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时候,柳智宇觉得自己才是下属。
清晨九点,中关村地铁站附近的善缘街迎来了早高峰。汽车和共享单车川流不息,冒着香气的早餐店铺将客人迎来送往。善缘街上,一位带着还俗僧人、“数学天才”、心理咨询师、营销家等多项标签的公众人物,正在结着他的善缘。
十点左右,柳智宇身着米灰两色的衬衫和米色休闲裤,坐在宽阔的落地窗旁专心致志地看着电脑,右眼眼睑微微合上,可能是受陈年眼疾影响,眼睛一直盯着电子屏幕,略有不适的缘故。柳智宇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心理学书籍《心理学与生活》、数学教科书,以及自己编纂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手册》。
柳智宇和员工相处时就像朋友一样,并没有明显的上下级之分,甚至有时候柳智宇“觉得自己才是下属”。柳智宇常常关心员工的身体状况,并叮嘱对方“早点休息不要熬夜”。
空的时候,柳智宇会给员工一个个地把脉,分析对方“心肝脾肺肾”的健康状况。把脉时,空闲的几位员工纷纷拖着可移动摇椅向柳智宇聚拢,一面围观,一面等待。严肃的工作场合就摇身一变,成了菜市场一角。把脉时遇到问题比较严重的员工,柳智宇会向对方提供针灸服务:“要不我给你扎一针?你马上就能睡过去休息。”员工笑着摆手说:“下次吧。工作还没完成呢。”
员工也常常以同样的关心和善意回馈之,柳智宇笑着谈到自己从员工那里感受到了太多温情,比如有一次,一位员工主动拿来了毛巾,沾了热水,给柳智宇敷眼睛,让柳智宇非常感动。
📑 >>
他常常被这种真诚交流的氛围所感动。
2007年,柳智宇带着“数学天才”的光环进入北大。这在外人看来是最风光无限的时候,在他自己看来却是最痛苦的。主流价值观下的成功并没有为他带来精神上的归属感。
柳智宇认为,他的老师们忙于科研,忽视了数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引导。曾经喜欢的数学,在柳智宇的眼里也渐渐失去了美感。而且,柳智宇的身体越来越差,眼睛经常干涩难受,甚至上课十分钟眼睛就受不了,需要以极大的毅力去坚持学习。
这时的柳智宇,体弱、迷茫、抑郁,缺乏可以认同和共鸣的群体,缺少可以付诸热情的人生方向,生活中也没有什么特别快乐的事情。
于是,柳智宇展开了自救。他被佛教中的“慈悲心”概念触动,认可佛教教理和温暖的团体氛围,加入了耕读社。
2010年,柳智宇申请到麻省理工学院一年7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之后,给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Gigliola Staffilani发了一封邮件:
“很抱歉地告诉您,我不会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了。您可能会很惊讶,我决定把一生都奉献给佛教,并成为北京龙泉寺的一名僧侣。”
教授被柳智宇的邮件打动了,回信道:
“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认清自己的道路。”
赫尔曼⋅黑塞在《德米安》里说过:“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而柳智宇引用了《大学》里的一句话,来回应教授说的“道路”和黑塞说的“自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
他更愿意把反对的声音当作试炼。
柳智宇独特的人生轨迹,使他成为媒体眼中久盛不衰的流量符号。
在北大读书时,每当有媒体记者来宿舍堵柳智宇,他都脚底抹油,避之不及。但是后来,柳智宇发现,如果自己不站出来定义自己,那么他就必须接受自己被人随意定义的命运。四年前,他接受了两家媒体采访。但彼时,他仍然觉得自己内心还不够成熟,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应对舆论洪流。
