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汇体育公园将于年底竣工!那些年,上海人和“万体馆”“八万人”“游泳馆”的故事| 上海会客厅 - 周到

徐家汇体育公园将于年底竣工!那些年,上海人和“万体馆”“八万人”“游泳馆”的故事| 上海会客厅


作者:严山山
编辑:严山山
时间:2022-07-09 14:53:44

昨天(7月8日),上海市体育局局长徐彬走进“2022民生访谈”直播间,针对市民关心的体育场馆开放情况、下半年上海体育赛事举办等进行了回应。据悉,作为目前持续推进的上海市重大体育设施在建项目之一,徐家汇体育公园将于今年年底基本竣工。

今年春节期间,徐家汇体育公园综合馆“万体汇”启动部分试运营,拉开了徐家汇体育公园焕新亮相的序幕。3月5日,《上海会客厅》节目曾走进“万体汇”,在现场进行了春天的第一场户外运动(视频见下方)的体验。


对于许多上海人来说,这处新打造的体育新地标,还承载着人们的集体记忆。这里有上海体育建筑“三件套”——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和上海游泳馆。

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上海作家马尚龙、体育评论人周力、原报纸体育编辑蒋天等多位嘉宾,请他们分享各自对于“万体馆”“八万人”和“游泳馆”的故事和回忆。

万体馆生于“万”时代

马尚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散文报告文学专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会客厅》节目“专家天团”顾问成员

几年前,在电视台的一台对话节目中,我向坐在我对面的成方圆求证一个有关她的历史瞬间:成方圆第一次担任独唱演员,是在上海的万体馆;之前,她是东方歌舞团的二胡演员。成方圆点头说是。我继续求证,第一次在万体馆登台演唱时,你身穿白色连衣裙……你怎么知道!成方圆反问我,有点惊讶,其实已经是认同了我的求证。我告诉她,那一个晚上,我就在万体馆,不过是坐在二楼、好像还是侧面,距离舞台很远很远,是要用望远镜才看得清楚一个轮廓,但是她穿一袭白色连衣裙是清清楚楚的。

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和上海游泳馆(刘之健 摄,拍摄时间为2010年代左右)

在回忆这一个片段时,我发现了一个有关万体馆的有趣现象。我犯了一个错误,但是这个错误被所有人都接受,因为所有人都意会、也都在犯和我同样的错误,连北京来的成方圆都同样错误地意会了——我说到的万体馆,在官方宣传中是不存在的,上海只有上海体育馆。直至今天,地铁一号线和四号线有一个交汇的车站,是上海体育馆站,而不是万体馆站。

当然,我和成方圆以及所有人都没有错。从1975年落成后,“上海体育馆”仅仅是官方名称,“万体馆”才是最亲切的昵称,并且在市井生活中,万体馆才是具有地标意义的建筑。市井称呼是无从考证出处的,如果有人能够证明自己是“万体馆”名字的始作俑者,真应该给他发奖的。

一万八千人容量的体育馆,可以理直气壮地称之为万体馆。对于1975年的上海人来说,万体馆平地而起,不啻是一种扬眉吐气,用一个“万”来突出上海体育馆之气派,像是间接地体现了民意。万体馆之“万”,也是那个时代的时代特色。“万”在那个时代是最高级词汇,且不说万岁万寿无疆之类的铺天盖地,“万”体现的是非常伟大的目标,非常高超的水平。万紫千红,万水千山,第一艘万吨轮,第一台万吨水压机,还有之后的“万元户”……都是以“万”为关键词的。

全新的徐家汇体育公园,背景为上海体育馆,曾经的“上海大舞台”

过了好几年。忽一日,友人送我演唱会的票子。我一看,“上海大舞台”是什么地方啊?友人说,就是万体馆呀。对于万体馆的改名,当时和我有相同批判态度的人实在太多,以至于到现在,即使是到那里去看演唱会,即使票子上印的是“上海大舞台”,没有几个人理会。假如你打的去,和出租车司机说要去上海大舞台,司机肯定没方向的;假如去万体馆司机不认路,那么这个司机肯定不是上海人。

“万体馆”“八万人”和徐家汇体育公园

周力:五星体育频道首席编辑、2020年上海“建筑可阅读”宣传大使,著有《敢为人先:上海体育》(上海通志馆主编,2021年8月出版)一书。

世界上著名的体育城市都有自己的标志性体育场馆,伦敦有温布利,巴黎有法兰西大球场,慕尼黑有安联球场,马德里有伯纳乌、北京有鸟巢和工体,上海则有“万体馆”和“八万人”,它们正式的名称分别是:上海体育馆和上海体育场。一座在室内,一座在室外。

