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问题,我们可以”
“我们共同守护这座城市”……
这场战“疫”中,无数个家庭“疫”往无前,同心抗疫。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美好愿景: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大家可以自由地共沐春光。母女、父子、母子、父女、婆媳,甚至全家总动员,他们既是亲人,又是“抗疫战友”,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充分诠释了“小家大爱”。
“爸爸去封控小区了,妈妈去采样了,外婆当志愿者了,姐姐上网课了,妹妹学会了自行车,春天的花开了,但绝不是静待。”
这是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以下简称“上海一康”)康复师邵皖莉日前发在朋友圈里的一段话。她和丈夫都是一线医务人员,这段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个普通医务家庭的日常。
近来,上海一康调动了近130名康复治疗师支援核酸采样,随时待命。主动请缨的邵皖莉就是其中一员。
“我们收到指令后要迅速准备,在1个小时内到达指定地点,集结完毕。”邵皖莉说,全副武装后不到十分钟,面屏就开始起雾,视线非常模糊,“这时,我只能努力睁大眼睛,找准位置,精准快速采样。”
对风险人群开展核酸筛查必须争分夺秒。晚上甚至凌晨接到指令,上门采样也成为邵皖莉的家常便饭。有时,面对小朋友的“金口难开”,邵皖莉的“哄娃绝技”便派上了用场,“阿姨手里有一根特殊的棒棒糖,还是草莓味的,想不想尝尝?”原本哭闹不止的小朋友因为好奇停止了抽泣,乖乖配合张开了嘴,邵皖莉趁机快速准确采样。“这个‘绝技’还是很灵的,大部分小朋友会‘信以为真’。”
邵皖莉的爱人王缨是平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他也是一名“抗疫老兵”。疫情发生以来,他常常奔波于单位、隔离点等,夫妻俩聚少离多。为尽量做到兼顾工作与家庭,两人专门制定了一张“排班表”,除紧急任务外,夫妻俩尽可能错峰出门。
然而这个“双医家庭”中,66岁的外婆也不甘示弱,不但操持家务、帮忙照顾孙辈,还主动报名成为小区志愿者,协助维持核酸筛查现场秩序。邵皖莉上初中的大女儿除了自觉在家上网课,还自学了煎蛋饼,承包下一小部分家务劳动,以减轻大人们的负担;还在上幼儿园的小女儿,学会了骑自行车……如此一幕幕,便构成了邵皖莉这条朋友圈的平凡与感动。
“你好,我们是社区志愿者,上门发放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的。请问家里是三个人住吗?”
身穿防护服,手捧抗原检测四件套,说话间,头上的防护面罩已蒙上层层水汽……下午三点,在翔殷三村19号楼,居民吴艳摇身一变,成了配送“小妹”,挨家挨户发放抗原检测试剂。由于已接受过培训,也完成了自我检测,她对整套流程烂熟于心,每当有居民询问如何使用,吴艳总能给出详细解答。而一旁忙着递送物品的是志愿者林美萍。二人同时上岗,配合默契,原来,这是一对母女档。
母亲林美萍,曾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疫情期间,听说社区防疫一线人手紧张,她便第一时间报名成为志愿者,母亲的举动感染了居家办公的吴艳,她马上联系居委会报名,成为母亲的搭档。“我妈妈在医院工作期间经历过非典,如今退休了,又经历了新冠。如今,无法作为医务工作者奋战,那就在自己的小区出一点力。”吴艳说,“我也是受她影响,想为社区做点实事。”
抗原检测,年轻人刷刷视频就知道如何使用,可对高龄老人来说,要完成自测仍有困难。每当这时,林美萍就会主动帮忙。今年 87岁的独居老人卢阿婆就在林美萍的帮助下,轻松完成了检测,“志愿者服务很贴心,非常感谢。”卢阿婆说。
记者了解到,翔殷三村一共43栋楼,799户居民,抗原检测试剂光靠居委会干部发放,工作量不小。为此,居委会招募了超百名居民志愿者,其中,不少是林美萍和吴艳这样的“家庭黄金拍档”。
“这些志愿者中,有母子组合,有父女组合,还有婆媳组合,他们都非常支持居委会的工作。这样的老少搭配很好,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翔殷新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谈丽琰告诉记者。
每天做好本职工作后,55岁的五角场派出所民警曹华总会到各闭环小区附近巡查,顺便给自己的战友送上热乎的饭菜。他的妻子刘耘是控江医院老年科病房护士长,需两头兼顾,一边要管理好病房的日常护理工作,一边带队在各个核酸采样点连轴转。
前阵子总下雨,夜班刚刚睡醒的曹华就担当“司机”,把刘耘送到核酸采样现场。“前几个礼拜她还会和我说不知道几点回来,可能会晚点。现在是越来越忙,她下班就累得在单位睡过去。”说到妻子,曹华的言语中满是心疼。
“她通常是五六个小区每个点位到处跑,应对突发情况,每天包里都揣着一大叠资料。”曹华告诉记者,他原本是个“糙汉子”,最近开始在家掌勺、整理家务,成了妻子的“大后方”。
“刚刚收到通知,我们要继续在单位待命。”中原路派出所社区民警丁伟和妻子新华医院特需门诊护士长徐蓝雯这对警医伉俪,也跟曹华夫妇一样,一直战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一次核酸筛查中,一位老人拄着拐杖 ,颤 颤巍巍走过来排队采样,丁伟见状赶忙上前扶她坐下。但老人没有身份证、户口本,说不清自己的名字,也不记得手机的密码。于是,丁伟找到居委会干部,和他们一起反复 核对身份信息 。确认无误后,丁伟帮老人申请了核酸检测二维码,采样完毕,又一路将她送回家中。
杨浦海事局机关党支部的冯梅不仅是老党员,还是一名拥有二十多年服务经历的“老”志愿者。疫情当前,她一如既往,积极报名参与志愿服务。而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她的身后多了一名小志愿者:做核酸检测预登记宣传、维护现场秩序、整理发放试剂盒、帮助孤寡老人进行检测……在江浦路社区,14岁的儿子跟着冯梅跑前跑后。
4月1日,冯梅的爱人也到社区报到,成为母子俩的“战友”……“我希望我的孩子风声雨声都关心,大家小家都贡献,”冯梅说,“我们言传身教,让孩子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同时希望激励更多人一起参与,同心抗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