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成代表热议关键词,上海代表团提出加快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议案


作者:何雅君
编辑:何雅君
时间:2021-03-09 15:20:14

你的周围有无障碍设施吗?很多人也许不曾注意这个问题,但那些坐轮椅车、拄拐杖的老年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以及推婴儿车的宝妈宝爸一定深有体会。

我国现有8500万残疾人群体,2.4亿60岁以上老年人,对无障碍环境需求日益增多。2021年全国两会上,“无障碍”成了代表热议的关键词。

今天(3月9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上海代表团提出的议案建议情况。其中,上海代表团首次以代表团名义提交了2份议案,有一份就是加快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议案,呼吁以法律制度来保障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满足社会成员对无障碍环境建设日益增长的迫切需求。

代表观察:残疾人、老年人很需要无障碍设施

作为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邮区中心局邮件接发员柴闪闪总会留心观察那些年事已高、或者身有残疾导致行动不便的人们。

■柴闪闪代表(代表供图)

他发现,新小区的无障碍设施相对比较齐全,有的老小区也在美丽家园建设时进行了无障碍坡道升级,但还有一些小区没有无障碍设施。比如,住在老旧公房的轮椅老人下楼十分艰难,但楼房、小区的“先天不足”导致加装电梯遥遥无期。更有住在里弄阁楼上的高龄老人,因为腿脚不便、走不了自家的陡峭木梯,多年不曾下楼。在马路上,盲人市民拄着盲杖、沿盲道缓缓前行,冷不丁被前方的电线杆子或者占道车辆撞一下,顿时就懵了。

到了乘坐公共交通的时候,柴闪闪代表发现,行动不便者面对的难题就更多了。公交车那高高的门槛,盲人、腿脚不便者很难跨上去。普通火车与老旧车站站台之间有明显间隙,容易卡脚。轮渡靠岸时,船舱地面与岸边也有落差。

■靠岸的轮渡,船舱地面与岸边有落差(何雅君 摄)

衔接良好的例子也有,比如高铁车厢与站台之间几乎没有高低落差,因为高铁列车和车站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这一点。

柴闪闪代表观察到的情况,同样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长宁区虹桥社区党委兼职委员和副书记朱国萍也注意到了。

■朱国萍代表(代表供图)

“老旧小区在无障碍建设方面确实还需完善。做得比较好的是政府部门的办事机构、医院、老年活动中心等等,基本都有无障碍电梯和坡道。这才是方便老人、残疾人的举措,希望政府能把缺乏无障碍设施的地方补足。” 朱国萍代表如是说。

残疾老人亲历:出一次门还是很难,要靠好心人帮忙

65岁的汉中小区居民许庭华是一位后天失明的盲人。随着年龄增长,他的步履也不如年轻时轻捷了。他的出行经历,或许可以作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更直观的参考。

“前两天,我到社区一家机构去办事。孩子在上班,我不好叫他请假。社区干部很忙,平时对我关照也不少,我不忍再给他们添麻烦。于是,我带上盲杖,自己出了门。沿着盲道走了一段,前面的路走不过去了,像是有自行车占了道,我只好避让到非机动车道上。沿着非机动车道走并不合规,但是没有办法,我用盲杖触碰着凸起的人行道上街沿,才能知道自己没有走偏。”许庭华对记者说。

■许庭华走在盲道上(许悦 摄)

许庭华要去的地方离家有三四公里,附近没有地铁站,他决定乘公交前往。因为双眼仅有极微弱的光感,看不见来的是几路车,只得央求别人告诉他。有好心人对他说:“我陪你等车吧,等你的车来了我再走。”许庭华万分感激。上车的台阶很高,也多亏那人扶了他一把。

公交到站后,司机没有着急开走,容许他慢慢下了车。不过,从这里到目的地还要过一座桥。许庭华四处询问,找到了同样准备过桥的路人,然后跟着对方走。引桥没有人行步道,许庭华绕行到桥脚下,小心翼翼地上了楼梯,来到桥面,得以过桥。“那些坐轮椅的人要想过桥,只能找汽车带了。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来说,出一次门还是很难。”许庭华充满感慨。

上海一直在探索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许庭华听朋友说,有些国家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得不错。比如,在日本,很多残疾人都和普通人一样出行工作、逛街,因为他们出门很方便。街道、公园、地铁等人流量较大的场所都有脚底能感知的凸起物,这是由政府出资修建的盲人通道,而且不会被遮挡。针对视觉障碍者,还安装了音乐式信号灯,让他们知道何时可以通行、何时需要等待。

“我感觉,我们国家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已经比之前进步很多,越来越多的好心人也向残疾人伸出了援手,提供帮助。不过,我更希望能靠自己出行,不用麻烦他人。”盲人许庭华说出了他的心声。


事实上,上海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法治保障的探索一直在推进。2003年以来,上海陆续颁布实施了《上海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无障碍设施设计标准》、《上海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实施导则》等一系列政府规章及规范标准。

上海市区的人行道缘石坡道建设,政府机关及司法部门的办公建筑,市区级综合性医院,航空、火车、轮渡、汽车客运站与轨道交通站点,城市广场及公园绿地,室外公共厕所,文化、体育建筑等基本做到无障碍设施建设全覆盖。

■地铁站里的无障碍电梯(何雅君 摄)

在信息交流无障碍方面,上海建成了无障碍电子地理信息系统,通过“上海地图”、“上海交通”、“上海残疾人”等网站平台和APP向全社会发布,方便人们查询各类无障碍厕所、地铁无障碍出入口、无障碍宾馆酒店等。

此外,上海还积极推进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探索社区无障碍建设工作路径,为残疾人等社会成员居家生活、参与社区生活提供便利。2017年,许庭华的家就有幸接受了改造。绊倒过老人的门槛被推平,松动的插座换成了安全插座,家里还引入智能设备,让老人借助声音管理生活。

■许庭华家改造前后(许悦供图)

许庭华坦言:“改造之后,我家大变样了,居家生活确实方便了许多。”

上海代表团以全团名义向大会提交议案,推进立法

然而,走出家门,无障碍设施不健全、被侵占的现象仍然存在,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工作相对滞后,无障碍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营造。

前几天,许庭华从新闻里听到了“上海代表团首次以代表团名义提交加快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议案”的消息,很是欣喜,“说明社会对我们残疾人、老年人的关心力度又提高了。”

记者了解到,以全团名义向大会提交议案,意味着全团半数以上代表共同希望在该领域加强立法。

■静安区复元坊小区的无障碍坡道(顾艺玲供图)

此前,2012年8月,国务院审议颁布实施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代表们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些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好的政策做法需要进一步固化下来,信息化等前瞻性的有着时代性鲜明特征的要求需增加进来,但现行条例已不能充分满足广大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无障碍普遍和急迫需求,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可以进一步丰富《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强化无障碍法规政策的实施落地。

柴闪闪代表告诉记者:“我非常赞成为建设无障碍环境而立法。”他谈到,老小区百姓向物业管理单位请求增加无障碍设施的先例早已有之,但没有法律约束,物业未必履行。“当法律明确规定了相关责任部门的职责和义务后,这些部门就会主动履行责任。”而在朱国萍代表看来,立法也有助于推动政府把社会上缺乏无障碍设施的地方补足,让残疾人、老年人和其他有需要的人群生活更便捷。

图片:封面图片:许悦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