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场里办摄影展?上海虹口区厉害了!


作者:刘立言
编辑:刘立言
时间:2021-05-06 09:49:35
五一节前,一场摄影展竟在菜场中铺陈开来。

虹口区三角地虹湾路菜市场,每个摊位前,摞着几只运输蔬果的空纸箱,搭起相框架,配以照片与娟秀的字句,勾勒出一个个温情的碎片。照片中定格的故事主角,对应的正是眼前辛勤忙碌着的摊主们。小人物的故事千姿百态,吸引了来往的市民驻足品读。

城市生活中,总被匆匆掠过的菜摊,忽然间有了温度。




菜场里的文艺摄影展


菜场,大城市里的小角落。我们似乎总是习惯一脚踏进这热闹的市井气息,购买生活所需后匆匆离开。



五一节前,虹口区三角地虹湾路菜市场却陡然生动起来:一场名为《城市微观——菜场人文》摄影展,将摊主的故事用照片、文字进行了一场活色生香的呈现。


眼前的摊主即展览作品中的人物,给予观展人强烈的代入感。他们不再是面目模糊的忙碌身影而已,他们或是父母亲,或热爱读书,或有一颗向往远方的心。


在这些故事背后,在小小一方旮旯里,他们都用饱含热情的面貌迎接生活。



平凡人的故事

肉摊小刘:闲来无事就爱翻看书,爱读杨澜的书,也爱阅读与美食相关的书籍。


精品牛羊肉的摊主小刘今年32岁,一米五多的娇小个子,有双圆圆的大眼睛。和她聊到美食与书籍,整个人神采飞扬。摊位旁展出照片,是小刘在菜场闲暇时用Kindle阅读朱赢椿的《肥肉》。


小刘之前都是卖衣服和化妆品的,2020年12月才开始“跨界”来菜场做买卖。“反正都是销售嘛,对我来说没差,一样都是服务客人嘛。”刚开始有客人买冷冻羊肉,她切不动,就咬牙用尽全身的力气,哐哐下刀。“一开始确实不会,但我不想被人看扁。”


她喜欢杨澜,“我觉得她好温柔,很女人,同时又非常有力量。”小刘的孩子刚刚9个月,在安徽老家,她每天只能打视频盯着孩子看,“当然想,想也没办法啊,不过这次五一宝宝应该会来上海玩,”圆圆的大眼睛笑成一双月牙。



光头大叔:所有丸子都是早上起来亲手做的,做了好几年了,有挺多回头客!


光头大叔54岁,卖自己纯手工制作的肉圆。他原先在万安路的新市菜场做了8年,搬来虹湾菜场后,不少客人惦记着他做的肉圆,特地跑来当回头客。


大叔坐在玻璃隔间里,绞肉机和菜板清洁得干干净净。他每天7点准时到菜场,用新鲜的鱼现杀现绞,捏成扎实美味的肉丸。


“我不加那些花里胡哨的添加剂什么的,我自己家小朋友很爱吃我做的丸子。孙子今年都4岁啦。只要他想吃,我就还继续做丸子。”大叔粗犷的外形之下藏着一份温柔细腻的爱。





自产自销的管大哥:我自己的菜,自己种,自己卖。


卖蔬菜的管大哥有些害羞,眼睛里布满红血丝,他的父亲也在三公里外的菜场卖蔬菜。父子俩家住浦东新区,管大哥每天凌晨两点起床,摸黑将新鲜的蔬菜装运进小面包车,捎上父亲一起出发。“不累,早就习惯了,中午买菜的客人少,我就打会瞌睡嘛。”
下午四点收摊,先去接上老父亲,正赶上下班高峰,拥堵的城市道路可能需要开两个多小时才能回到浦东的家。管大哥起早贪黑不曾有怨言,提起自家的蔬菜,他一脸骄傲,“都是我们自己种的。”

辛勤劳作的他最近没有食欲,开始盼着夏天的到来。“我最爱吃西瓜,我们家自己种瓜,可甜了,到时候也会带来卖!”


菜场里的摄影展,成了摊主、居民的纽带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三角地虹湾路菜市场正式成为“虹口区菜场书屋”项目的新成员。作为书屋揭幕仪式系列活动,《城市微观——菜场人文》的策展概念一提出,即刻受到摊主们的积极响应。
清美豆腐摊的老爷叔对这种形式感到很新奇。他的妻子是武汉人,来买菜的客人从摄影展的文字了解到这一点后,还特意来问家里的情况。“以前从来没有过这种事,心里蛮温暖的。”


上海多阅公益文化发展中心的策展工作人员表示,生活中我们很少能有机会同菜场摊主打交道,但在走访菜场的过程中匆匆瞥见坐在摊位上翻阅书籍的摊主,让他决定,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到菜场和菜场里的人,是有多面性的。


而这家虹湾路菜市场自从2020年12月开业,便成了彩虹湾大型保障型居住区市民们的一场及时雨。
附近居民赵先生是菜场常客,他认为这次摄影展意义非凡。虽然每天来买菜,和摊主的交流始终仅限于蔬菜的价格,却不知道这些人从何而来,有着怎样的生活。这是他第一次了解到摊主们背后的故事。
“我看到有摊主说,希望以后从菜场书屋借书回去给女儿看,我也有个女儿。”这种微妙的联结感,将摊主、居民、菜场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城市微观——菜场人文摄影展》虽已落幕,但摄影展在菜场这个空间里,已然留下了微小的而回味无穷的人文情怀。
城市旮旯里的烟火气, 无论是眼前蔬果美食的色彩,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都将成为城市最温暖的存在。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