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张园的第三代“原住民”,我家就是在今天张园北区的那幢门头写着“紫气东来”的石库门老房子。1930年代,我外公跟着我的大外公(指外公表姐夫)来上海学生意,我的大外公就是宁波旅沪绅商俞佐廷。当年大外公在沪担任上海市商会主席期间,他积极投身上海金融和实业建设,参与城市发展。我的外婆家在张园,我从小在张园长大,最初的户口也是报在这里,可以说,张园承载着我的大外公、外公、母亲和我的历史记忆。
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长于城市的快速发展期,我这个“早期八零后”,如今也是人到中年。说起过年,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画面,便是小时候在石库门里家家户户忙过年的场景。印象最深的是灶披间(沪语:厨房)里家家户户备年货,楼上大妈妈(沪语:指年龄比妈妈略大的女性)在做蛋饺,客堂里挂着宁波人自己做的鱼鲞。
我家的祖辈来自宁波,鳗鱼鲞是年夜饭餐桌上必备的,也是客堂里必挂的;住在对面的阿婆是广东人,于是腊肉香肠也在客堂里拥有了一席之地,还有风鸡、酱鸭、青鱼干……那些年里,家庭主妇们在厨房里几乎都有“两把刷子”,家传的手艺堪比如今的专业南货店。
客堂间也是年味最集中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中期,冰箱仍是稀罕的物品,为了防鼠患,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把珍贵的食品用绳子悬挂在高处“防盗”。而腊月的客堂间里,不仅有鸡蛋,客堂里、天井的防雨背阴处,也常常挂满各种各样的传统年货,空气当中飘散着一股肉香。
张园动迁后,我一直没有“切断”过自己与张园的联系,经常会回来看看。2022年9月茂名北路限时步行街开通之后,我就已经来过好几次。
张园41号也就是今天张园威海路入口处走进来能看到的第一栋房子,当年曾经是里弄生产组所在,也是我母亲年轻时工作过的地方,我小时候“蹲”过的托儿所就在修德里1号,张园41号旁边。
我也期待住过的老房子在经过修缮之后,未来能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并成为“世界会客厅”,为他们讲述上海百年的发展历史和当年“沪飘”在大上海打拼的故事。
1.参与方式:报名统一发送到电子邮箱:1980584626@qq.com,邮件命名格式建议为:标题:报名春节拍大片活动,邮件当中请注明市民姓名、职业、年龄、生肖、联系方式以及一段个人情况简介,我们也诚挚欢迎各位市民朋友提供自己拍摄的全家福照片,拍摄场景可以在上海的任意一处景点、商场或者打卡地,也可以是在自己家中;
2.征集时间:2023年1月20日-2月5日;
3.版权说明:新闻晨报·周到拥有人物拍摄图片和视频的使用权,包括进行公开展示、编辑推广的权利,参与人物拍摄图片和视频将在新闻晨报·周到各平台发布;
4.报名渠道:见新闻晨报·周到APP、关注新浪微博@晨报上海会客厅 或扫描本文中海报二维码,报名咨询(021)22895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