如今,柳智宇不仅不再受舆论困扰,还试着主动利用公众关注来完成自己的心愿。还俗之后,柳智宇开始适时地接受媒体采访。9月初,柳智宇还与作家冯唐在视频号上连线直播。
随着柳智宇接受媒体采访和直播,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他推出过的产品,比如以柳智宇为核心卖点的网络直播课程报名费由980元到4980元不等,比如9.9元的帮助学员克服拖延症的“拖延心理训练营”。
“孔子讲课尚要收五条干肉作学费,”柳智宇告诉《新闻晨报》,“我这几年的经验也是,纯免费课很难持久。现在我们采取商业运营模式,才能更好地服务大家。而且,我们这边既有免费课,也有收费课,看大家的需要来选择。”
柳智宇又说:“我个人的发心是公益的,收费不为个人盈利,只为收回成本,让身边跟随我的员工也能过上比较好的生活。”
华夏心理的一名员工张云(化名)对《新闻晨报》记者说,柳智宇一直在遵守五戒之一的不说谎。无论是接受媒体采访,还是开会讨论产品宣发,柳智宇的态度就是有一说一,实话实说,拒绝过度包装和宣传。而在团队成立之初,所有人也都同意,商业活动,要尊重柳老师的价值观。
当然,作为符号的柳智宇无论如何澄清自身,网络空间必然还是会有误解之声。柳智宇更愿意把这样的反对声音当作试炼。
这样的试炼早在高中就有了雏形。高中时期的柳智宇,试着为同学提供学习指导时,被同学们认为带着天才不自知的傲慢。内心受伤之余,他开始反思和成长。柳智宇渐渐体悟到利他是需要练习的,“这就像打游戏升级一样”。不加练习的利他也许会在无意间伤害到别人。
于是他试着在给予他人帮助时,更多地考虑对方的需求,而非强硬地施加给对方;在对方接受自己的帮助时,感谢对方给自己机会“打怪升级”,修身养性。如今,在华夏心理工作的柳智宇给人的感觉是亲切平和的,正如张云所说的“睿智但不会说教”。
现在,无论是面对媒体的追问,网友的质疑,还是家人的反对,柳智宇都可以坦然面对。面对别人的不理解,他会探索内心:自己所做的事情、真正想要追求的目标是否足够笃定?如果想清楚了,想明白了,那他也有力量去包容身边不同的声音。但同时,他也不必讨好或者迁就他人,因为人生首先是自己的。
于是,柳智宇选择站到了镜头面前,迎接异议,并试着改写自己的身份符号。
📑 >>
柳智宇不仅真实可爱,还有纯粹的一面。
“天才”的光环覆盖下,柳智宇一直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也曾在直播中连连否认自己的“天才身份”。在生活中,亲切和善,比起持才傲物,更适合形容他。
《新闻晨报》记者准备离开时,已经将近十二点半了。柳智宇还没来得及吃午饭,就需要接待下一位拜访者。这位拜访者是一位佛教徒,认为柳智宇是得道高僧,希望可以对柳智宇行参拜顶礼。柳智宇听完,因为觉得不好意思,不自觉地身体一躬,一下子笑得破了功:“我哪儿受得起啊。”然后,柳智宇将拜访者迎进了接待室,但并没有接受参拜。
张云刚刚入职时,把柳智宇看作一位颇有距离感的大师。柳智宇和张云第一次见面时,看到她的微信名后 ,就问她这是不是某部日本经典动漫里的名字。张云非常惊讶,觉得隔膜感一下子被打破了。她这时才想起柳智宇不过是1988年生人,他和普通人一样活得真实可感——会在吃饭时好奇地夹同事餐盒里的素菜吃,业余时间喜欢看看修仙小说,追追国产动漫。
员工眼里,柳智宇不仅真实可爱,还有纯粹的一面。有次公司聚餐,柳智宇请客。饭快吃完时,他匆匆告退,接着就跑到另一个包间去了。原来,今晚有柳智宇非常期待的网课。柳智宇既不想错过和大家的聚会,又不想漏听达照法师的佛学网课。于是,柳智宇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在饭店听课。
过了一会儿,张云担心柳智宇挨饿,就端着饭菜送进了柳智宇的包间,柳智宇并没有吃。聚会散场时,同事们准备一起去享受按摩,跑到包间和柳智宇告别。柳智宇暂时从网课中抽离出来,向同事挥挥手后,继续投入了网课中的佛法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