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82岁的国际象棋老教练,回忆一段往昔,还有12岁的诸宸 - 周到

听82岁的国际象棋老教练,回忆一段往昔,还有12岁的诸宸


作者:沈坤彧
编辑:袁媛
时间:2021-06-21 13:00:43

中国的国际象棋运动起步很晚,直到1986年才组建起国家集训队。然而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已迅速跻身国际头部行列。中国棋院第一任院长陈祖德当初所提的“四步走”战略已实现了前三步(即女子个人世界冠军、女子团体世界冠军、男子团体世界冠军),如今只剩最后一步男子个人世界冠军。

今天,我们跟随中国国象界领军人物之一的萧冠军教练,重温一段昔日的历史。这是国象运动在中国恢复开展后的一段早期史,也是未被人讲述过的历史——一段隐于荣誉和辉煌背后的历史。但此后的一切荣光都以这段历史为基础构建,在其中,我们看到了老一代国象工作者的摸索和尝试。    

萧冠军今年82岁了,很少圈外人听说过这个名字,但在中国棋坛,他和已故的国家队原总教练刘文哲以及中国国象协会秘书长林峰并称国象界“三驾马车”。在萧冠军培养过的多名全国冠军中,包括后来成为亚洲首位女子国际特级大师的刘适兰。

60多年来,他的人生就在64格棋盘的天地间展开。他做教练,带领四川女队8年间10次包揽全国女子个人赛冠军;担任国际裁判,创下了77岁高龄执法奥林匹克赛的纪录;创办国象专业杂志,坚持了17年。

国象在中国是小众项目,萧冠军将希望寄托在一代代年轻人身上。他说,国象要普及,需要一根撬动它的杠杆,这根杠杆就是青少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就致力推动中国青少年比赛的举办,让包括诸宸在内的棋手们获得了更多机会。

2001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了关于《三棋进校园》的文件,要求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围棋、国际象棋、象棋三项棋类活动。20年来,萧冠军便忙于在中西部的中小学生中推广国象文化,由他发起的中国中西部国际象棋节在疫情前已举办了17届,发掘培养了一批批青少年围棋爱好者。

最近,又有一桩事情牵动了这位老人的心,他不顾及高龄,开始往返于上海和成都之间。原来,一群上海的国象棋文化工作者开始了一项对中国三代国象杂志进行电子化梳理的繁复工程,他们因此利用每天工作之余的时间展开无偿志愿工作。萧冠军为这份精神感动,也不收取分文,为他们的工作提供帮助和指导。

我们见到萧冠军这天,正是他从成都飞来上海后立刻和这几名后辈一起投入工作的时候。这一幕无声的、但也许比语言更恰切地诠释了“传承”的意义。   

1954年,萧冠军15岁,人生中第一次接触到国际象棋。当时这项运动在中国属于民间性质,他利用自己第一外语俄语的优势,习读大量前苏联出版的国际象棋杂志,自学成才。1956年,国际象棋被中国体育行政部门列为正式体育竞赛项目,从民间走上了正式的竞技舞台。

萧冠军自高中毕业便做起了教练,不是为了生计而打算,而是纯粹出于个人意愿的义务行为。但当时鲜有比赛机会,棋手纵有出众天赋,也只能被埋没。

“整整20年,一直到1978年,都没有举办过全国性的青少年比赛,连组织一场省级比赛都很困难。”

萧冠军回忆,直到1979年,终于有了全国少年赛,但因为经费紧缺,且缺乏办赛经验,因此严格限定了参赛人数。每个省只能派男女代表各一名,且年龄跨度很大,只泛泛圈定了17岁以下的年限。这也造成了比赛双方可能年龄差距悬殊,客观上来说,对于年幼一方是不公平的。

△12岁的诸宸获得世界少年赛冠军

这种状态延续了很多年,棋后诸宸在12岁获得世界少年赛冠军前就曾经“破格”参加过全国赛。1987年,首届“希望杯”全国青少年棋类锦标赛举行。萧冠军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

“诸宸是温州人,属于浙江省。但在浙江省的选拔中拿了个第二名,只有冠军才有资格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赛。怎么办呢?”

后来大家想了个办法,被称作“借船出海”之计。当时沿海五个城市属于“单列市”,可以单独派棋手参赛。诸宸最后就利用了宁波市的参赛名额参加了全国赛,并在那届比赛中获得亚军。

萧冠军于1988年被中国棋院第一任院长、时任中国国际象棋协会主席陈祖德和中国国际象棋协会原秘书长孙连治借调到国家体委棋类处工作,诸宸最早就是由他引荐给陈祖德的。

“陈祖德主要是下围棋,但也懂一些国际象棋。我把当时在北京的诸宸带过去和他下了几步,陈祖德当时就说了一句话,‘这个女孩子有灵气!’”


