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上海徐汇区的武康路因为一个特别的“蝴蝶结阳台”再次爆红,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去打卡拍照。但事实上,武康路早在此之前,就因为建筑的独特风格和曾在此驻足的名人大家备受关注。
5月13日晚,新闻晨报·周到邀请了海派作家惜珍以及几位曾在武康路工作生活过的海派人士走进上海会客厅节目(点此观看直播回放),一起畅谈他们眼中的武康路。
如今的人们或许早已习惯武康路作为一个网红地存在了,但是否偶尔也会好奇,武康路在成为今天的打卡地之前,曾经是怎样的一条街道?
作为上海本土作家,惜珍对武康路的印象可以追溯到自己读书的时代。
上海的秋日,天朗气清,道路两旁的梧桐树叶簌簌落下,用我当时的大学老师的话说,这‘宛如一地碎金’。当时的武康路还没有现在这么火,街道窄窄的,行人很少,非常安静惬意。
从2004年开始,惜珍在《上海的马路》一书中就已经写到了武康路。
后来,在《上海寻找上海》《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上海:精神的行走》等书中,她陆续深入发掘了武康路和武康大楼的故事。可以说,惜珍对武康路的每一栋历史建筑和名人轶事都了如指掌。
她形容武康路有着一种“蚀骨的、内在的风情,那是被时间炖出来的,需要慢慢去品。”
咖啡主理人兼设计师老麦作为新上海人,1986年第一次出差来到上海时,就被海派建筑的魅力深深吸引:
坐公交车的时候我就看到了武康大楼,公交站名记不住,但走过这幢楼我就知道该到站了。后来我就决定要搬到上海来,这里的建筑太美了。
大约3年前,老麦终于实现了最初的梦想,在武康大楼经营起一家咖啡馆。当初选址在这里的时候,他甚至被隔壁书报亭的阿姨提醒:“这里没什么客人,几乎两年要装修一次,你怎么敢来?”
虽然老麦心里也有不安,但是考虑到这幢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如此独特的造型,他仍然坚持把咖啡馆开在这里并经营至今,“这里有这么浓厚的历史氛围,这么美的建筑,我还是相信会做出一番成绩的。”
爱好收藏家具的胡平曾在这条路上巴金故居对面租下一间房子作为家具店。
早年间的武康路确实非常安静,每天5点之后武康路周围就没什么人了。我还记得初夏季节,黄昏时分,天还没有完全暗下来,我常常早早地关店,一个人骑着自行车绕着周围散步,街边窗户里还有油煎带鱼的味道飘出来。
在很多本地人看来,武康路曾经是烟火气十足、安静宜居的住宅区。他们到底也没有想到,这条窄窄的街道,会在日后演变为如此风靡的网红打卡地,吸引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观摩拍照。
蝴蝶结阳台的爆火,让武康路再一次占据了各大社交媒体的首页,几位海派人士对此也表达了他们各自的观点。
胡平说,武康路并不是一条非常亲民的路。“街道两旁的建筑虽然漂亮,但平常都是大门紧闭,极具神秘感。所以当有老奶奶突然从那扇门里走出来,大家肯定都觉得很新奇,他们太想知道这些老房子里面住着怎样的人了。”
在他看来,如果能让人们有机会走近这些建筑中,拉近现代年轻人与这些历史建筑之间的距离,或许就不会出现人们在各大社交媒体疯狂追逐一只“蝴蝶结”这样的现象了。
惜珍分析,年轻人被这只蝴蝶结吸引,有些类似对于迪士尼童话世界的向往。从阳台里走出来的老奶奶,让人们开始联想到老上海大户人家的小姐,这些都某种程度满足了人们对浪漫的想象。
几位海派人士一致认为,网红现象消散之后,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更加重要。上海荆棘鸟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公益“阅读微行走”项目总监在直播提出了一种畅想:后续通过建筑美学的阅读与行走,提升市民对美的追求,这或许是历史建筑诸多宣传推广活动最好的溢出效应。
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上海这座城市经历了沧海桑田般的变迁。
走过特殊的历史时期,这里的老建筑集中了世界各地的浪漫风情,如今被新兴的传播手段发掘,重新焕发出了生命力。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很多历史建筑逐渐不可避免地被新兴的建筑和店铺取代,这让常年生活在上海的海派人士们唏嘘不已。
如何让这些历史建筑和具有地方特色的街道既保持它时兴的魅力,又希望保留它原始的风味,成为了值得探讨的课题。
惜珍表示,自己曾经在老城乡里度过了六七年的时光,破旧的建筑和周遭杂乱的环境确实有待改善。
而老麦则认为,单纯因为老旧就磨灭掉历史的痕迹未免有些可惜。“在很多国家,老城都是很被重视的。我们也有很多历史厚重、人文故事丰富的古老街道和建筑,为什么一拆了之呢?”
在讨论中,几位热爱海派建筑文化的新老上海人纷纷表示,希望我们的相关部门和有识之士为此献计献策,用更多智慧把上海的本土文化留下来,让新时代里的人们仍然有机会触摸真实的历史,接触真实的海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