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和建设中的上海游泳馆

看名字就知道,这两座体育场馆以上海城市名字命名,是上海的标志。上海最早的体育馆建成于1929年,位于陕西南路(原亚尔培路)139号,正式名称是“中央运动场”,英文名为 Auditorium,中国人俗称其为“回力球场”。1975年因漕溪北路的上海体育馆建成,陕西南路的上海市体育馆改名卢湾体育馆,90年代拆除改建为商城。 

说起位于徐家汇的上海体育馆,建造过程颇为曲折。早在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前夕,上海市体委就提出建造万人体育馆的申请,同年获准,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承担设计任务,地址和设计方案都审定完毕,1960年3月1日动工兴建。但当时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完成了练习馆打桩任务后,工程就不得不下马了。这一下马,就是12年。

1972年上海市体委提出重建“万人体育馆”的报告,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同意。1973年春,停滞了13年的体育馆工程重新开工,于1975年9月建成,命名为上海体育馆。因容纳观众数量达1.8万人,因此被上海人亲切地称为“万人体育馆”,简称“万体馆”。

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体育馆(《敢为人先:上海体育》资料图

1975年8月,上海体育馆首次举行体育表演,之后不断举办大赛,而万体馆成为上海标志。上海体育馆选址在漕溪北路附近是很有远见的,这个地方符合“地区适中,交通、集散方便,与居民区有一定间距,减少噪声,结合城市发展远景,保留扩建余地”等选址原则。尽管工程中断了十几年,但投入使用后的上海体育馆,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综合性体育馆。1979年新中国成立30周年,上海体育馆被评为上海的伟大建筑成就之一。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闭幕式及部分赛事在此举行,1984年上海体育馆承办第十届亚洲女子篮球锦标赛,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首次举办洲际体育锦标赛。有这么多的“第一”,上海体育馆自然成为上海人心目中的体育圣地。后来,上海体育馆又变身“上海大舞台”,承办各类演出的同时,依然有众多赛事在此举行,人们还是亲切地叫它万体馆。

 

上海体育场(《敢为人先:上海体育》资料

1997年,上海举办第八届全运会,同年在上海体育馆附近建成了上海体育场。这座体育场因可同时容纳8万人进场而被称为“八万人”。上海体育场规模大,而且设备先进、造型美观,马鞍形屋面气 势磅礴,夜晚亮灯后晶莹剔透,让人叹为观止。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及另一座可以容纳四千名观众的上海游泳馆(1983年建成)三足鼎立,规模雄伟,共同组成了徐家汇一带独特的体育风景。1998年上海体育场被评为“上海市最佳体育建筑”,1999 年又荣获“新中国五十周年上海十大经典建筑金奖”。2008年上海体育场成为北京奥运会足球赛上海分赛场比赛场馆。

随着城市功能的升级,以“万体馆”和“八万人”为中心,全新的徐家汇体育公园呼之欲出并将在今年完整亮相。重新规划的徐家汇体育公园成为开放的城市空间,有户外运动设施、休闲绿地,又有串联几个大型体育场馆的轴线,市民参与体育活动也有各种形式,成为体育赋能的核心地标。“徐家汇”的名字,在上海的版图上始终和“体育”联系在一起。

我的家,就在万体馆对面

蒋天:育儿专栏作家,自媒体人,业余运动员,曾在平面媒体从事体育编辑工作

我个人对于上海体育馆的情结,从童年时代就开始了,不好意思,我更习惯称它为万体馆,因为烙印在心底太深,改口太难了。小时候,我和爸妈开玩笑说,万体馆就是自己进城的一个地标建筑,坐公交车从田林那片农田慢慢驶向市区。彼时,田林地区真的是成片农田,当这个浑圆好看的万体馆扑入眼帘时,我就知道,市区到了。

1987年的万体馆,远处背景是华亭宾馆,还有农田作“黄地毯”(图片有裁剪,原作品名称为《城乡之间》,徐汇 拍摄于1987年)

到了学生时代,学校组织春游,除了标配的西郊公园(上海动物园)之外,更吸引我的就是进入万体馆内部参观,那是我第一次进入它的“肚子”里,就像个好奇宝宝般,怎么都看不够,想象不出原来万体馆有那么大的肚量,甚至,我还在“肚子”里和同学们酣畅淋漓地打了几局乒乓球。

再后来,我直接就把家安在了万体馆对面,基本上,这里的演唱会门票,但凡是我喜欢的,统统不会错过。踢踏舞《燃烧地板》的门票,是我当年“献媚”女友(现在是我太太)的一份情人节好礼;而费玉清演唱会的入场券,则让我用来孝敬妈妈这个铁杆粉,年年不落下。至于我自己,也在万体馆里激情澎湃的阿密特(张惠妹)演唱会中,找回了自己青葱岁月……

