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图书馆东馆(以下简称上图东馆)将于9月28日正式开馆。在最近相继发布的各类报道和推文当中,有一张被高频使用的封面图(见下图)为不少市民和网友所熟知。这张摄影作品被命名为《紫气东来》,是上海摄影家张俊于9月24日凌晨五点半左右拍摄的。
而这张摄影作品其实是从张俊、沈平允、陈宗亮、任国强四位摄影家为上图东馆拍摄的12万张照片当中挑选而出。那么,这12万张照片是如何拍摄的?四位摄影家拍摄的背后又有一段怎样的故事呢?晨报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报道。
2017年4月份,上海摄影家张俊在参加上图东馆的一次筹备会议时,接到了委托拍摄任务。在了解到上图东馆未来将建设成为上海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并将于2017年9月开始动工时,张俊当时向馆方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拍摄方案:
是否可以从施工开始,通过摄影师对工程全程跟拍摄影方式,来给上图东馆做一个完整的记录,这样的话,这些图片就有历史价值。
五年的全程跟拍无疑是一个漫长的工作过程。参与拍摄的四位摄影家,每个月至少前往建设工地拍摄一次,风雨无阻。这个方案即使在今天重新回过头去看,也绝对是对拍摄者自身技术、体力、时间和毅力的考验。
张俊在与上海市摄影家协会汇报之后,其拍摄方案得到协会认可,随即组建了由四位摄影家参与的拍摄小组。四位摄影家各有所长,拍摄手法也不同。沈平允是东方明珠专职摄影师,以高空拍摄见长;任国强是新闻晨报资深摄影师,以人物拍摄见长;陈宗亮在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工作,以拍摄城市建筑见长;张俊本人则以航拍见长。每位摄影师除了在其擅长领域进行重点拍摄外,也同时对建筑进行拍摄。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为参与的摄影家提供拍摄方面的专业指导,而上图也提供了很多拍摄方面的支持,而且对拍摄任务没有条条框框的要求,让摄影家们充分发挥。
张俊告诉记者,为了相对完整记录下上图东馆建设全过程,当时拍摄小组想寻找周边的高楼作为固定机位进行拍摄,但在勘察了很多场地之后,一直没有寻找到合适的拍摄场地。
最后,摄影家们提出一个比较有创意的设想,那就是在施工现场附近搞一个固定机位进行拍摄。为此,上图协调建设施工方上海建工四建集团,在项目部的工棚旁边专门搭建了一个三层楼高的塔作为固定机位拍摄点(见下图箭头标注处)。
摄影家将佳能照相机固定在塔顶之上,照相机每隔一小时自动拍摄一张照片,这丰富了摄影家记录的手段和形式,也大大丰富了影像的完整性,留下了上图东馆建设过程的宝贵影像资料。
一位拍摄小组成员回忆道,“一开始这个塔是工地现场的最高点,我们可以俯拍上图东馆的工地;之后,拍摄视角已经平行了;再之后,随着上图东馆越造越高,最终超过了塔顶的高度,我们站在塔上只能仰拍。”
摄影家们的镜头拍摄不仅局限于工地本身,他们也用相机记录了项目设计者、管理者和建筑工人。每年春节期间,摄影家们也都会去工地现场拍摄,时间久了,他们与工地保安和工人师傅们成为熟悉的朋友。
在摄影家看来,正是这些施工者的辛勤付出,才有了今天美轮美奂的上图东馆。建筑是可阅读的,而影像记录了建设过程并将这段历史留住。
在施工现场进行拍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一位摄影家告诉记者:“即便是戴着安全帽,爬脚手架到建筑上面去拍摄时,难免会发生磕磕碰碰的情况。”上图领导也多次叮嘱拍摄小组成员,在施工现场拍摄一定要注意安全。出于安全考虑,馆方专门为四位摄影家购买了人身意外保险。
上图东馆终于建成了,而摄影家们的镜头却未停止,一位摄影家在9月26日晚上还坐地铁去上图东馆拍摄晚霞和夜景(见下图)。9月28日上午,四位摄影家相约去上图东馆,准备拍摄第一位读者走入馆内的历史性画面。或许,他们的镜头还会继续记录下去……
