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进入了睡眠,只有这里灯火通明。
有着“上海最美24小时书店”之称的城市不眠书店,在疫情期间一度取消了夜间运营。两个月前的今天,这里重新恢复不打烊营业模式,成了人们寻求精神慰藉的“深夜食堂”。
从轨交9号线台儿庄站2号口出来,向右一直走。十分钟后,一个混着水泥和钢管的工业风创意园区缓缓映入视线。
这里是位于金桥的天物空间,由于刚刚建好还没来得及大规模投入使用,部分空间还只是毛坯房的状态。
城市不眠书店就在路边一隅,远远望去,是一个透明又规整的玻璃房子。
门口那只粉红色的猫,来自韩国潮牌Sakun&Kuncat,看这英文拼写,为什么有种泰语既视感?
不管怎样,园区里不少地方都有它的身影,确实给这样一个高冷的混凝土风园区,增添了几分跳脱的可爱。
占地600平方米,上下两层,木地板搭配着黑漆铁栏杆,踏着楼梯进入店内,现代感扑面而来。
一楼大厅进门处和二楼的阅读区都是文创展示区。书店长期以来和各大文具、创意玩偶等时尚潮牌合作,定期在店内进行陈列售卖。
落地的玻璃幕墙一侧是等高的书架,音乐、生活、旅行、电影等领域的书籍队列整齐,观望着来往的人们。
大多数的图书都没有拆掉包装,一些包着塑封的试读本上面贴着标签,可供人们随意翻阅。
工作日的午后,阳光透过书脊的缝隙溜进屋内,为店里的一切添加了一层金色滤镜。
正对大门的一整面墙上,摆满了艺术相关的时尚读物。你可以看到梵高、达芬奇和穆夏的名字,出现在封面的正中央。
在右侧吧台处,店员为顾客调制着夏日特饮,这也是店里的收入来源之一。
吧台背后,除了陈列的书籍和文创小物之外,这里还是一个可供客人落座的阅读区。
上午9点,陈先生就已经在桌上摆了一摞书,身边还立着一个行李箱。
工作快十年的他决定参加今年10月份举行的注册结构工程师资格考试,现下已经请了两个月的假打算集中复习。
“工作压力大了,要养娃,拼一拼吧。”陈先生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后脑勺。
桌上的书全都是考试需要复习的参考资料,他用行李箱装起来放在店里,随时来就随时开箱复习。
这倒是跟考研周期里,大学图书馆的场景有几分相似。
“在家里根本学不了,这里很安静。我打算以后都在这里复习,尽量多学一会儿。”记者探访当天,陈先生说自己打算在这里坐到天黑。
正如书店项目负责人郭建安所说,这里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除了家和办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间。
在城市不眠书店里的所有时光,都只属于你自己。
一楼阅读区向里走,是一个隐藏着的“戏剧天地”,墙上的文字告诉我们,这里是“阶梯小剧场”。
据店员介绍,这里集合了放映厅和礼堂的双重作用。没有活动的日子里,会不定时放映一些孩子们爱看的动画片,最近在放的是《猫和老鼠》和《哆啦A梦》。
观众们在这里拾阶而坐,颇有看露天电影的氛围。
踏上镂空的楼梯走上二楼,便可以沿着围廊“飞檐走壁”了。玻璃幕墙一侧,陈列着文史、社科类的书籍,店员正在仔细擦拭书架。
右侧同样是一个阅读区,墙上挂着一系列摄影作品。
店员告诉记者,这是一位攀岩爱好者的个人摄影展。作品的打印输出、装裱、布展、宣传全部由作者一人完成。
那些痴迷于攀岩的人,坚定而乐观,在生死之外,他们热衷于对生命极限的探索,这一切都太值得记录了,于是便有了这些光影瞬间。
书店里,每一本书都是故事。而这里除了那些,每一个文创产品和摄影作品也凝结着创作者的理念和心声。当你徜徉其中,就能够感受到那份逃脱现实之外的、洗涤心灵的震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里远离闹市,岁月静好,无论外面是华灯初上或是旭日东升,身处其中的人们都可以视而不见。
——所以真的有人在这里过夜吗?
——当然,他们看着看着书可能就睡着了。
在这里,你可以自由地在阅读的间隙选择何时入睡以及何时醒来。
爱书人的深夜,可以不打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