连参加一项全国性赛事尚且如此困难,棋手们出国参赛的可能性就更渺茫了。萧冠军曾带过一个徒弟,在1979年时参加了一项国际性质的少年比赛。当时因为经费紧张,上级只派了一名翻译带她出国比赛。不过,那次的参赛成绩并不理想。第二年,中国仍旧只派出了一名棋手参赛,成绩也不值一提。萧冠军记得,此后几年里类似的国际青少年比赛中就不再有中国棋手参加了。

“我们刚刚实行改革开放,和国际上的联系也在慢慢恢复。国外很多比赛都开始向中国发来邀请函,这些邀请函一律由国际司收取、批复。当时国际司最常用的两个字就是:‘婉拒’。”

主要原因,还是囊中羞涩。其次,确实选手水平也一般,无法实现“为国争光”。到了1988年,当时被借调至国家体委的萧冠军从国际司一名翻译处了解到,罗马尼亚即将举办一项国际青少年国象比赛,并向中国发来了邀请函。当时国际上已出现重大改革,一些赛事设立了不同年龄段的分组比赛。罗马尼亚的这次比赛就分别设10岁组、12岁组、14岁组和16岁组,这是一次很宝贵的锻炼机会,但因为费用问题,中国当时并不打算派棋手参赛。

“我着急啊,我们要把国际象棋发展起来,一定要让棋手们到国际比赛中多泡泡,和高手多较量较量。我就向国际司提出,‘都改革开放了,我们能不能也开放点?国家没钱我们就别让国家出钱,我们自己找钱行不行?’”

经过研究,萧冠军的建议被采纳了。

“我当时和祖德、老孙就决定试试。因为比赛是在罗马尼亚一个小城举办,我们算下来经费也不需要太多。去6名队员,加一名领队,一共7人,10万元人民币之内应该可以解决。”

但这笔钱由谁出?萧冠军又想出个新点子,

“我说,要不就给社会上的实业家们一点甜头,谁如果愿意出钱就由谁做领队。”

当时找了很多人,但大家对于国际象棋普遍兴趣不大,最后是温州当地一名叫冯炳荣的企业家表示愿意赞助,因为他本人就是一名老棋手。

“他的厂其实是一家小厂,但他是国际象棋爱好者,对这项比赛很感兴趣,也想出去看看。”

△萧冠军、诸宸合影

当时的参赛队员中有一个就是诸宸,她在这届比赛中拿了12岁组女子冠军,也由此成为我国第一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当时的国际棋联主席坎波马内斯专门给中国棋协发去贺电,萧冠军至今还记得其中的大意,

“他说,这是中国人在国际象棋领域一个新的起点,这个少年冠军意味着中国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将获得成年组冠军。”

果不其然,三年后谢军成了中国第一位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1992年,萧冠军策划举办了全国第一期国际象棋教练班。

“当时还专门成立了一个领导班子,陈祖德任组长,我是办公室主任。”

在教练班上授课时,他介绍了当时世界青少年国际象棋棋手的训练和竞赛体制,并强调中国必须和国际接轨。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央刚提出和国际接轨的发展目标。我想,国际象棋也要走这条路。”

萧冠军早已看得明明白白:中国要开展国际象棋,就要调动起青少年学习国际象棋的积极性。要调动起这份积极性,首先竞赛制度就要改。

“必须搞分年龄组比赛,国际上已经搞了几年了,我们也要跟上。”

到了1993年,全国第一届分龄组比赛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在四川涪陵举行了。

“搞了4个年龄组:10岁、12岁、14岁和16岁。开始的时候,每个组各省市男女选手各一名。”

当时办赛经费很少,上头能拨下来的只有一万多元。

“有个新加坡实业家,叫李成智。他听说了我们的困难,表示愿意赞助我们。一下子就给了60万英镑,我们想要回报他这份盛情,因此那届比赛就被命名为‘全国少年儿童国际象棋(李成智杯)冠军赛’。”

萧冠军回忆,

“他一次性给了我们这么多赞助,不是让我们一届比赛用完的。起初几年,我们每年从这笔赞助中拿出一部分办赛。到后来参赛的人数多了,报名费也提高了,渐渐就能有收入了。”

“李成智杯”从1993年举办,除了近两年遭遇“新冠”疫情停办,此前年年坚持办赛。开始时严格限制参赛人数,后来慢慢放开,只要符合年龄的都可以报名。最多的时候,全国上千人报名。中国近二十多年来涌现出的优秀棋手,几乎都是从这项比赛中崭露头角的。

国际象棋在中国正式开展较晚,且其间经历种种困难,但进步神速。1986年,中国组建国际象棋国家集训队,由刘文哲出任总教练。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女队于1998年获得国际象棋奥林匹克世界团体锦标赛冠军,2000年卫冕成功。耕耘棋坛大半生的刘文哲还发展出了国际象棋中国学派的思想和理论,中国国象也得以自力更生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1998年女团获奥赛冠军

但让萧冠军感到如鲠在喉的,是在很长时间里,中国始终没有一本国际象棋的专业杂志。

“世界上主要的国际象棋大国都有专门的国象杂志,我们到外国比赛,大家彼此间都会赠送、交换。我一直想,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出一本这样的杂志?”

