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权威访谈③|邵一鸣:多一样疫苗总归是好的,但应以尽快消灭疫情为落脚点


作者:牛强 吕雅萱(实习)
编辑:牛强
时间:2021-02-10 12:17
编者按:

疫苗与病毒的“PK”开始加速。

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正不断传来。近日,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克尔来福"获批附条件上市,这也是继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之后,第二个在我国获批上市的新冠疫苗;当地时间2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日内瓦举行的例行发布会上表示,全球新冠疫苗接种数量已经超过了报告的感染病例总数。

但据彭博社的疫苗追踪项目数据,以两剂疫苗75%的覆盖率为目标,全球还需要7.4年才能恢复疫情之前的常态。这是一个有待商榷的统计结果,不少专家也表示这个看似悲观的数据完全有望提前,但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现在的努力,包括每一位世界公民的疫苗接种意愿的提升。

针对公众最关心的一些问题以及国产疫苗的最新研究动向,近期,新闻晨报记者陆续专访了多位中国疫苗行业领域资深专家与学者,倾听权威发声,科普疫苗常识。此前,新闻晨报已经专访过中国疫苗行业协会会长封多佳中华预防医学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原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梁晓峰。

2月9日,新闻晨报记者专访世界卫生组织疫苗研发委员会顾问、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邵一鸣。

邵一鸣目前正参与中国新冠疫苗技术的评审工作。他曾远赴瑞士,在世卫组织日内瓦总部担任全球艾滋病规划的生物医学研究部顾问。2002年,中国疾控中心正式组建后,便一直担任中疾控的艾滋病首席专家。

对话




“80%-85%的人接种,才能形成免疫屏障”

Q1 新闻晨报:此前有专家称,需要人群中70%的人接种新冠疫苗才能建立群体免疫屏障,这个标准是怎么计算的?群体免疫屏障是一个什么概念?

A1 邵一鸣:首先,群体免疫屏障指的是人群中具有免疫力的人群占比要多高,才能阻断某种传染病的有效传播。它主要取决于病毒或细菌传播能力的强弱,我们叫基本再生数,直观地说,就是一个感染者能传染给多少个易感人群,这个数字越大,病毒的传播能力就越强。

业内有一近似公式,建立群体免疫屏障的接种率可以用“(1-1/R0)x100%”算出。R0就是一个病毒携带者能传染几个人。虽然研究数据不同,但新冠病毒的R0数值大致为3。按这个公式计算,需要66%的人接种疫苗才可以建立免疫屏障。

但疫苗保护率低于百分之百,疫苗运输接种中也有一定的损耗。所以综合考虑,大概需要80%-85%的人注射疫苗,能建立免疫有效屏障。

Q2 新闻晨报:那么,我们国家的群体免疫屏障实现的时间点可以预测吗?

A2 邵一鸣:现在还是疫苗应用的初期,缺乏进行预测的数据。建立群体免疫屏障需要至少考虑以下两点:一个是疫苗接种速率,也就是我们能多快地把疫苗接种到目标比例的人群中;另一个是疫苗的免疫持久性,即疫苗产生的免疫保护力的消退速度,建立群体免疫屏障需要计算两个因素的动态平衡,在前者远快于后者时,群体免疫屏障很易实现,反之则很难。

另一个核心问题是,群体免疫屏障指的是能够阻断病毒传播的群体免疫屏障,但是目前疫苗得出的保护数据都是基于避免发病的二级预防(接种疫苗人群不发病,不住院,不进ICU或不死亡),而不是阻断病毒的感染(无症状感染者)的一级预防,因为后者还可以播散病毒。尽管当前预防发病的疫苗有避免挤兑医疗资源、减少病痛和死亡的重要作用,要最终控制新冠病毒,还需要继续研发有效阻断病毒传播的新一代疫苗。


“传统灭活疫苗是当下很好的选择”

Q3 新闻晨报: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什么不是国内新冠疫苗接种的第一梯队?

A3 邵一鸣:我从两个层面来说明,为什么在当下没有把老年人作为接种的第一梯队。

在7月份审批疫苗的紧急使用时,国家出于疫情防控的紧迫需要,规定疫苗用于保护一线医护人员、边防安检、码头服务业、出境人员等处于高感染风险的重点人群,老年人不在上述重点人群之列。当时疫苗还没有经过三期临床更大人群进一步验证安全性,出于这两点考虑,没有让老年人加入紧急使用疫苗接种。

到了12月底疫苗经过三期临床试验验证了安全性和有效性,药监局批准疫苗附条件上市,这一阶段又为什么没有把老年人纳入接种呢?原因是国内疫情控制得太好,没有足够的病例来评估疫苗有效性,只能去国外开展三期临床。在国外我们的把控力下降,入组老年人数不够,无法统计出保护率的数据。按照相关法律,疫苗只能根据能统计出的对青壮年的保护数据用于相应人群。所以,这一阶段也没有将老年人纳入接种的梯队。

Q4 新闻晨报:那么,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的急迫性如何?

