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的山、花园和回忆都给你!世博文化公园续写世博精神,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 周到

你要的山、花园和回忆都给你!世博文化公园续写世博精神,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作者:郁文艳
编辑:郁文艳
时间:2022-01-04 19:53:58
自2021年12月31日下午正式对外开放以来,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已接待了5万余名游客,实现了“开门红”,也反映出市民对于这片曾举办过世博盛会的特殊区域的热切期待。时光印记大道、被保留的4个世博会场馆……公园的主要景点前留下了一张张照片,一阵阵欢笑,以及对新年的美好愿景。保留的不仅仅是建筑,更是一种内在城市精神,这座定位生态自然永续、文化融合创新、市民欢聚共享的世界一流城市中心公园,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续集,且未完待续。

开门3天半,5万市民在世博文化公园迎新

新的一年,许多市民选择在世博文化公园的美景和美好回忆中度过。

2021年12月31日下午1点,公园济坤路主入口的临时围挡刚被撤走,几十位市民就迫不及待走进了公园。家住宝山的殷先生对11年前的上海世博会记忆犹新,“记得当时有一个游客中转站叫‘亩中山水’,有山有水,是个很有特色的园林。这次新造了一个‘申园’,也是一个江南园林。”来之前,殷先生做了不少“功课”。

市民王先生在时光印记大道流连忘返。他是曾经的志愿者“小白菜”,当年青葱而立的 “小白菜”如今已过而立之年。“曾无数次设想过世博文化公园的样子,现在就在眼前,超出预期。”王先生说,世博记忆对他来说不会因时光而褪色,反而历久弥新。

1月1日,有1.3万名市民游园;1月2日,有1.6万名市民游园;1月3日,同样有1.6万名游客。开园3天半,世博文化公园接待了5万余名游客,实现了“开门红”。“说明大家对这个公园非常期待。”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竹介绍,元旦假期申园的预约每天都满员,在原法国馆里举办的“葡香花市”也接待了3.2万人次,人气相当高。

在原世博会法国馆里举办的“葡香花市”。

开园之前,公园和相关部门有过不少“担心”。“比如,担心瞬时客流可能太大,对周边交通产生很大压力,出现道路拥堵的情况;再比如,采摘花卉等不文明游园现象。”陈竹坦言。

所幸,在市民公园的积极配合,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这些担忧最后都成了多余。

公园2号停车场仅有300个车位,几乎每天都约满。每当没有预约的自驾游客前来,保安都会给他们发放一张小卡片,上面提供了公园附近央企总部大楼的停车信息。“考虑到公园停车位有限,我们在开园之前特地去排摸梳理了附近的停车信息,制作成小卡片,引导市民停车。这张小小的卡片也有效缓解了车辆在停车场入口及周边道路可能出现的挤压情况。”陈竹介绍,更多的游客是搭乘轨道交通前来公园,地铁13号线世博大道站平时的客流量一天只有1000人次左右,而元旦假期每天都有五六千人次。市民的绿色出行也帮助减轻了公园的交通压力。

30万株反季节郁金香正在公园盛开,一开始,园方还担心这些冬天难得一见的郁金香会被采摘,事实证明这种担心也是多余的。一个细节令陈竹印象深刻,“那天,园林工人还在种植郁金香,有一些郁金香就放在地上,一个阿姨拿起一株郁金香,和它合了影,然后又放了回去。”市民文明素养的提高,也让公园平稳有序度过了开园初期。

当然,任何一个新开的公园、景点必然存在不完善之处,世博文化公园也不避讳这些不足,积极改进。比如,针对部分游客反映公园标识不清,找不到出入口、厕所、地铁站等问题,及时制作临时标牌,方便市民游园,这几天也在梳理标识问题,在与环境融合协调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一些永久标识;针对部分老年游客反映在网上预约申园不便,字体小看不清等问题,公园技术部门在对预约系统进行完善;针对申园节假日预约名额“供不应求”的情况,公园在未来将会调整预约时段,初步考虑将现有的3个预约时段增加到5个,每2小时为一个预约时段,进一步释放预约名额,“申园的空间有限,又多上下台阶、小径,原来每天8000个预约名额其实已经是很大的承载量,考虑到市民需求,在满足疫情防控要求、保证游园舒适度和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将预约时段调整为5个,每个时段有2000个预约名额,一天就可以比原来扩充2000个名额。”陈竹透露。同时,也希望预约成功的市民尽量守约,如果实在无法前来,记得取消预约,把资源留给需要的市民。

元旦假期,公园的40名建设者带上小黄帽,成为首批志愿者,为游客指路、帮助他们预约、回答各种咨询,他们笑言,“当年有‘小白菜’,现在是‘小黄帽’。”

世博文化公园的申园。

建设前充分听取民意,市民的想法实现了

市民游客今天对世博文化公园的满意离不开公园建设之前的民意调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这样的公园才会获得市民点赞。

2017年4月到5月之间,上海公开向社会征集世博文化公园建设意见。在为期近2个月的“金点子”征集时间内,有2.24万名市民参与。“当时,为了充分征询市民意见,我们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除了利用媒体发布信息外,还在上海植物园、共青森林公园、上海动物园等各大公园进行地推,布置金点子征集的宣传易拉宝,现场发动游客参与。”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一名当年参与世博文化公园金点子征集活动的负责人回忆。

