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会客厅 | 记录一场上海跨年度艺术大展的背后 - 周到

上海会客厅 | 记录一场上海跨年度艺术大展的背后


作者:严山山
编辑:严山山
时间:2022-01-01 15:03

12月26日,“2021无问西东邀请展”在中华艺术宫拉开序幕,并引起业内关注。展览由上海大学作为支持单位,上海美术学院、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

作为一次跨年度的艺术大展,这次展览集结了来自世界各地70位艺术家的200余组作品,其中有多件艺术家的作品是首次来上海展出,让人叹为观止(点击见此前报道)

从去年12月8日起,上海美术学院团队就开始在中华艺术宫进行布展。新年伊始,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邀请策展团队成员分享自己每天记录布展的全过程,为市民完整呈现一场艺术大展背后策展团队和参展艺术家所付出的巨大艰辛与努力。

2021年12月9日下午

记录者:周美珍

通过微信群了解到此次参展艺术家作品已于昨天陆续运至展览现场,面对70位艺术家不同风格的作品和固定的展览空间,展览效果如何最好的呈现是我们团队需要去考虑的。以往也接触过各类展览,但这次是目前我经历的艺术家和作品数量最多的一次展览。布展并非是通常所想的,作品运到现场,定好位置就立马可以挂上,中间需要不断地沟通,达到几方都满意的方案。

到场的作品几乎摆满了展厅可放的区域,在场师生讨论后,布展公司已将艺术家作品初步排在各个位置,为了方便调整,将70位艺术家的作品清单放在指定区域,布展公司也可以根据这个清单进行作品的安装。

作品到场、拆箱

印象最深的是曾院长(这里指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的雕塑作品晚上运至展厅,考虑到展览效果,雕塑原本是安排放在展厅内容,后又全部移至展厅外的区域。因为中华艺术宫层高高,整组作品放在展厅外的区域更能显示出其效果。

林岗雕塑作品组装

展览现场的曾成钢《大觉者》雕塑

在上海美术学院和布展团队的努力下,当天在场的作品位置初步确定。

2021年12月10日

记录者:周美珍

此次展览共70位艺术家参加,200多件作品,每件作品展出数量、撤离数量都需要布展工作团队核对好。在前一天的初步定位后,根据墙上的作品清单核对当前的作品情况。布展现场几方都在忙碌着,布展团队根据展线将作品上墙和安装完成,艺术家也来到了展览现场进行指导搭建,上海美术学院团队负责老师也来到展览现场确定作品的摆放位置和其他事宜。

当天周美珍(下图一)上午来到展厅,雕塑作品需要找到合适的展台,和馆内工作人员与布展团队沟通后,确定好了展台数量与大小。

策展团队成员在展览现场校对作品

刘建华老师的助手夏天来到展览现场亲自指导搭建,许多艺术作品在展厅布展的过程也是这件作品再创作的过程。《泡沫墙》是刘建华自2018年起一直在实验的作品,整件作品近看像泡沫板一样的质感,其实是由陶瓷制作而成。视觉与触觉产生了很大的差别。泡沫墙每一块烧制都是不可控的,现场展出的作品有一些会有裂痕,但其实在艺术家看来并不影响整体效果。

美院老师根据展场情况调整过作品数量后,每个区域作品数都达到了合适的比例和效果。林岗的一件雕塑作品原本是一起放在展厅,后考虑到安全问题,也移至展厅外,与曾成钢院长和管怀宾的作品在同一区域展出。

晚上结束前,现场45位艺术家作品确定好了作品位置。我们学生团队除了在场学习作品如何摆放更加合适外,核对好作品数量和清单也是非常重要的。

布展团队在23:20离开中华艺术宫时的合照

2021年12月11日

记录者:吕涵

在此次布展过程中,布展团队也在逐渐壮大。除了前两天负责展览前期工作的策展团队,还有一些参展艺术家的学生们也参与到布展工作中来。

上午,艺术家罗小平的学生们来到展览现场,为艺术家罗小平的作品《会议》确定展览位置并进行展览作品组装。《会议》这件作品由多件陶瓷单片组成,数量庞大,布展团队需要在展厅内对作品进行组装,并确保该作品的面积不能妨碍基本展线的布置。在作品逐渐成型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和周围的作品留出足够的距离供观众走动观赏,同时也要确保作品的安全性。

罗小平的学生在现场组装作品
展览现场艺术家罗小平的作品《会议》

此外,艺术家胡明哲的团队也来到展览现场进行布展。艺术家胡明哲的作品尺寸很大,每件作品都是由八块画板拼接而成,布展团队负责检查作品是否完整,如有问题则及时进行色彩和画面的修补,确保作品的边边角角都完好无损。经布展团队检查和修补后,作品开始上墙。

策展团队在胡明哲作品前合影

展览现场艺术家胡明哲作品

经过一天的修补和组装工作,大部分作品都已完成上墙工作,布展团队也逐渐壮大,工作效率逐步提升,展览进程也逐渐加快。此次展览共有70位艺术家参与,作品多至200件左右,并都是大家之作,展览规模之庞大,作品之珍贵,是我从未接触过的展览规模,所以在此次布展工作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接触到了很多之前从未做过的展览工作,过程艰苦且新颖,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也收获了很多前所未有的经验。期待展览开幕的那天!

