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滕肖澜:针锋相对的她们也有“以心换心”的过程 |《心居》对话 - 周到

作家滕肖澜:针锋相对的她们也有“以心换心”的过程 |《心居》对话


作者:曾索狄
编辑:曾索狄
时间:2022-03-23 16:27

忙碌的小菜场、华丽的办公室、快速穿行的轻轨、摩登的城市天际线……电视剧《心居》的场景很丰富,亦让人亲近,画面所至,都是生活在上海人们所熟悉的,烟火气十足。

人来人往中,房子,也是绕不开的话题。买不起的、买不了的、买了又困难重重的,形形色色的人生交织在一起,叩问着家庭的温度、人生的选择。

2019年,小说《心居》首发于《收获长篇专号·冬卷》,书中顾家四代人的生活历程,照见了不同的人在时代变迁下的境遇,以及他们对“心之所向”的理解。

同年,作家滕肖澜开始操刀改编自己的这部小说。专注于书写上海的她,第一次尝试用电视的语言去讲述这样一个充满张力而又真实的故事。

2022年3月17日,《心居》在爱奇艺全网独播。在接受新闻晨报独家专访时,滕肖澜笑言,首播前她并没有看过成片,如今和观众一样是从头追起的,有些热度极高的讨论在剧本写作阶段完全没有预期,“也有朋友告诉我,看下来挺有上海人的过日子的味道,我听了挺开心的。” 

“房子”只是一个切入点

新闻晨报:剧如其名,很多人对《心居》的印象都是这是一部关于买房的作品,您觉得“房子”在作品里是怎样的一个存在?

滕肖澜:我们写上海,还是写当下的上海,房子其实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在这部戏里,我觉得房子是一个切入点,一个一目了然的媒介,观众看到《心居》两个字,就直观地认为这是以房子来展开的故事。但《心居》也不仅仅是讲房子,更多写的是房子背后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千人千面,他们跟房子都有不同的渊源,有的想买房,有的达不到购房标准,有的是房子太多了……我们用房子作为切入点,展现大时代大背景之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人的心情、心境、价值观的改变。

■《心居》中,不同人物对“房子”各有心结

新闻晨报:这个切入点也带出了不同人物的矛盾,首播以来,冯晓琴和顾清俞之间的姑嫂矛盾引发很多讨论,您怎么看待她们的关系?

滕肖澜:冯晓琴是比较底层的女性,顾清俞是金字塔尖的女性,她们都跟房子有勾连,一个想要买房但是买不起,一个是达不到购房标准所以想“假结婚”,同时像姑嫂这样的身份,大家一般也会觉得存在一种天然的敌意。

我会形容她们是两条平行线,即便是到了最后,也不会像亲姐妹那么融洽。我想写的是,哪怕最终可能不会真正互相理解、原谅,但她们能试着去理解,这是城市里的人跟人相处的保持善意的最佳模式。我可能不了解你的人生,也可能不认同你的行为,但必须要有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过程。

同样,目前姑嫂之间“斗争”相对激烈的戏份,我也不是单纯把谁写好或者写坏,我希望观众从冯晓琴的角度看,会觉得如果我是她,我也会这么看;从顾清俞的角度,也能肯定她的想法……我希望达成这样的效果。

■海清扮演的冯晓琴是典型的“外地媳妇”

新闻晨报:也有人认为她们分别代表了“新上海人”和“老上海人”,您怎么看待她们这方面的差异?

滕肖澜:我是上海人,我非常热爱这座城市,也希望能够改变一些既往的外界对上海人的误解,我在剧本希望尽可能的真实——当然,把“老上海人”、“新上海人”写得真实,也是从我的角度尽可能地客观做到,我写的时候确实也不知道观众最后的观感是什么。

从我自己的角度看,上海是海纳百川的,剧中的人物虽然会有矛盾,但并不是因为角色是外地人而天然有矛盾,只是每个人都在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所有的矛盾都是源于此。

■童瑶扮演的顾清俞是“白骨精”的代表

新闻晨报:说到剧中的矛盾,改编时会为了影视需要而加强冲突吗?

滕肖澜:《心居》没有那种故意为了制造矛盾而产生的冲突,很多都是自然而然,按照人物的命运和性格,一点点水到渠成。电视剧还是想呈现出一种老百姓过日子的状态,淡淡的。这种淡,不是说生活风平浪静、一帆风顺,肯定有顺境、逆境,但顺也好不顺也好,都是合情合理的,有喜怒哀乐的,并没有为了要制造冲突而要两个人一下子打起来。 

“钉头碰铁头”的戏份印象最深

新闻晨报:首播以来,最让您印象深刻的戏份是什么?

滕肖澜:印象最深的是顾磊死了以后的戏,冯晓琴要追究邻居的责任,要把对方告上法院,顾清俞以为她是为了钱做这件事,姑嫂之间有一个对峙。那段戏我看下来觉得是个高潮的戏份,两个女演员也可以说是“钉头碰铁头”,印象特别深。

新闻晨报:怎么评价主演们的表现?

