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下午茶,很多人会想到英式下午茶,一壶红茶搭配蛋糕、点心、松饼等等,满满的仪式感~
不过,今天一则热搜话题#原来下午茶文化起源中国#,引起了许多吃货网友的讨论。
一位博主晒出了唐朝各种精致的点心,看饿了一大批网友,表示好想尝尝啊……
不仅点心精致,连名字都这么美……
中华美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唐朝,各类点心问世并广泛流行,不仅追求美味,还注重造型,令人赏心悦目!
和周到君一起“穿越”回唐朝,看看那时流行的茶点吧!
据西安晚报,关于“唐朝下午茶”,陕西历史博物馆梁桂林研究员介绍,和英式下午茶一样,茶点在唐代人的茶会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梁桂林把茶点分为茶食和茶果
据悉,武则天发明的花馔,因食物是用花卉制作而得名,在中国古代有食用鲜花的习俗,做法也很多,食用鲜花与饮茶成为茶会上的一道风景。
而食禄糕是唐朝重要的糕点,在《唐六典》中就有记载并流传至今,现在的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鹿糕馍,便是由这种食物演变而来的。
酪樱桃这种小资吃法,是由宫廷传播到民间的——把洗干净的鲜果一颗颗摞在“琉璃”器皿里,让那鲜红欲滴的颜色透过晶莹容器散发出美不胜收的光芒,旁边还要放一小碟蒸酥酪,蘸着吃。
“酥酪”指未经风干的鲜奶酪,状态接近今天的酸奶,呈半固态、凝冻状。杜牧《和裴杰秀才新樱桃》诗云:“忍用烹酥酪,从将玩玉盘。流年如可驻,何必九华丹。”描述的就是这种当时最流行的樱桃食用方法。
虢国夫人(杨玉环的三姐)喜食的“透花糍”,可以说是当今带馅糯米团的源头。
《云仙散记》中记载,虢国夫人是位“美食达人”,府上有一位叫邓连的厨师,他滤掉熟豆泥中的豆皮,制成豆沙,美名“灵沙臛”。同时 ,将上好糯米捣打成糍糕,夹入灵沙臛做馅,还巧妙地将这豆沙馅塑出花形。经他巧制,糍糕的糕体呈半透明状,于是豆沙的花形得以隐约透映出来,因此叫作“透花糍”。
毕罗,是由西域传来的一种胡式点心,类似今天的馅饼。
在唐朝这种点心人气很高,制作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味道会分成甜咸两种~可以在里面夹葱做成煎饼(毕罗一般需要油煎)或者加肉馅做成锅盔。
而甜的做法,可以加入樱桃,把毕罗饼皮做成半透明的粉色,蒸熟后樱桃颜色不变。
韩约能作樱桃饆饠,其色不变。——《酉阳杂俎·酒食》
烧尾宴是唐代长安曾经盛行过的一种特殊宴会。所谓“烧尾宴”,是指士人新官上任或官员升迁,招待前来恭贺的亲朋同僚的宴会。
作为唐代负有盛名的“食单”之一,烧尾宴上美味陈列,佳肴重叠,除了有丁子香淋脍之类的冷菜,逡巡酱这样的热菜,还有金铃炙、光明虾炙等烧烤菜,汤羹、甜品、面点更是一应俱全,目前有据可考的就有58道,其中光是糕饼点心就有20余种。
比如这道“单笼金乳酥”,据说是唐代“烧尾宴”第一道点心。
单笼金乳酥颜色金黄,层层起酥,远远看去仿佛卧着一只只金丝灯笼。这道单笼金乳酥不仅样子讨喜,最大的妙处在于它的起酥全凭笼蒸,不着油烟。
唐代《烧尾宴》食单中记载的“见风消”,是当今泡泡油糕的“祖先”,它薄如蝉翼,轻如白纱,入口即消,也被称为“厨房里的魔术”。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去王店狩猎休息期间来到一间炸油糕的小吃铺,不料炸油糕的老汉在和面时把油放多了,放进热油锅里一炸,起了大泡。端上桌来,太宗还没来得及吃,一阵风吹来,油糕就碎(消)了,唐太宗品尝之后,竟连连称赞:“好、好、好,见风消!”并将其钦定为宫廷食品。
“烧尾宴”的食单上有一道叫作“巨胜奴”的寒具,是一种用蜂蜜、酥油和面,油炸而成的点心。“巨胜”是胡麻的一种,也就是今天的黑芝麻。
其大致的制作过程,是用面粉混合水、牛羊的乳汁和蜂蜜,或者用熬煮的红枣汤来代替蜜汁,再进行油炸定型,最后撒上芝麻。学者张金贞推测,它很像今日北方的炸馓子。
“寒具嚼着,惊动十里人”,这是寒具入口时的酥脆效果。
“酥”这种奶制品冷却之后也方便雕琢成各种形状,有点像西点店里形形色色的奶油制品。
“烧尾宴”上另有一道叫作“玉露团”的甜点,旁边标注“雕酥”,就是把乳酪冻定型之后再做雕刻和彩绘。上面还可以插一些花草之类的装饰品,制成类似冰淇淋的“酥山”。
唐代诗人王建有“一样金盘五千面,红酥点出牡丹花”之句,可见宫宴点酥场面的恢弘。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贵妃红、水晶龙凤糕、曼陀样夹饼......唐朝的甜品,简直就是吃货们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