当时,互联网尚未出现,而在电视上人们一年到头可能看不到一场国际象棋比赛。这对于这项运动的普及而言是很不利的,中国需要一本专业的杂志弥补国象领域里的空白。同时,以文字为媒介,更适合中国学派的理论传播。

在萧冠军之前,北京曾有人进行过尝试,做了两期没办下去。主要原因,还是受众太少。1990年,萧冠军的正式工作关系被调至蜀蓉棋艺出版社(注:借调关系不变,仍在中国体委棋类处任职),这是中国唯一的专业棋牌类书籍出版社。在出版社,他主管象棋、桥牌和国际象棋。

“我说,我们一定要填补这个(指中国没有国际象棋杂志)空白。”


 1991年,《中国国际象棋》杂志在萧冠军的张罗下正式创刊。

“因为杂志的名字里要挂‘中国’两个字,地方不能作主。因此由国家体委帮忙,找到了国家新闻出版署,由他们批准出版。”

这本杂志的首发仪式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举行,棋后谢军专门站台签售。而从萧冠军保留的当时一张现场照片中可以看到有意思的一幕:当年所谓的站台是真正的站台,谢军当时就站到了柜台后面为读者签售。

△谢军为杂志站台签售

在中国,国际象棋毕竟是个小众项目,关注的人少,读者更少。

“开始是由出版社经营,连着两年都亏本了。进入90年代,大家都开始讲经济效益了。所以当时出版社就开始实行责任制,由我主管,也由我自负盈亏。”

杂志办得很辛苦,为了节约开支,他一个人负责稿件、编辑、印刷等工序。

“甚至自己去批发市场进纸张,这样可以把成本压到最低。”

所幸当时获得了很多热心人的帮助,

“一个人肯定无法完成所有稿件,很多朋友都来免费投稿,要我支付全部稿费是付不起的。”

《中国国际象棋》为双月刊,从1991年办到2007年。萧冠军坚持了17年,总共出版了108期,很多职业棋手和业余爱好者都是看着这本杂志长大的。继《中国国际象棋》后,中国还出现过《国际象棋小世界》和《国际象棋》杂志,但都因为经费和书刊号等原因被迫停刊。

这是一个颇为嘲讽的现状:一方面,中国早已跻身国际象棋世界头部强国之列;另一方面,连一些成绩并不起眼的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国际象棋杂志,唯独中国在这一领域已陷入长达10年的真空状态。

这也成了萧冠军和国内很多国象从业者的一桩心病,在萧冠军看来,国象和足球以及其他运动一样,它的发展既要依靠实战经验的积累,也要依托于理论。从实战层面看,如今的比赛机会越来越多,棋手们得到比过去更频繁的锻炼;但从理论层面而言,当初由刘文哲奠基的国际象棋中国学派,其理论的发展和传承的范围非常有限。

“传播方式很重要,要让更多人知道并了解国际象棋。现在书刊市场不景气,那么我们就尝试在新媒体上发展。”

萧冠军自己创办过国际象棋网站,但网站的维护太耗费精力。近年来,随着微信公众号和抖音等平台的走红,他考虑利用这些新媒体平台来传播国象文化。这位82岁的老人已经把一只智能手机操作得很溜,他微信里加了2000多名好友,绝大多数为国象同好。

萧冠军的想法和上海的一群国象文化工作者不谋而合,这些拥有教练证书的文化工作者从今年年初开始了一项十分繁复的工程——对此前三代国象专刊进行电子化梳理,精选、保留其中经典篇目,重新进行编排、整合,令其在网络“复活”。在此基础上,再尝试以电子媒体的方式创建第四代专刊《国际象棋中国学派》,以期填补中国棋坛的空白。

萧冠军听说后,立刻表示愿意加入他们的工作。老人除了到上海亲自指导,平时也在微信上为他们提供帮助。所有人都是无偿劳动,“这是关系到国际象棋文化传承的大事,”萧冠军说,“也是我们必须做的事。”

视频:受访者提供
图片:受访者提供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