市民当年的一些金点子如今成真。

比如,上钢三厂退休职工吴正江当时提出,可以在公园内造一座山,在山顶一览黄浦江两岸的风光以及世博场馆等上海世博会的宝贵遗存。他透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现在的世博文化公园规划范围内,曾有一座六七十米高的山,是废弃钢渣堆积而成的,“坐着汽车要绕好几圈才能到山顶,在上面可以看到龙华机场的飞机起落。”

后来,世博文化公园的规划中有了一座“双子山”。“双子山”不在本次开放的北区内,但在北区可以看到,它正在日渐长高,最近公布的一次数据显示,其主峰已有36米高,次峰也有24米了,预计不久将结构封顶,达到最高点48米。“双子山” 以上海本土山体形态“九峰三泖”为自然原型,它不仅是座山,内部还设置停车场、变电站等设施,山体内的变电站已经开始为北区送电。

此外,众多当时参与调查的市民表达了对上海世博会的怀念,这促成了4座世博会场馆的保留和时光印记大道的诞生。

被保留的上钢三厂车间屋架(原中南美洲馆)正在被打造成一座大温室花园,用来展示珍奇植物,同样源于民意。

市民徐女士曾经参与上海世博会筹备运营,她当年提交的金点子里就提出,要用好世博会场馆,灵活容纳多元的市民活动,关注人文情感,突出城市文化引领的复合设置。如今,她的想法也在慢慢成真。

双子山效果图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公园处处体现生态理念

整个世博文化公园面积约2平方公里。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毅介绍,如果这块土地用作商业开发,纯土地收入就可超过1000亿元。

但是,上海没有这样做,而是在这里造了一个公园,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了人民,打造一个开放共享的高品质生态空间,回应人民对于建设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的期盼。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体现在公园于细微之处的生态理念、生态实践。

走在公园的道路上,普通游客可能不觉得这一条条道路有何与众不同。“这些道路的基础材料、双子山的下层、绿化的下土等都利用了原场地的建筑垃圾,总共有近百吨。”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分管规划设计的副总经理彭贵平介绍,世博文化公园所在场地经过了多轮开发,从上钢三厂到克虏伯钢铁厂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地上、地下存在大量建筑垃圾,这次世博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对部分建筑垃圾进行了回收利用,比如将其作为绿化的下土,上层再覆盖种植土。

公园的中心湖清澈通透,十一孔桥横卧碧波之上。彭贵平介绍,中心湖的水引自黄浦江,经后滩湿地的净化,注入湖中;落入中心湖和东湖的雨水,经后滩湿地公园处理,纳入雨水管网。整个公园形成了一个水净化循环系统。

世博文化公园的中心湖和十一孔桥

世博文化公园同时还实践了海绵城市理念,道路采用的是透水沥青,铺设的是透水砖,植草沟、静谧森林里的旱溪等在雨季都能迅速如海绵般吸水,确保不发生水漫金山的情况。公园还配置了雨水管网,可以收集雨水,进入中心湖,用于浇灌花草。

徜徉于世博花园,在惊叹9个精致花园之美的同时,你是否注意到花园里的那些大树?它们也是世博会的宝贵遗产。“世博文化公园大约保留了2000多株世博会时栽种的乔灌木。”彭贵平介绍。

参天大树长成不易,这份宝贵遗产造就了世博文化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现在和将来的游客遮阴,也成为一道四季变化,落叶缤纷的美景。

世博文化公园保留了不少世博会时期的大树。

延续世博精神,4个世博场馆各有定位

元旦假期,在原法国馆里举办的“葡香花市”人气旺盛,人们品尝着世界各地的美酒美食,体验异域风情,感受时尚生活方式。原俄罗斯馆、原意大利馆和原卢森堡馆虽然暂未对外开放,但在各场馆前拍照的市民络绎不绝。

400多米的时光印记大道上,人们更是停下脚步,品读座椅上、地面上融入了时代记忆的文字。当看到43块印有世博会各国展馆主题词的长条地砖、陪伴了游客184天的“世博钟”以及可爱的海宝时,往事浮现眼前。

从外观看,你可能会觉得,四个原世博会场馆就是当年的场馆。其实,它们在公园建设过程中都经历了“大手术”。“原来这些建筑都是临时建筑,是按照临时建筑的标准来建设的,现在要成为永久建筑,就必须符合永久建筑的要求。”相关负责人透露,各场馆的结构都进行了加固,外墙材料被拆卸下来,能继续使用的经修复后继续使用,比如原卢森堡馆的部分厚钢板,不能使用的按照原来的模样进行了替换,比如法国馆的外壳,“对这些建筑的改建也耗费了相当大的精力,不少材料都是运到外地工厂进行加工的。”

这些被保留的世博会场馆其实都动过“手术”。

当然,世博精神的延续不仅仅流于建筑物的保留,每个场馆已经获得了新的定位,未来会呈现不同类型的展览、活动,包括提供餐饮服务,在躯壳之中装入内涵,让游客继续体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陈竹介绍,原法国馆未来主要开展文化艺术类的展览展示和商业项目;原意大利馆以婚庆文化为主题,拟引入婚纱展、走秀以及和意大利相关的展览展示;原俄罗斯接下去将进行改造,楼上是音乐剧场,对外售票,楼下是与俄罗斯文化相关的展览、商业展示;而原卢森堡馆将有两家餐饮,目前已经完成招商,一家是米其林三星的中餐厅,一家是日式简餐。

世博文化公园北区已经开放,南区正在紧张有序施工中,预计2024年整个世博文化公园将全面建成开放。让我们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图片来源:世博文化公园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