万体馆隔壁的上海体育场,虽然落成时间晚于万体馆,但我和它的故事,一样精彩纷呈。

首先,我先自报家门:本人,上港忠实球迷。所以,我家两个孩子也在我的熏陶下,陪伴我进入上海体育场观看了上港队几乎所有的主场比赛,逐渐成长为两枚可爱又坚定的上港新拥趸。

上海体育场(刘之健 摄,拍摄时间为2010年代左右)

加上我自己就是体育记者出身,因为工作关系,进出上海体育场就跟”回娘家”似的,在这里发生的所有体育盛事,我都能和你说三天三夜。

在这里我见过的明星,从刘翔到博尔特,从梅西到贝克汉姆,真的是星光四射,那是一长串兴奋到极致的往事。演唱会更不用多说,就在家门口的视听盛宴,焉有错过之理?我太太是张学友歌迷,我无比自豪地表示,他的演唱会门票,即使再贵,我都是咬紧牙关买的内场票——只要太太开心,我就开心。

全新亮相的徐家汇体育公园

和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的不解之缘,就像海水一样涌向自己脑海,再多都倾诉不完。就此搁笔,静静期待他们今年和上海游泳馆共同“焕新亮相”的那一刻,我们再续前缘。

当年,我曾在“游泳馆”组织羽毛球活动

严山山:新闻晨报·周到文艺部编辑、记者,《上海会客厅》节目主持人

今天(7月9日)出版的解放日报也刊发了徐家汇体育公园将于今年年底基本竣工的消息。根据公布的规划设计方案,徐家汇体育公园分为南北两大主题,北面为“有氧公园”,南面结合现有游泳馆创造一片“运动公园”。同时,新建两条环形健身跑道分别串联南北两大公园。

2022年6月,恢复开放的徐家汇体育公园室外足球场

记得多年之前,我每周都要组织白领读者去上海体育场(以下简称“八万人”)和上海游泳馆(以下简称游泳馆)搞活动,几乎雷打不动。一是游泳,二是打羽毛球。组织游泳相对容易,我买的是次数卡,进去一个算一个,每到暑期,我一大清早到游泳馆门口,召集大家,然后排队入场,至于下水之后他们是否会“翻起浪花”,那我爱莫能助了。

说来,组织羽毛球活动真是一件累事。要知道,多年之前,在徐家汇要找到一片羽毛球区域是多么难。我和小伙伴们踏遍徐家汇,一开始是借了斯波特大酒店的专属羽毛球馆场地,斯波特大酒店以体育为特色,体育设施比较完善,所以这家酒店名字和英文的SPORT谐音。

后来,读者嫌弃酒店的羽毛球场地陈旧,而且价格偏贵,我们就把场地过渡到“八万人”那里,是一片靠近攀岩的墙洞区域,属于半户外场地,打球有穿堂风,读者对场地多有抱怨。

有一次,我无意当中听到工作人员介绍,说游泳馆那里其实有羽毛球场地,可以去试试看。我马上跑到游泳馆找到工作人员,是一位很和蔼的阿姨,好说歹说,总算给了两片场地。其实“游泳馆”的羽毛球场地是分布在“游泳馆”一楼和地下室,地下室层高较低,打羽毛球经常会碰到天花板,所以许多读者还是喜欢在一楼打羽毛球,但一楼就两片场地,所以僧多粥少,位置非常紧张。

记得第一次在游泳馆正式开打,小伙伴们还欢欣鼓舞,没想到竟然出事了。有个男生喜欢发刁钻的球,偏偏对方接球的是位不擅长运动的女生。那天她穿了牛仔裤,为了接他这个刁球,竟然把膝盖扭伤了,一下子瘫坐在地上。接到消息之后,我马上从家中赶过去,让小伙伴陪女生去医院检查,我还垫付了医药费。

游泳馆里有跳水台,我是不敢去跳的。记得有好几次,我和小伙伴们在一楼打球时,那些穿着泳衣的跳水队员,像小天鹅般排着队径直穿过羽毛球场地,那场景,就像是电影《出水芙蓉》的翻版,但女主角换成了中国的跳水队员。

2017年12月30日晚上,是我们在游泳馆组织的最后一场羽毛球活动

2017年12月,我接到了游泳馆即将闭馆改造的通知,而开展了三年的羽毛球活动终于落幕。2017年12月30日(周六)晚上18:00-20:00,那是在游泳馆组织的最后一场羽毛球活动,很多小伙伴赶来参加,依依不舍。同年12月,徐家汇体育公园项目开工建设。今天,当我和当年那些小伙伴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我们相约等“游泳馆”年底建好了,一定要再去打卡。

作为上海市民,侬对“万体馆”“八万人”“游泳馆”最深的是啥?欢迎在留言当中告诉我们。


视频来源:陈燕菁拍摄、剪辑
图片来源:除署名外,资料图片来自上海通志馆、久事体育场馆徐家汇体育公园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