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关于人体、动物的美妙诗篇,以及从花朵、树叶和果实中散发的线条、色彩的奇妙旋律,无可争议地成为我们眼睛和品味的教育家。”
第一次看见阿尔丰斯·慕夏(Alphonse Mucha,1860—1939)这位捷克国宝级艺术家作品的人,很可能会估错画作的年代,甚至会误会这位艺术家的性别。 梦幻绚丽的色调搭配,精美繁复的细节,异域风情十足的画风,以及无比动人的女性形态都足以令人惊叹,太美!
慕夏奠定了一种风格,也定义了一种美,这种美如花似玉,如梦似幻,在星辰大海间,时间流逝如音乐流淌。
从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乃至今天,“慕夏风格”始终备受推崇,对欧美以及日本的装饰艺术、流行文化和工业设计都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1963年,距离慕夏离世已经过了24年,伦敦的维多利亚与亚伯特博物馆举办了慕夏回顾展,同时在伦敦的其他画廊也举办了慕夏的展览。当年的这两场展览,让慕夏画笔下优美流畅的线条重新勾起人们对那个瑰丽世界的想象。
近日,这优美流畅的线条从欧洲延展到上海,《遇见慕夏——线条的魔术》展览在遇见博物馆·上海馆正式开幕。本次展览由遇见博物馆和慕夏基金会联合策划,慕夏基金会官方授权认证在中国展览。展出了由慕夏基金会及慕夏信托提供的120件展品,5大主题展区回望慕夏丰富传奇的一生。
慕夏基金会理事长约翰·慕夏表示:“我的祖父坚信,他作品的价值是为了在不同世界和文化之间建立起桥梁,旨在为全人类探寻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可以延续他的足迹”。
本次展览是慕夏家族多年收藏的一次集中展示,此前已在全球四大洲的60多个展览中展出。五个主题单元,包括《慕夏风格的灵感泉源》、《慕夏的绘画技巧与美学观念》、《“慕夏风格”的艺术语言》、《新艺术运动的复兴与反文化运动》、《漫画的新走向及其美感的探究》,展出了使他一举成名的海报作品、经典画作、手稿,影响其创作风格的书籍和文物,以及受慕夏影响的东西方平面艺术家的作品,呈现了慕夏从崛起到永恒的艺术人生。
慕夏曾被《纽约每日新闻》称赞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装饰艺术家”,他在插画、海报、广告招贴画、书籍插图、室内装饰、首饰设计、彩色玻璃窗画等许多艺术领域都成绩斐然。
慕夏凭借其作品和谐的构图、女性人物摇曳的身姿、富有生机的线条,以及柔和的色彩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慕夏风格”,也因此被推上19世纪的法国及欧洲新艺术运动的领军地位。
《遇见慕夏——线条的魔术》展出了近百件慕夏作品以及二十余件与慕夏相关的展品,综合呈现出伟大艺术家的创作成长历程。商业海报与设计招贴画展示了慕夏在巴黎时期艺术创作的辉煌岁月;8幅油画作品展示了慕夏的早期绘画创作和在布拉格市民会馆期间创作的历史主题绘画;13幅素描展现慕夏早期绘画训练的过程和设计海报的创作稿;同时展示了慕夏学习绘画的相关书籍、插页与他绘制的插图订单作品等。
在展陈设计上大量运用流淌的繁星花卉元素,观众可以沉浸感受“慕夏风格”;展览立体还原了慕夏设计的橱窗,呈现一场“和慕夏橱窗的浪漫约会”。
慕夏在巴黎一举成名的作品是他1894年为著名演员莎拉·伯恩哈特出演的戏剧《吉斯蒙达》设计的海报。他在《吉斯蒙达》中,运用行云流水般的线条、优雅柔和的色调,搭配和谐的构图,绘制出绚丽迷人的视觉效果。
画面中的女主角几乎与真人等身,姿态与气势都展露无遗,慕夏将作为广告宣传的媒体海报,推向了“艺术创作”的新高度。在《吉斯蒙达》诞生之前,海报被认为是商业味十足的“行活”,不算艺术创作。慕夏的作品则扭转了这一局面,据说当时还有人趁着夜色将海报从广告板上偷偷刮下来带回家。从此,慕夏成为“女神”伯恩哈特的专属设计师,他不只是绘制剧场海报,同时也负责规划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
在慕夏的众多作品中都会出现一个圆,他所绘制的女性形象有些待在圆里,有些在圆的下方与之呼应,而慕夏往往会运用女性的裙摆或者各种花卉将这个圆打破,变成“Q形公式”,这是慕夏恒久不变的创作元素,也是后世争相模仿的审美模式,本次展览展出了《石楠》、《遐想》等都是典型的“Q形公式”构图,同时还有《吉斯蒙达》、《罗伦扎西奥》、《哈姆雷特》在内的7幅真人等身大尺寸石板版画,均是慕夏艺术巅峰时期创作的戏剧海报作品。
慕夏的作品美丽迷人、浅显易懂、令人印象深刻,他的作品随着留学巴黎的学生辗转传到亚洲。在1900年代初,慕夏还未在日本扬名,但日本的许多杂志封面与装饰类作品,呈现出清晰可见的仿慕夏风格,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装饰画艺术家与漫画家。
那些样式化的星形、花卉和流线感的发丝,作为一种表现风格而流传下来。直到1970年代,这些漫画家们,才透过美国音乐的风貌与世纪末的欧洲艺术风格重新认识了慕夏。
为了展现慕夏风格对后世的深刻影响,本次展览也展出了受慕夏风格影响的作品。
画甜美的海报,也画不朽的历史。慕夏用画笔勾勒出一种超越时代的灵性之美,绵延影响着后世的东西方艺术与设计,百年后依旧在向我们倾诉着无惧时光的“浪漫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