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摄制、总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承制、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摄制的影片《跨过鸭绿江》今日正式在全国上映。
影片将带领观众全景回顾这场“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立国之战。
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事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近6000个功臣集体和30多万名英雄功臣,197653名战士为抗美援朝战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一战,维护了新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
新中国是在什么样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条件下开展抗美援朝的?战前出兵的决策是如何制定的?
电影《跨过鸭绿江》对战争背景的世界格局做了清晰呈现,让观众更能理解这场正义之战、精神之战、胜利之战的来龙去脉。
作为首部“全景式、史诗性”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跨过鸭绿江》不仅具备东西两线和五次战役的全时空格局,宏观勾画两水洞、黄草岭、飞虎山、三所里、松骨峰、长津湖、汉江、铁原、上甘岭等标志性战役和战斗的全貌,还呈现了突袭战、防御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坑道战等多场不同特质的战斗场面。
全片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黑龙江五省市拍摄,为尽可能还原冰雪作战的真实效果,剧组在牡丹江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中进行实景拍摄。
剧组共使用了4架道具飞机、9辆坦克装甲车、1000余支各类道具枪械、8万余发子弹,涉及400多个场景,动用4万多名群众演员,500多人的美术置景团队,重新搭建了“中南海”“克里姆林宫”“白宫”“板门店”……数字背后,是剧组为《跨过鸭绿江》能达到全景式、史诗性的呈现效果而付出的巨大努力。
从立项起,总台就按照“影”和“剧”同步推进的思路展开创制。电视剧版《跨过鸭绿江》播出后,成为今年开年的现象级大制作,被观众誉为“年轻人最该追的电视剧”,摘得第二十七届白玉兰奖评委会大奖。
总导演董亚春表示,在拍摄电视剧的同时就在同步推进电影版的制作了。在影、剧同步拍摄完成后,电影版用了十个多月进行特效制作,并补拍了部分实景,全片特效量约60分钟左右。
在董亚春看来:“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觉得非常有必要把它换一种方式展现给观众,电影的形式能更加浓缩这段历史,会有更多的精华在其中。”
彭德怀饰演者丁勇岱则表示:“拍这部戏,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灵魂的一次洗涤。抗美援朝战争距离如今的和平年代已十分遥远,通过拍这部戏,不仅是让自己回顾这段历史,感悟精神,同时也是将抗美援朝精神传递给下一代,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中国人民有这么一条:和平是赞成的,战争也不怕,两样都可以干。”片中这句话掷地有声。
被问到最想通过电影《跨过鸭绿江》向观众传递什么,主创团队表示,希望表现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不畏强权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他们的钢铁意志和坚定信念。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电影《跨过鸭绿江》在进行宏大叙事的同时,将镜头对准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们:
指挥部队连战三所里、龙源里和松骨峰的“万岁军”38军军长梁兴初、带领全军官兵死守汉江的50军军长曾泽生、在铁原阻击战中打出国威军威的63军军长傅崇碧、抱着炸药包冲向敌军的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的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烈火烧身也不暴露目标的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以石头充饥死守阵地的战斗猛将范天恩和全体335团指战员……
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表示:“电影《跨过鸭绿江》全面而生动地把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用影视艺术传达给大众,高度体现了国家媒体的责任、担当和情怀。像电影《跨过鸭绿江》这样有历史高度、思想深度、人文温度的作品,一定要积极推荐给大众,特别是广大的青少年。”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认为:“《跨过鸭绿江》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气势,表现了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以后,绝不允许像过去那样被列强随意欺负,所以我们要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这就是为和平立威。这样的精气神,是聚焦局部战争的影片无法表达的。”
中国文艺评论家原副主席、文艺评论家毛时安点评道:“悲壮的呐喊、深沉的表白,回响在我们的心间。胜利高地的每一寸土地,都是青春、热血和生命的坚守。雄赳赳、气昂昂,跨江鸭绿江的不仅是一支威武之师、正义之师,更是一个战无不胜的民族!”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表示:“这部作品令人血脉偾张,从头到尾都处于一种激动、兴奋和震撼的感受之中。它不是简单地描述输和赢、战与和,而是站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上,展现中国人民追求独立、自由和幸福的强大内生动力,这是一种全世界被压迫的民族和人民共通的情感。”
《跨过鸭绿江》上映后更引起了观影热潮,观众都前往影院主动上了这堂生动的“历史课”,被这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以及不朽的抗美援朝精神所深深震撼。
在观影过程中,观众都沉浸在真实触目的剧情之中,被战争的残酷所冲击,被战士浴血奋战的身影所打动。影片既有“燃点”也有“泪点”,观众席时而群情激昂,时而眼含热泪。
有观众看完后表示:“抗美援朝精神就是中国精神!这是老一代革命军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铭记历史是我们应该做的,践行传承是我们一定会做的。”
还有年仅7岁的小观众,他的太爷爷也参加过抗美援朝,“电影里的画面,太爷爷都看过,他15岁就看过了,而且不是在电影院里面看的,他说他就在那个地方,在那个时候没有吃的,没有喝的,只能找石头缝隙中滴下来的水,还吃树根。”
电影此刻化作桥梁,银幕中是昔日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卫家国的英雄儿女,银幕外是因他们的付出,今日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之中的人民。
硝烟已散,山河无恙,我们通过电影致敬英雄,铭记历史,这座光影之桥传递的正是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跨过鸭绿江》用光影回顾历史,引领观众审视历史、观察现实、思考未来,让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铭记这场战争,也是以史为鉴, 增强大众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使命感,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让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世代发扬、历久弥新。
当年义无反顾保家卫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多数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
而今,奋战在脱贫攻坚、全民抗疫、科技创新等各大“战场”的年轻人,也和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热血青年一样,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他们承担了艰难甚至危险的工作,挥洒青春,全情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