滕肖澜:都挺好,也比较贴合我对角色的想象。他们的分寸感、层次感都拿捏得非常好。其实无论是主演还是担任配角的老演员,大家实际是用一种整体的表演,构成了这部戏的生活质感,是比较全景式的展现。包括我也有一些朋友看了剧跟我说,挺有上海人的过日子的味道,我听了挺开心的。

■张芝华、吴冕等沪上演员为作品增色不少

新闻晨报:很多观众对顾家人聚餐然后带出各家生活状态的戏份也很有感触。

滕肖澜:我写的时候也还挺自然而然的,我家就是这样的大家庭。虽然不住在一起,但是跟顾家一样定期有聚餐。早几年的时候,一样是家里准备一个圆台面,平时包起来放在门后,周六、周日滚出来,放到桌子上再放个转盘。最早也是谁年轻谁多做(菜),现在家人年纪大了,就你家做几个菜,我家做几个菜。然后通过大家聊天,各家的情况就很清楚了。这个时刻是非常温情的,我觉得放在电视剧里,也能让人快速感受到家的氛围。

■剧中有多场顾家人聚餐的群像戏份

新闻晨报:戏外和演员们有怎样的印象和交流?

滕肖澜:开机那天我和海清、童瑶、张颂文三位老师见的面。我记得那天童瑶老师问了我很多问题,非常专业,对角色很深入,有的是我都没想到的问题。比如说,童瑶老师问,为什么顾清俞和施源20年没见了、看到他和以前已经有所不同却还是要嫁给他?她希望我能解释得更清楚,为什么顾清俞会义无反顾?我们从性格身份继续往下讨论,再谈谈施源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的。当然,不只是童瑶老师,每个演员都很深入地研究角色。

■顾清俞和施源的感情线引发不少讨论

新闻晨报:为什么顾清俞还想嫁给施源,其实也是观众好奇的问题。

滕肖澜:从我的角度看,顾清俞什么都不缺,优越条件让她有任性的资本,她不在乎结婚一定要找可以靠得住的老公,她不看重那些。当然,她也不是很传统,性格比较我行我素,不然也不会想要“假结婚”。

我觉得她会那么快地和施源结婚,是因为真的爱这个男的,非常非常喜欢,这么多年一直都在找他。她是对爱比较偏执的人,和一般人不太一样,再加上她看到施源现在的样子,虽然相差很大,但气质还在,此刻顾清俞会带有更多的怜爱,综合起来最终突然决定结婚。

■冯绍峰饰演顾清俞的“白月光”施源

新闻晨报:很多观众现在已经在讨论双女主的情感归属,从小说看,您还是更侧重她们个人价值的实现而非情感的团圆,您希望通过这种呈现传递怎样的价值观?

滕肖澜:按照现实生活考虑,我觉得顾清俞到最后不见得一定要选展翔或者施源,她经历了太多,心灵通达了。她闪婚闪离,被人爱过也爱过人,内心慢慢变得强大,所以她的成长不需要所谓的爱情大团圆来证明。

冯晓琴也是这样,我写的时候也在想,她会怎么样?在故事的最后,她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人生是往上的,她的个人价值、人格魅力、聪明才智已经得到了展现了,更多的是自身价值的展现,这样就足够了,不需要非要加上一个爱情。

 ■张颂文饰演买房买成了“暴发户”的展翔

上海是创作的“宝藏之地

新闻晨报:为什么考虑亲自改编《心居》?

滕肖澜:一方面是自己确实想尝试一下,因为剧本和小说是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另一方面我确实也偏爱这部作品,希望是不是能够在再创作的过程有一些提升。

新闻晨报:能谈谈和滕华涛导演的合作感受吗?

滕肖澜:决定编剧是在2019年10月,差不多从开始着手写到剧本出来,一年半左右。我在讨论剧本的阶段就见到了滕导,他是一个很擅长抓住细腻情感,本身也挺感性的人。

导演对我帮助最大的还是创作,小说里很多情节是一笔带过,属于作者的主观表达,但剧里我们不能直接说人物的心情怎么样,要通过画面,通过具体的事情来表达。

这种变化我一开始是不适应的,但导演、制片、策划和团队都很贴心,他们一方面会告诉我哪些地方可能会有转换上的问题,一方面也会给我建议,要怎么改进,还会给我提方案,举例子。很多段落都是我们开会时一次次讨论出来的,他们提出非常具体的例子给我参考,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帮助。

■顾家的矛盾因顾磊(姚一奇饰)之死而加剧

新闻晨报:具体会提哪些建议?

滕肖澜:比如某个地方如果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情绪,需要两个女主完成怎么样的任务,团队都会非常具体地讲。这是非常难得的。

新闻晨报:您觉得改编过程中“做加法”多还是“减法多”?

滕肖澜:小说原来有很多抒情的、主观的东西,从作者本身出发的议论性的文字,在剧本创作时要用具象的东西去表达,所以相对加法是更多的。

新闻晨报:《心居》中部分沪语台词的运用,让观众非常亲切,创作时是怎么考虑的?

滕肖澜:其实我在写剧本的时候,更多的是想加入一些让人看得懂的上海话。不一定非要用上海话说出来,而是用普通话说了,也能让观众一听就知道这是江浙地方的语言。比如说“拎不清”,三个字出来,人人都懂,北方观众也能懂。

新闻晨报:生活在上海、书写当代上海,您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滕肖澜:在上海写上海是有优势的,我目所能及的都是上海发生的事情。当然也会有一点点小小的困扰,有些东西要跳出去才能看得更清楚,身在其中会有“灯下黑”,离得太近了,表达上会有困扰。

很多东西在我看来,我觉得不就是这样吗?我在小说里就直接写了,但非上海人看的时候,可能会觉得,这个东西是不是突兀?所以还是要有分寸,一方面我想要写能贴肉的上海的生活,另一方面作品不是只给上海人看的,还要给全国读者,他们要怎么理解你的上海味道又不会觉得有隔阂感?

现在也有很多外地的作者在写上海,我也看过他们的作品,发现不经常到上海的人来写上海,又是另外一种景象。这说明上海真的是宝藏,不管是身在其中或者跳脱出来,都有丰富的东西值得去创作。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