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上海方言,唱白相《金陵塔》,有必要再分清楚尖团音吗? - 周到

学上海方言,唱白相《金陵塔》,有必要再分清楚尖团音吗?


作者:严山山
编辑:严山山
时间:2021-07-20 16:34:05

最近,全国首个中老年专属学习平台《金色学堂》频道正式开播,并推出了《金色公开课》和《佳作赏析》两档新栏目。其中,《金色公开课》栏目的第一期,邀请上海滑稽剧团副团长、独脚戏上海市代表性传承人钱程老师现场教上海市民学上海说唱《金陵塔》。


       钱程现场教上海市民学上海说唱《金陵塔》

  市民跟着钱程朗读《金陵塔》的唱词

记者发现,钱程老师在节目中非常注重尖团音和入声字的发音,他非常希望参加节目的市民朋友都能掌握尖团音和入声字,并询问了在场的市民朋友是否了解入声字:“有没有人知道哪些字是入声字?1到10这些数字当中,哪些字是入声字?”,遗憾的是,现场应者寥寥。在节目中,钱程老师向市民朋友讲解了尖团音和入声字的特点,不厌其烦带领大家朗读了多遍《金陵塔》的唱词。

前几天,钱程老师作客在上海傅雷图书馆举办的“傅雷大讲坛”并传授了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

掌握上海方言的特点,注重听与讲(讲准入声字是关键);掌握文读、白读规律是钥匙;弄懂尖音、团音非常有必要。

钱程老师认为弄懂尖音、团音非常有必要

现在大多数上海市民、特别是年轻人对于沪语的基本发音已经淡忘,更别说用尖团音和入声字讲沪语了。记者就此请教了一些从事沪语教学和戏曲人士,听听他们对于尖团音和入声字的看法。

对于上海市民是否需要了解什么是入声韵母,沪语专家、上海大学中文系丁迪蒙老师持否定态度

入声韵,就是发音十分短促的一些音。在上海话里,比如像“笔、滴、急、七、吸”这些字字,若让上海人读,一般不会错,但说它叫入声,绝大部分人不会知道的。

语言,本就是口口相传,一代代传下来的。一般百姓没有必要了解入声是怎么回事,只要不发错就可,对于研究方言或者从事语言工作的人来说,他们应该知道入声的有关知识。

沪语专家、上海大学中文系丁迪蒙老师

对于市民是否要分清楚尖团音,丁迪蒙老师表示

这要看具体情况。如果学习者的目的是学唱沪剧,那就必须学会分清尖和团。不然,他唱沪剧就不能做到把字音都读准确。

当然,如果只是用沪语来朗读文章。那就没有必要了,因为,现在的上海人,能随意发尖音的,一般年龄都超过80岁了,80岁以下已经很少有人发尖音了。

丁迪蒙老师以前后ang发音为例,说明现在再过分强调尖团音的实际意义不大

上海话中有两个ang。一个靠前,比如:冷、打、张、生、长;一个靠后,比如:狼、党、章、桑、上。60岁以上的上海人还能区分,而60岁以下的上海人,这两个音,一个往后去了一点,一个往前去了一点,就合并了,因此,现在大多数上海人是“冷狼不分”“打党不分”“场中路和上中路不分”。

丁迪蒙老师认为,语言中,发展变化最快的就是语音了。而且,它的发展和变化,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旦习惯成了自然,一直就这样说了,任何人为的介入都意义不大了。

《金陵塔》主要特色在于灵巧运用绕口令,在唱念中融合了快口和绕口技巧,咬字清楚,发音准确,舌如鼓簧,语似连珠,快而不喘,一气呵成。一位戏曲界资深人士在看了《金色公开课》节目片段之后告诉记者

《金陵塔》这段唱词中“一个姓郭”,要读成“一个姓—郭”,在姓和郭之间要有一个短促的停顿,但参加录制节目的大多数市民朋友并不知道这个诀窍,所以朗读的节奏感就不对了。

《金陵塔》是上海说唱当中名气最响个曲艺作品,由上海说唱的创始人袁一灵所创作,而袁一灵嫡传弟子黄永生所演唱个《金陵塔》更是被同行誉为"绝活"。

袁一灵演绎的《金陵塔》画面

黄永生演绎的《金陵塔》画面

作为“上海说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戏曲演员任珍老师是黄永生的弟子,曾和黄永生搭档过许多节目,任珍老师认为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果不是为了参加专业的戏曲比赛,而纯粹是唱唱白相相的话,能区分尖团音当然最好,不能区分尖团音也可以;另外,对于有一定戏曲基础的人,如果掌握了尖团音的发音特点,学唱沪语段子会比一般人更容易一些。


视频来源:金色学堂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