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动画100周年,中国动画的起点则在上美影。
随便拉一个上美影的角色出来,都有大多数真人明星所没有的群众基础。如果组成“全明星阵营”,更是足以让《冰雪大扩列》这段视频两次火上热搜。在中国动画100周年之际,上美影的作品回顾犹如一列记忆号列车,呜呜呜地驶来——哪一部勾起了你的回忆?
不过,上美影不止是过去的记忆,也是身边的伙伴。这几年来,上美影联合上海交响乐团举办交响音乐会;推出《天书奇谭4K纪念版》,让大家有机会“补”上了电影票;上线《我为歌狂2》,奇迹般地时隔十余年不败口碑;进行文创等多方面的跨界活动,保持收支平衡……如果你是一位真正的粉丝,想必还想知道“未来有什么作品?”
近日,一场名为《从纸上到荧幕》的讲座在浦东图书馆艺术主题分馆——碧云美术馆举办,主讲人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上海市动漫协会副会长、制片人、导演陈波。幕后,晨报记者也进行了一场专访,关于上美影的初心和坚持,也关于国漫的今天和明天。
上美影的优秀作品太多,但是它好在哪呢?
立足本土,上美影的前辈们让《西游记》《平妖传》《鹿王本生》等故事跃入画面。陈波老师又提供了两条新的线索——艺术风格来源的多元性和前期调研的扎实性。堪称“中国学派”代表的水墨,和走遍万里江山的“下生活”,则是这两者的显像。
何为“中国学派”?根据电影学博士、评论家、策展人王小鲁的定义,“中国学派”即上美影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末制作的一批富有民族风味的动画作品。陈波表示,水墨是“中国学派”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创作绝非易事,不仅难而且工作量巨大,但是最难的并非绘画本身,而是“情绪和氛围”。
在水墨的基础上,诞生了水墨剪纸,这是中国动画独一无二的创造,也充分体现了艺术家们的创意。水墨成本很高,水墨剪纸能够降低成本。“拉毛”的方法,则让剪纸也有了水墨的质感,《猴子捞月》和《鹬蚌相争》由此诞生。
前期调研是上美影的前辈们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表现形式有在厂里“造”动物园,和用一支丹青走遍了祖国大地。上美影今年与腾讯合作了一份“足迹地图”,显示38部片子便几乎覆盖了全中国。有意思的是,“下生活”是上美影内部心照不宣的用语,类似于皮克斯的“research”。
你或许觉得旅行一定很快乐,但是旅行有时候就是苦行。介绍信为他们提供了工作的方便,但是未必能改善生活的质量——诸如在苦寒苦寒的内蒙古取材的《草原英雄小姐妹》。顶重要的是一颗心,在陈波看来,老一辈人往往“工作范围内做到极致”。
近日,上美影和上海科技馆联合出品的4D科幻动画片《荧火》“杀青”了,片中有神秘的火星和浩瀚的宇宙,爸爸妈妈可以带孩子前往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的四维影院观看。
除此之外,上美影有很多筹划中的作品。其中有一部分公布了预告片,有一部分只在小规模的讲座中播放。
预计将在明年年末上映,片长95分钟。
由上美影和“十万个冷笑话”的主创团队合作,主角是雪孩子,但背景切换到了繁华的都市。年轻人漂在大城市很孤独,需要雪孩子一样的伙伴的陪伴。陈波觉得,很多事变了,但是内核不会变,比如“人性、陪伴和牺牲”。
预计时长70分钟。
它的风格相对先锋,故事来自于羌族的神话,形式是手绘二维动画。但是我们或许都能从中找到共鸣——“要有直面未知的勇气”。
娄烨担任了作品的监制——在上世纪末,刚刚毕业的娄烨曾加入上美影担任动画制作,是厂里非常优秀的年轻人。这其中的渊源,也称得上一段佳话。
以八部短片的形式呈现的动画短片集。从原名“中国妖怪”,你大概就能知道是什么故事了。
上美影支持的独立艺术家作品,少有的油画动画,采用传统油画玻璃板逐帧绘制。真正的油画动画并不多,比较有名的有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老人与海》,以及全球首部油画动画长片《挚爱梵高》。
最后是两部最能代表上美影“雄心”的作品。其一是《斑羚飞渡》,中国民间故事搭配上美影画风,让人感慨“上美影就是强”。
你或许可以在网上找到它的预告片,但这其实是老版本了,作品本身正在不断打磨中变化和精进。
从《大闹天宫》到《火焰山》,中间隔了中国动画多少个时代?
在这部片子中,上美影寄托了自己对创造一个新的孙悟空故事的期待。这其中有“更像猴子的猴子”,也有“大女主”铁扇公主。从2012年至今,时而给人惊喜,犹抱琵琶半遮面。
可以看出,上美影的新片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与知名影人的合作以及对未成熟影人的支持,强调创意和艺术性。鉴于影片制作的长周期,陈波认为影片需要的是“数年后也不落伍的价值观,但也不能太超前,让观众看不懂。”
一种是对经典IP的再创作,但是基本上不以“续集”的形式出现。诸多经典是宝藏也是包袱,陈波希望用新的框架讲新的故事,不“狗尾续貂”,也不“炒冷饭”。
为什么国漫有这么多“老片新拍”?为什么国漫的脸千篇一律?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再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类型的动画?
回望上美影创造的经典隽永的动画,不乏有观众对“国潮崛起”拥有更多的期待。
陈波觉得,一方面,现阶段的国漫有一定的局限性。出于商业的考虑,更经典的故事,更大众或者说“不是很有深度”的审美,都是为了更安全的回报。做动画,尤其是动画长片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继续等待国漫的成长。毕竟,国漫复兴的历史并不长。2015年,以《大圣归来》为代表,中国国漫迎来了“国潮”的复兴。2017-2018年,腾讯和B站发力“国漫”和“国创”,用商业化为国漫带来提升和改变。
艺术和技术、商业都可以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关于艺术和技术的关系,有一句话非常有名:“艺术挑战技术,技术激发艺术”。以水墨动画为例,CG在未来有没有可能模仿水墨的笔触?同时拥有强大的视听效果和精细的画面?
资金、基础技术、人才储备、市场规模缺一不可。
中国动画100周年,是现阶段的终点,也是未来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