺子,包了几十年了。饺子好吃就一定要手擀皮,而手擀饺子皮儿,要中间厚周边薄,要经得起用力捏。我的技术不说很好,但也像模像样,一分钟能包小10个左右吧。”
煮熟的猪肉芹菜饺子上桌!配上陈醋、蒜泥或油泼辣子,这个季节再来几个腊八蒜,完美!
印象中,新疆人不是都吃羊肉饺子吗?
没错,在新疆也会偶尔包羊肉胡萝卜馅儿的饺子。但我们是新疆的汉族人,饮食都保留祖辈上的习惯和风俗。所以很喜欢吃猪肉馅的饺子。”
张大叔说,在内地人的印象中,说新疆人就是少数民族,其实不然。因为新疆还有很多汉族人,他们和内地南北方的汉族人没什么区别,因为都是从内地迁移过去的,生活习惯会保持自己家乡的特色。
张大叔的祖籍是山西,父亲以前是军人,上世纪六十年代随部队来到新疆,而张大叔就成了土生土长的新疆人,长大后“子承父业”也成为了一名军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张大叔从部队转业后来到了上海。同样,张大叔的爱人戚女士也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只是祖籍在北京,从爷爷辈就到了新疆,属于“疆三代”。
我生活的乌鲁木齐可以说是个移民城市,乌鲁木齐70%以上都是汉族人。”
张大叔说:“新疆的饮食整体是偏北方口味的,有些菜品会融合新疆风味,菜偏辣。”
我们在新疆生活,饮食习惯上基本还是会保留老家的习俗,那是我们的乡愁。‘移民’到新疆的汉族人每一家的习俗、饮食口味也不一样,都是自己家的味道。”
“我们喜欢吃饺子,和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有关,家人都是北方人,习惯了。”戚女士补充说。
在上海二十余载,张大叔他们一家人每次春节都是错峰返乡、“就地过年”,通过视频和新疆的亲友唠唠嗑,在家做顿饺子和朋友把酒言欢,不回老家的年也过的其乐融融。
一方面是路途遥远、耗费时间长,另外也考虑到单位很多同事在上海周边工作,索性就把回家机会让给他们了,我们会选择每年7月份回新疆。”
戚女士说,每年7、8月是新疆最美的季节,天气暖和、景色优美、瓜果飘香,那时回新疆刚刚好。
每到大年三十,张大叔家就会做几盘热乎乎的饺子,这象征团团圆圆、幸福美满。他们的桌上也少不了北京、山西菜和新疆菜。在他们看来北京、山西、新疆都是他们的家乡,他们会保留那里的饮食习俗。
张大叔家里过年必备:卤肘子、卤鸡脚等各种卤货;
必做:粉蒸肉、扣肉、梅菜蒸肉;
当然也少不了几样新疆菜:凉拌三丝、菠菜拌面筋,有机会还会做抓饭和新疆拉面。
“从小在新疆长大,我们一直保留新疆的口味儿。” “今年政府倡导留沪过年,我们正好响应了这个号召。”戚女士说,
过年就是形式,过年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全家团聚。近几年,交通便利、信息发达,我们即使不回老家过年,也可以把老人接到上海过年。他们还可以通过网络云拜年,和家人互道安好。没有必要非要赶着春运高峰回家,只要心里有家在,有团圆感,在任何时候的团聚都是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