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10点,孙金泉和老伴赶到了离家最近的庙行邮政支局购买报纸。邮局最近在装修,两位老人熟门熟路地从边门进入找到了“熟面孔”:“我来买今天早上所有的报纸,昨天已经提前约过的。”
工作人员动作也很麻利,小跑着上了楼,没一会儿就取下来一小叠报纸,包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和新闻晨报:“5份一共6块8,缺一张经济日报。”
孙金泉用现金支付了7元,还不要找零,因为下午还得再来买新民晚报,顺便碰碰运气能不能补买到经济日报。
每年9月20日购买所有能买到的当日报纸,孙老先生已经坚持了23年。家中电脑桌下有一个塑料材质的大收纳箱,里面全是他历年来的收藏。
最开始的由头很朴素,因为我的外孙就出生于1999年9月20日,想用收藏‘生日报’的方式作为留念。
出生日当天全家人自然是手忙脚乱,所以首份收藏是孙金泉跑遍了大街小巷“后补”的。他拿到了报纸后才发现,当日新闻晨报和新闻晚报的头版都报道了南京路步行街开街的新闻。如此一来,似乎自家小孩与步行街有了不解之缘,未来也将与“中华第一商业街”一同成长。
于是,“生日报”的收藏也越攒越多,如今已是满满一整箱。每一年9月20日的报纸都用单独的塑料文件袋分别收藏,右上角还贴上了小小的数字标签。孙金泉说,这个习惯是从2016年开始的:“原本所有的报纸都是整理在书柜里的,突然发现2014年的收藏怎么找也找不到了,这才调整了收藏方式:按年份装袋,用箱子整装。”
要买到年份久远、且指定日期的报纸如今并非易事,为了补齐2014年的收藏,孙金泉托了不少朋友帮忙,甚至还尝试过高价回收、去上海图书馆寻找电子版,均没有收获。如今,收纳箱中标注了“2014”的文件袋里只有孤零零的一张当年9月20日的人民日报,就这一份报纸,还是孙金泉费了好大的劲从电商网站买回来的——快递单的照片他都还留着,发货地址来自安徽马鞍山。
“生日报”记录下了生命中富有意义的时间节点,也留下了永铭的岁月印记。
我买报纸的时候其实没有特别强调品种数量,一般就是大清早到了买报纸的地方,请他们把当天所有的报纸各给我一份。
有多少就收多少,总之都是要“all in”的。孙金泉最开始去的是报摊、报亭,有时因为工作耽搁去晚了,报纸种类余量实在不够就得多跑两家,家住共康的他最远曾步行至2站地铁外的大润发闸北店采购。
后来书报亭退出历史舞台后,孙金泉的收藏就主要靠当天一早跑邮局了。当然了,偶尔还会收到了解他收藏喜好的亲朋好友的“投喂”——2019年小外孙20周岁时,就有朋友专门寄来了当日的新民晚报和劳动报,并在角落附上生日祝福。
据不完全统计,孙金泉总收藏的报刊品类超过了30种,单日收藏量最大的应该发生在2002年的9月20日,报刊数量达到了28份。
走过了漫长的20余载,孙金泉视若珍宝的收藏箱里也慢慢多出了好些“彩蛋”。享有“all in+文件袋”待遇的时段分别是:1999年上海解放50周年以及国庆50周年,2000年年底、2001年年初的世纪跨年,2019年的国庆70周年,以及去年的建党百年——是“时段”而非“日期”,重要时间节点的报道往往会持续多日。例如国庆的报纸收藏,便要从9月30日一直持续至10月3日。
因为有国才有家,这些都是特别的、值得纪念的日子。
被问及收集“彩蛋”的缘由,老人家缓慢而又坚定的回答。
孙金泉还有一个额外的“收藏礼盒”,特殊主题的报纸收藏通过“横平竖直”的摆放方式交错开来,还配上了孙金泉的手写目录——
“艺海集报”里是他钟爱的戏曲类新闻登上头版的报道;因为是《家》、《春》、《秋》的粉丝,2000年巴金百岁诞辰的头版也都归在了一起;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报道一同被放在了“奥运系列”中;1997年香港回归和1999年澳门回归的同属“回归专辑”;改革开放30周年的系列报道也单独做了整理;甚至还有1999年9月9日这一千年一遇的“五‘9’之日”,以及2002年新闻晨报设计的“上海高校完全地图”。
偶尔翻看这些报纸收藏,我都会想起一句沪剧唱段的唱词,叫做‘光阴飞逝如流水’。
曾经被父母抱在怀里参加南京路步行街3周岁“生日宴”的小外孙,如今已远赴大洋彼岸求学;最开始还要特别早起,赶在上班前“扫荡”一番书报亭,退休多年后,孙金泉也习惯了提前1、2天和邮局的老熟人打个招呼、留几份报纸;从之前轻轻松松单日“all in”20多份报纸,到如今算上下午买到的经济日报和新民晚报,也只入手了7份。
23年前的新闻晨报上,头版跨版中央放了一张南京路步行街开街的照片;今天的新闻晨报2版,刊登了步行街在23岁生日当天,发放“亿元消费券”的报道。
老先生说,这就是收藏的意义,见证了人生轨迹,也记录下了岁月年轮。
无论是最近的电子消费券、步行街团购券,还是之前的数字人民币红包,我都是最先从手机上看到消息的,也都参与了。但我还是觉得,读书、看报的阅读感受是无法被替代的。
因为有了“2014年遗失事件”,孙金泉在自己的台式机上建了一个文件夹,专门用来存放所有报刊收藏的电子照片,但他仍不时花上不小的力气搬出收纳箱、收纳盒,清点、归整、梳理。新媒体传播带给人们的是信息广度上的速度与效率,但在时间、空间变迁过程中的深度与高度,更多还是要依附于于纸质书报与生俱来的深厚底蕴。
偶尔闲暇时,还是要定定心。静下来、慢慢品读,才会有更多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