张俊: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上海广旭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9月28日,东馆终于要开馆与读者见面了,我和另外三位摄影师有幸跟拍了整整五年。五年十二多万张照片见证了上海图书馆东馆的建设过程,也成为了一座图书馆诞生的最真实、最鲜活的影像资料。
为了能拍到最好视角的照片,有一次我想把VR的机器绑在无人机上,由于VR的机器遥控距离有限,无人机飞到半空后,我让同行的摄影师帮我打开了VR机器,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VR机器和无人机出现了串频现象,飞行器象脱彊的野马,在空中开始不受控制的上、下、左、右的乱窜起来。我让同伴关掉VR机器,由于距离太远,怎么也关不了机器,我只能把握住遥控器,不让它撞到人和物,最后看到飞行器到了一个无人的区域,立马让它飞过去,最后飞行器翅膀擦着一根钢管掉在了地上,好在没撞到人,有惊无险,只断了二根翅膀,而我这时才发现手心上都是汗。
沈平允: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有限公司摄影师
首先感谢市摄影家协会的推荐,能加入拍摄四人组。五年时间,从最初开工,基础设施的完工到2019年9月20日的建筑整体结构封顶,再到2021年底竣工落成,不间断的分时段拍摄,直观见识到现场施工的一幕幕场景触感极深!夏日里施工人员穿着浸透汗水的服装专注作业,冬天里顶着寒风在吊架和升降机上忙碌着,目及所至黄色红色的安全帽在建筑型架上跃动,身形在层面内外舞动。
记得2019年元月28日晚,那是大年除夕之前,留守工地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欢聚一堂在工地的食堂里举办喜迎新年的年夜饭(见下图),忙碌了一整年的人们暂时抛开施工时的喧嚣与疲惫,聚会庆祝迎接新年,厨师们使出浑身解数烹饪出四桌丰盛的新年菜肴,互道问候声祝福语随之此起彼伏,感人画面及场景翻飞,令人难忘!作为名副其实的见证者和实录者之一的摄影师,倍感荣幸之至!
陈宗亮:上海市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声像室摄影、摄像师
记得有一次,上图东馆的钢结构框架刚刚建好,我在下午赶过去,准备拍摄一些在夕阳衬托下的钢结构剪影。坐施工电梯直达顶上,拍着拍着,忘了时间;不知不觉,天暗了下来。等我拍完才发现,周围居然一个人都没了,工地上静悄悄的,工人都下班了,施工电梯也停了。我一下子找不到下楼的通道了,那是冬天,天很快全黑了,顶上没施工所以没开照明灯,我只能打开手机当照明,但很快发现这样子不行。由于房顶在施工当中,很多地方只有钢结构梁,下面全是空的。虽然下面安装了防掉网,但对于我们这种不经常在工地上从事高空作业的人来说,还是很危险的。出于安全考虑(因为馆方一直叮嘱我们,现场拍摄,安全第一),打电话“求救”。等施工人员上来找到我时,时间已过去了一个小时,还好有惊无险,最终安全下楼。
任国强:上海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新闻晨报》摄影记者
有幸参与上图东馆建设过程的拍摄,从打桩建地基到一块块幕墙的吊装,五年间用相机见证这座璞玉的诞生。跟拍一座地标性建筑的全过程比想象中难得多,每次拍摄要找最佳的拍摄角度,构图力求简洁明了,在兼具大格局的同时又饱含丰富细节。在拍摄结构封顶的节点时,需要找一个角度,爬上吊机楼梯,手上和衣服上都是润滑油。而站在脚手架上拍摄工人时,一方面要注意脚下和头上的安全,另一方面还得要全神贯注、一刻不停地盯紧工人的一举一动,等待最佳拍摄瞬间。记录城市的发展变迁也是摄影记者的天然职责,因为对上海的爱,用相机拍摄城市的地标,记录城市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