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热出新高度,
截至8月19日,
极端酷热天气(≥40℃)已达7天,
这是徐家汇站自1872年
有正式气象观测记录以来
最多的一年!
35℃以上高温日已达46天,
目前位居历史第3位。
啥?热成这样才第三???
额今年还是有突破可能的……
那么第一是谁?
上海徐家汇站历史高温最多的年份
出现在1934年。
从六月开始,
三波高温袭击申城:
6月25日~7月15日,持续21天;
7月25日~8月6日,持续13天;
8月10日~8月28日,持续19天。
简直是一月来一次、一次半个月的节奏!
最终总高温日数高达55天,
其中37℃以上的酷暑日达到34天,
(以上2个纪录至今保持)
此外还出现了2天40℃以上极端酷热天气,
40.2℃的极端高温纪录保持到2013年才被打破!
在空调还是稀罕物,
电风扇都是奢侈品的年代,
这样的夏天完完全全是一场灾难!
据记载,当时大旱成灾,土地龟裂,秋收绝望;
河床干涸,内河停航;
医院病人每日逾千,死者甚多。
社会底层劳动者极为艰辛,
《申报》中多次出现黄包车夫中暑倒毙街头、
农民因颗粒无收导致全家自杀的报道。
炎炎苦夏再长,
日子总要度过,
十里洋场也显现出光怪陆离的另一面。
“洋气”是上海人的标签,但有时候也是天气逼出来的。1934年6月起,电影《渔光曲》在金城大戏院连映84天,打破票房纪录,当年的“空调“也为票房做出了不小贡献。当时上海的电影院已开放冷气,大量市民愿意花钱到电影院“逋了嗨”,甚至多次观看。原来到电影院消磨夏天,早已是爷爷辈们干剩下的事~
当时上海冰饮室数量众多,主要集中在福州路和北四川路一带。老牌“快乐肥宅水”——正广和汽水、“美女牌”棒冰等,都是中产阶级钟爱的夏季特供。
家资充裕的人家会购买电风扇。据《申报》记载,“全市各电料店风扇已销售一空”。家财万贯的家庭会购买冷气机——当时的空调。如今位于岳阳路的宋公馆内依然保留了一台“北极”牌冷气机。这种冷气机主要靠冷水吸收屋内热量。
实在扛不住就跑了!当时许多人选择莫干山、青岛等地避暑,据统计“连日避暑离沪之中外人士每天往各地者,平均在600人以上。”
绝望中毫无出路的人们只能寄希望于各种祈雨消灾大会。但当年8月上海雨日仅三天,月降雨量20.2毫米,仅是常年平均的一成。这对于久旱的上海来说属于无效降水。
1934年的夏天早已过去,
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很多消暑方法仍未过时。
今时今日,
感谢科技的发展、
感谢空调等电器的普及,
公共事业的保障使得酷夏不再那么难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