A4 邵一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情,比如美国高峰期时每天新增确诊几十万病例,数千死亡病例也主要是老年人,那么出于扼制疫情的紧迫需要,不管实验数据够不够,都要对老年人率先接种。巴西新冠疫情类似,尽管我国科兴疫苗三期临床在该国老年人入组数也不够,他们还是批准疫苗可以用于老年人。

目前我国疫情控制得很好,除上述紧急使用人群外的其他国民的感染风险都不高,从而还可以先从成年人开始一般人群的接种,以待境外三期临床老年人数据积累到证明对老年人也有保护性时,再开展老年人的疫苗接种。我个人认为这种相对保守的策略可以实施但时间不要太长,应以更积极的态度推动老年人的疫苗接种,建议可以考虑以下几种策略予以解决。

一是,通过免疫桥接数据的方法,接种疫苗的老年人只要达到与成年人相当的中和抗体水平(与疫苗保护率相关的免疫指标),就可以使在成年人因有足够入组人数已经获得的疫苗保护率数据,适用于仅因入组人数不够而尚未观察到的老年人。因为,不管你看到了,或者没看到,老年人的免疫力就在那儿。二是,因为在一、二期临床试验中老年人与成年组的入组人数完全相同,疫苗的副作用还低于成年人。这已经成为灭活疫苗的一个规律。我国附条件上市的灭活疫苗用于老年,是没有高于成年人的安全性风险的。三是,对于部分老年人中和抗体水平较低的问题,也可以采用注射三针疫苗提升老年人的免疫力,因为大量数据显示老年人注射三针疫苗,相当于成年人注射两针的免疫水平。

基于当下国内疫情控制较为稳定的局面,我认为,我们国家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有序地开展不同人群的顺序接种工作,但是这个窗口期也不会太长。因为全球正在大力推行疫苗接种和传统防控并举的策略,全球新冠疫情会由逐步趋缓至显著下降。随之而来,我国国门会越开越大,出入境人员越来越多,那个时候国内疫情风险反而会增高。我们必须在此前,不留死角地做好各年龄组国民的疫苗接种,真正建立起全民族抵御新冠疫情的免疫屏障。

Q5 新闻晨报:目前国内疫苗的接种率并不算高,您认为推进全民疫苗接种的难点有哪些?

A5 邵一鸣:整体上,我国公民对政府组织的疫苗接种工作还是十分配合的,没有西方国家多见的反疫苗组织和过火行为,这是实现全民接种疫苗的优势。当然每个人对疫苗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这很正常。这就需要靠科学界、公共卫生界和媒体之间相互配合,把道理给大家讲清楚。

针对一些公众担心的疫苗安全性问题,我们需要让大家明白,医学是基于生命体的试验科学,不能像数学物理理论科学那样靠推理和计算得出确定性的结果,疫苗和药物研究只能通过试验才能得出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结果,试验的人数越多、时间越长、才越安全越有效。我国采用的灭活疫苗技术,在人类已经使用了上百年,也是当今使用最多的疫苗,如灭活流感疫苗每年全球都有大量人群使用。所以我们对灭活疫苗的安全性把握度最高,不可控的风险最小。

有的人可能会想,是不是要等技术最新,保护率最高的mRNA疫苗进来后再打疫苗?但是mRNA疫苗的特点是高保护率和高风险性并存,其从未在人类用做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和紧急使用的时间不到半年,中长期安全性都是未知的,但是对于确诊病例多和死亡率高的美国来说,选用高保护率的疫苗救命比什么都重要。但我国国民的新冠病毒感染风险远低于美国,所以我认为兼具保护性和安全性的传统灭活疫苗是一个很好的平衡和选择。


“疫苗作为武器多一样总归是好的”

Q6 新闻晨报:接种新冠疫苗后保护时间有多长?目前有无数据支撑?

A6 邵一鸣:目前国际上批准的5个疫苗全部是打两针。腺病毒载体疫苗有打一针的设计,包括我国的腺病毒载体疫苗。新冠是一个比较应急的疾病,要尽快建立免疫保护反应,打一针的疫苗有其优势。但是对于非应急的状况,如我国,选择打两针,以通过诱导免疫记忆反应,激发更强和更广谱的中和抗体反应。目前我们的两个灭活疫苗,有数据显示抗体至少维持半年,至于疫苗的保护性维持多久,能不能维持得更长?目前缺少相关的数据,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Q7 新闻晨报:国内将来有引进国外mRNA疫苗的可能吗?您觉得有无必要引进?

A7 邵一鸣:市场是多样的,人群也是多样的。面对新冠疫情这场战争,疫苗作为主要的武器多一样总归是好的。我们要以科学为出发点,以尽快消灭疫情为落脚点,疫苗的有效性和保护率,应该是第一位要考虑的。除上述的安全性排第二位外,疫苗的可及性应该是排在第三位的,其中疫苗的贮藏和运输温度起到了关键的制约作用。至于疫苗是哪个国家生产的和价格,这些是不那么重要的。引进国外mRNA疫苗并无不可。实际上,国内也已经有科研团队在和国外某公司合作生产mRNA疫苗。我注意到有些国家和地区使用的mRNA疫苗就是我们国家生产的。

Q8 新闻晨报:您认为这次新冠疫苗的研发,反之会对我国疫苗行业和技术的发展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A8 邵一鸣:我国的疫苗研发技术,一直处于国际第一军团。新冠让中国疫苗第一次大规模地走出国门,成为世界公共产品,这对于我国疫苗产业和疫苗上游研发都会产生很好的带动,这是机遇。

也会有挑战。我们国家在传统灭活疫苗领域是领先的,但在mRNA、DNA、蛋白和病毒载体疫苗等基因工程疫苗领域,我们在总体上与美国等发达西方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要意识到这种差距,利用好新冠疫情使得国家、企业乃至全社会高度重视疫苗研发的机遇,在新技术疫苗领域再上一个台阶,为我国和世界人民的健康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图片:视觉中国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