2021年12月12日

记录者:沈思敏

沈思敏上午九点半到达中华艺术宫,继昨天的进度开始了新一天的布展工作。布画上墙的工作从昨天开始施展,目前已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作品完成上墙,一些雕塑作品也陆续陈列在了指定的位置,由此这一场规格不凡展览的成效开始逐步显现

今日,布展工作人员到达展厅后随即开始将作品继续布置上墙,工作人员分为两队分头开始布置作品。一队从昨日布置到一半的艺术家胡明哲作品入手,继续将其另外两幅大型作品布置上墙。另一队从马锋辉的几幅水墨作品开始布画上墙。这些布展人员用其相关的工具将作品精准的布置到了指定的位置,工作做得非常专业和精准。

策展团队在装置作品旁开展工作
艺术家李秀勤的装置作品《道口》

展厅有几处多余的偏门,这几个门将会被搭建成临时的墙体,以此来保证整个展览空间气场的流通性,让整个观展过程更为一气呵成。布展团队与前来的搭建公司老板沟通了情况,下午木工师傅来到现场制定了搭建方案,计划明天在现场开始施工。

沈思敏在布展中体会到,一个重大的展览即便前期制定了再完美的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布展的过程中当实际展品进入到展厅中总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与空间适配的小问题。这就需要在场布展人员的临场协调能力,灵活组织相对应人员一起解决那些在布置现场突发的情况。

2021年12月13日

记录者:李思妤

今天按照昨天的新计划,开始“堵门、增墙”工作。李思妤于早上十点半到达中华艺术宫,工人们已经将脚手架搭建完毕,地上铺满了保护地面的废旧海报,一切准备就绪。在搭建的同时,搭建过程产生的粉尘是否会对作品产生影响成为了首先要注意的因素,因此即使是施工方保证今天不会产生粉尘的情况下,及时将已经上墙、但可能会受影响的展品撤下墙面,并对撤下的、未上墙的和无框的画作,用泡沫纸进行了遮盖,以确保各幅画作不受影响。布展的过程是一个千头万绪的过程,各种细节非常琐碎但又要慎重其事,每一个疏忽都可能会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因此今天的搭建工作令所有在场的工作人员都十分谨慎。

策展团队在展览现场讨论布展方案

布展人员方面,布展团队的三个工作人员将艺术家的雕塑运到展厅之后,还运来了一部分展台,分工合作同时开工,完成粉刷展台、调试播放Tim作品的电视工作。今天刻字的工人也来到现场,开始序厅前言刻字和贴照片墙的工作。也是巧合,好几次刻前言墙的时候都只有我自己在场,这次也是,而这两个工作的同时进行显然使得时间有些紧迫。因此,除了看着布展工人施工,我还深入体验了一次刻字的过程。往常看着刻字的工人往墙上贴字就觉得新奇,在他们分身乏术的情况下,我拿着美工刀小心翼翼地揭掉贴歪的字体,亲自动手调整了出现的问题,也算初步入门了一项展场“技术活”。

策展团队成员为序厅前言刻字、贴照片墙

除此之外,今天还对所有的展品又进行了新一遍的梳理核对工作,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小张老师以已定位的作品为出发点,再次核实其他展品的撤展、未到情况,将已经确定的展品展览清单撤下回收,并按照展厅展线顺序将回收的清单排列整齐。

2021年12月14日

记录者:邵莉媛、赵丽珺

经过前面几天的作品位置摆放、上墙等工作,整个展厅的作品布局已基本成型。今天的工作就是要让展厅的墙面、大门等可以更符合本次展览。从上午开始,工人师傅便开始完成一项重要的工程——刷墙。重新粉刷的白色墙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干燥,看起来焕然一新。前几天也有完成一些展台的翻新,今天都已基本干燥,整体看上去很明亮,等后期再将作品放置在上面,一定会更加完美。

关于作品的位置情况,除雕塑外基本固定。由于考虑到施工可能产生的灰尘会波及一些作品,故部分作品被用透明纸遮盖,然后完整平稳地放在地上,整个团队认为在展览开场前如何妥善的保管好艺术家作品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进行墙面粉刷等工作的时候,我们都及时将画作搬运、打包等,等待墙面焕然一新后重新上墙。

