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手做一本线装印谱,有多好玩?在中国印文化大展上,观众体验了动手的快乐


作者:徐颖
编辑:徐颖
时间:2021-04-25 18:07:12

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中国印文化,究竟有多辉煌?

一个汇集了数百件顶尖珍品孤品的中国印文化大展,在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开展以来,引起了业界的高度关注,也引发了普通观众的浓厚兴趣。

围绕展览,主办方开启了“中国印文化大讲堂”系列活动,邀约国内印坛名师进行讲座,还举办了“印苑雅集”大众体验活动。篆刻印章、印泥制作、印谱装帧……中国印文化大展上的公众体验活动,让展览再掀一波高潮。

堪称一部中国印文化微缩史

由著名书画篆刻家韩天衡策划,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和上海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协办的“心心相印——中国印文化大展”,以中国印章发展史为主线,汇集中国历代玺印与明清以来名家篆刻作品、古玺印谱和篆刻家印谱,以及以“四大国石”为主的名贵印材,展品总数560件。

“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慨然借展古印章、古印谱多达50件,这也是西泠印社珍贵文物名品,第一次大批量来到上海展出。

其中,70%以上的展品为首次公开展出,时间跨度近3000年,堪称一部中国印文化微缩史。

在古玺印与明清名家篆刻展品中,如秦代蛇钮官印“江胡榦官”,韩天衡美术馆的镇馆之宝——三国曹魏时期的金质官印“关中侯印”等,都是中国玺印篆刻史上难得一见的珍品、孤品。

 

  ■三国 曹魏 “关中侯印”金印

明代文人篆刻的开山鼻祖文彭“琴罢倚松玩鹤”、何震“听鹂深处”,清代皖派篆刻宗师邓石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吴熙载的自用四面方竹印,近代金石大师吴昌硕的九方田黄自用印等,均为彪炳印史的典范之作。

此外西泠八家与晚清以来篆刻大家均有作品登台亮相,全景式、系统性地反映了我国从战国至当代的印章发展状况与整体的艺术面貌。

 

■清 邓石如 刻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印

古印谱方面,明代的三部藏之金屋的古玺印原钤印谱:《顾氏集古印谱》、《范氏集古印谱》、《松谈阁印史》,都是少之又少的国家级瑰宝。历史上艳称的三堂印谱——晚明张灏的《学山堂印谱》、清初周亮工的《赖古堂印谱》、乾隆间汪启淑的《飞鸿堂印谱》,也都汇聚一堂,让观众大饱眼福。

 

■明 顾氏集古印谱

另外,在印谱史上最豪横的皇皇巨著《十钟山房印举》,此次不仅展出了陈介祺个人最终集藏七千多方玺印的《十钟山房印举》104册本,也有他最早编辑的28册版本。

更有三百年来印学家一直只闻其名、无缘谋面的海内孤本《孝慈堂印谱》,这本由西泠名家黄易之父黄树穀辑藏的神秘印谱,也在本次展览中初次亮相。

 

■清 十钟山房印举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名誉院长、西泠印社副社长韩天衡表示:“中国印章出现于殷商时期,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工商往来,无不以印章取信。及至今日,印章在我国以及全世界仍有着广泛应用。除了实用功能,印章也被赋予了高妙的艺术属性,先后衍生出先秦、秦、汉、魏晋及唐、宋、元的各式印章,以及明清以来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的文人篆刻,形成中国独有的印章(篆刻)艺术。”

此次展览全方位展示出中国印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在印文化展示、研究、传播等方面开创出新思路,是一个具有重要的艺术鉴赏与学术研究双重价值的展览。


“印苑雅集”体验活动吸引大众参与 

本周末,在韩天衡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印学座谈交流会,30余位国内顶尖印学研究者受邀参与。

为了使高雅的印文化进一步走向大众,主办方还携手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举办了一场“印苑雅集”活动。特设大众体验区,吸引了众多观众参与。

■“印苑雅集”体验活动

在“铁笔春秋”篆刻观摩体验区,来自上海书协的三位篆刻家,现场展示了从起稿、修改、上印、覆写、初钤、复改到完稿的印章篆刻过程。

“计白当黑”墨拓观摩体验区,由海上善拓者介绍、演示、指导捶拓的技法,并协助在场观众完成自己的汉砖捶拓作品。

“朱迹留痕”印泥制作观摩、印章钤印体验区,特邀“耘萍印泥”传人,展示了印泥的制作过程,同时邀请篆刻家传授正确钤印的要点。

“制册成函”印谱装帧体验区,古籍善本修复专家演示了制作线装书的全过程,包括裁纸、压平、穿线等步骤,专家还指导体验者亲手制作出独一无二的带有自己印记的线装印谱。

韩天衡美术馆艺术总监韩回之介绍,工艺美院是艺术、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基地,美术馆和院校在传统文化普及和美学创新教育上的合作,可以让更多艺术之美走进大众生活。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许涛表示:“篆刻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工艺美术品之一,融合了金石技艺和文人精神。此次印文化大展的举办,上海工艺美院很多90后甚至00后师生参与进来,对展品、名家讲座乃至大众体验活动进行组织筹备、数字积累和大众传播,让我们看到中华传统文化代际相传与发扬光大的希望。”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