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上海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中,明确提出要“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效果与质量”。在杨浦区翔殷幼稚园,已经持续开展了“2小时户外活动监测“的研究实践,用信息化手段辅助幼儿活动,结果发现,孩子的视力不良率下降了0.8%,“肥宝宝”不见了,幼儿身体素质和自主探究能力也明显增强。
孩子们视力好了,主动性更强了
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首先要保证时长,其次还要保证2小时的活动有质量,这也是园长孙昳丽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首先是时长上的保证。老师们尝试着把教室搬到户外,让孩子每天有足够的时间融入到自然环境中,与环境充分接触,放松眼睛,改善视力。
比如,原本在室内进行的“小五台”,被搬到了户外。师生们惊喜地发现,这促成了一场“大型时装秀”。每天T台都在壮大,孩子们在搭建T台的过程中,主动想办法,做尝试。例如,搭建T台的厚垫子不够,孩子们就跟其他孩子商量借用,甚至跨班级,跟隔壁班的老师、小朋友商量,通过物品交换、帮忙做事服务、发挥自己擅长传授跳绳经验、欢迎参与时装表演等方式来进行“交涉”,经历了近两个星期终于大功告成。
“孩子们就是在更开放自由的户外环境中,不断积累经验,实现更多维的发展”,孙昳丽感慨,在自然环境中让孩子的活动过程更开放,活动感受更多维,活动经历更丰富,他们不断在户外活动中探索发现,提出问题,并共同来解决问题。
而另一个惊喜则显现在视力的改善上。确保户外活动2小时,持续了一年,孩子的视力得到较明显的改善,视力不良率从原先的7.4%下降至6.6%,下降了0.8%。
大数据上阵,保证运动质量
2小时的户外时长里,要确保孩子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和一定量的中高强度运动。
翔殷幼稚园想到了信息科技手段的辅助。他们借助智能运动手环,采集孩子在运动中的生理数据,更好地监测孩子户外活动情况,科学开展2小时的户外活动。
例如,户外活动2小时时长是否达成,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和一定量的中高强度运动是否达标,让孩子进行有质量的身体锻炼,增强孩子的体质体能,促进身心健康。
近三年来,该园孩子的发病率逐年下降,从1.8%下降至0.86%,肥胖率始终控制在3%-5%区间。
此外,大数据也帮助老师辅导孩子感受自己的运动状况,并引导他们尝试着进行自我管理。
例如,老师发现了几个孩子一直时不时处于爆表状态,也就是超出运动量了,就会问孩子“你的身体有什么反应吗?”孩子们回答:“头上出了很多汗”“跑的时候我张大嘴巴在喘气”“我发现好朋友也是这样的”。
其实,到了这样的状态时,就是超出运动量了,要休息了。也有的孩子发现自己不怎么出汗,却还是爆表,他的表现是感觉自己的小心脏快要跳出来了。通过大数据的“眼见为实”,孩子们发现,原来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关注自己也在了解别人,并且尝试着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
家园联动,肥宝宝不见了
通过大数据信息手段,翔殷幼稚园也加强了家园联动,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2小时户外活动达成情况。
若出现未达到2小时时长的情况,老师会指引家庭如何利用离园时间动态弥补。若出现运动量未达标的情况,并推荐给家长运动处方,指引家庭如何有针对性地带动孩子加强锻炼,提高运动频率和运动强度,有效改善孩子的体质状况,降低发病率和肥胖率。
比如,园里有位原本胖嘟嘟的幼儿小宝,老师会对小宝每天的运动量进行连续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每周与小宝爸爸联系沟通,根据孩子在园的运动量情况,引导小宝爸爸动态调整幼儿园提供的家庭运动方案,如:增加跑动和跳跃游戏持续10分钟,或是增加垫上拉升动作的游戏等等,加大小宝的消耗。甚至在幼儿园雨天活动的感染下,小宝爸爸妈妈也带着小宝一起在雨中玩耍,让小宝充分感受到在自然环境中运动的快乐。
通过这样的坚持,逐步形成了家庭运动氛围,养成了家庭运动习惯,由此带动小宝喜欢运动,促进了他体质体能的改善。今年小宝已从肥胖儿降为超重儿,这给孩子和家庭带来了信心和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