布展公司将陈家泠的作品上墙
陈家泠 《赤水河畔丙安镇》100x220cm 中国画 2017

今天,中华艺术宫的工作人员来到展厅,他们非常细心的盘点了整个展览现场现有的作品总共有246件,并在现场走动的时候他们观察到我们整个展览有几件非常优秀的雕塑作品,比如林岗老师的《堂风》、《九霄云佩》,李秀勤老师的《道口系列之三》、《互动空间》、罗小平老师的《会议》等,此外还有蒋铁骊等老师的雕塑,他们分布在整个展览的各个空间里,与墙上的绘画作品形成了不一样的风格。在与中华艺术宫展览部的工作人员交涉后,为了能够让展览作品得到良好的维护,我们决定先为确定好位置的雕塑拉起安全一米线,以确保在展览筹备到结束期间保存好。

除此之外,灯光师傅开始为已经固定的墙上作品打光,从入口处开始逐一确定灯光的照射角度,在射灯的配合下,整个展览现场更加有氛围。

虽然今天整个展览现场都是进行的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但我们认为这些都是很有必要且必须要严格把关的。为了确保整个展览作品的安全和作品更好的呈现,今天所做的这些都是值得的。同样作为策展助理的我们,也知道了想要办好一个展览,前期工作都需要做好做全,还需要很多人的支持与配合。希望这次展览的顺利举办!

2021年12月16日

记录者:崔钰林

经过昨日策展人对部分展品位置的微调,所有架上展品的位置现已全部定位。李秀勤的两件雕塑本放在一个展厅内,但作品尺寸和展厅空间不匹配,有些拥挤,故取其一件更换位置到另一展厅。

今天的布展工人分为两波。中华艺术宫馆方布展专业人员负责调节展厅的灯光,布展公司负责展厅的展品摆放收尾工作和部分临撤展作品的出宫运输。

中华艺术宫0米层展厅较为特殊,拥有极高的层高,让调节展厅灯光也成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技术活。专业的工作人员通过升降机升到近10米的高度,再把每盏灯精准的打到作品上。灯光的加入让展览更完整。

美术馆工作人员调整灯光

展品中有部分作品或较长、或较高,需要“量身定做”展柜和墙面。为邱志杰的长卷定做的展台今日进行了粉刷,还需两天干透便可投入使用;日本艺术家保科丰巳作品屏风的圆形展柜的加入让展品更宜观看;冯远院长的巨作(见下图)也通过增高展墙的方式得到了更好地展示。

冯远 《中华人文图(二)》 390x170cm 中国画 2021

拆箱、展开邱志杰的数米长卷

展品数量和位置基本定位完成,布展公司今日对限于展厅空间无法展出的作品进行撤展运输。我在“展品清单”“总运输清单”和“撤展清单”三个清单上对作品信息和图片进行梳理核实,共有43件\组作品撤展。

2021年12月26日

记录者:吕涵、张妍

今日,“新文科背景下美术教育的未来”主题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会议邀请了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就美术教育在新文科背景下的内涵式发展、新海派与上海美术教育的发展等议题展开讨论与论述,从而为上海美术学院未来的发展与国际、国内院校合作提供前瞻性的思考。

“新文科背景下美术教育的未来”研讨会现场

吕涵与设计师和制作公司进行会议物料对接,核实会议手册、海报、席卡的数量与清晰度。同时将会议物料搬运到会场,进行会场布置。同时负责茶歇的采购,在预算控制之内既要凸显上海特色,又要美观且实用。此外,在会场门口要布置安放此次展览的礼品袋,确定签名板和媒体采访的位置。在会场内协助老师确认席卡位置,并留出备选方案。第一次完整跟进整个研讨会的流程,学习到了很多实践经验,有些是书本里找不到的,只有现场碰到了问题才会想办法解决问题,而这个过程中所遇到的所有的困难都将会化成宝贵的经验。

展览画册、海报、论坛手册和席卡等物料

后记:

此次展览筹备期间,从前期资料收集整理到布展,再到展览对外开放,上海美术学院各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全程参与其中,是一次科研与教学的完美融合,将展厅作为课堂,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们可以近距离的接触策展,接触美术馆的运作模式。

相信通过这样的展览,中国未来的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家,或许就在他们当中!

关于“2021无问西东邀请展”展览

新年元旦小长假,欢迎各位喜欢艺术的市民朋友来打卡这场在中华艺术宫的艺术大展吧!

展览时间:2021年12月26日-2022年3月3日

展览地点:中华艺术宫17号展厅(上海美术馆)

友情提示:请按照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要求提前进行参观预约,并遵守场馆参观规定


图片来源:除署名外由上海美术学院团队提供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