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执导《开天辟地》《邓小平1928》等经典主旋律电影,这位老导演去世 - 周到

曾执导《开天辟地》《邓小平1928》等经典主旋律电影,这位老导演去世


2023-02-28 09:48

曾执导过《开天辟地》《邓小平1928》等经典主旋律影片的著名导演李歇浦昨日去世,享年81岁。

李歇浦1942年出生,1963年毕业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导演系,同年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导演、助理导演,曾任上影创作室主任、副厂长。

在他的导演生涯中,李歇浦执导过《开天辟地》《邓小平1928》《御马外传》《小金鱼》《浪花细沙》《车轮四重奏》《拦灵车的人》《断喉剑》等十余部影片,重大历史题材影片《开天辟地》更是在中国主旋律电影史上树立了里程碑。

主旋律要“以史带人”

李歇浦的导演处女作是《御马外传》,拍的前几部影片也大多是伦理感情主题,直到1991年,他执导了人生第一部主旋律影片《开天辟地》,从而开始了多年对此类题材影片的不断探索与创新。


当时接到《开天辟地》的拍摄任务时,李歇浦很激动也很踌躇,因为他以前只拍过文艺片,并没有拍摄重大历史题材电影的经验。

经过慎重思考,李歇浦还是接下了任务,他和摄制组几位主创人员,根据剧本大纲历时数月阅读了几百万字的文献资料,并采访了多位革命前辈。

李歇浦认为,《开天辟地》在大银幕上再现历史,就要忠于历史,一定要真实反映人物的本来面貌。

本着这一理念,在演员挑选方面,李歇浦力求找到外形气质与历史人物最接近的演员,“有一场戏说的是邓小平在法国留学工作的情况,虽然镜头不多,但我觉得一定要找到像的人来演。当时我们是依着邓小平一张16岁时戴着鸭舌帽的照片来找演员,最后是一个副导演在某所大学食堂门口看到一个学生,像得不得了!”

让李歇浦感到压力最大的,还是如何客观地刻画历史人物、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比如说毛泽东,当年是一个满怀激情充满强烈忧患意识的革命青年,我们塑造时,就要创造生动的青年毛泽东的形象,不能把他神化。 ”

拍完这部影片,李歇浦对于主旋律也有了深刻的认知:“我的感受就是不管是什么样的主旋律,哪怕题材再宏大,都要以史带人。如果把人物淹没在历史事件中,就很难打动人。”

当时,《开天辟地》是第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题材影片,影片的总体艺术风格是史诗式、全景式、纪实性的历史画卷,上映后得到了许多史学专家的好评,也获得了许多奖项。

该片于1991年获第十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第二届上海文学艺术奖优秀影片奖,并被入选中宣部“五一个工程”电影作品和被上海影评人列入1991年度“十佳影片”之一。李歇浦本人也被评为1991年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劳动模范和上海市劳动模范。 


不断开拓主旋律影片的可能性

2001年,执导《开天辟地》10年之后,李歇浦再度挑起大梁,拍摄了《走出西柏坡》。

当时,李歇浦思考的是在描写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时,除了刻画伟人,还能不能写小人物和普通人。 

李歇浦曾坦言,这一尝试是艰难的,但他深深明白,主旋律影片也要拍得好看,如果只是一味描写前方大战与后方会议,很可能无法撼动观众。

在剧本历经13次修改后,故事最终确定以描绘毛泽东身边警卫员耿涛和战斗英雄马宝山为主,将伟人的宏大思想作为影片的灵魂贯穿其中。

2004年,李歇浦执导了影片《邓小平1928》,当时该片也取得了票房佳绩。

尽管如今主旋律影片演员选用大牌明星、拍摄手法加入类型片元素的手法已经很常见,但在2004年李歇浦拍摄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的影片《邓小平1928》时,这些模式还很新鲜。

影片讲述了1928年,24岁的邓小平来到上海,凭借过人的智慧和无畏的胆识,将种种危机化险为夷。

李歇浦把类型片中常用的惊险手法用到了影片里,“当时邓小平等革命党人所处的环境非常危险,他们甚至随时都可能被出卖,这样的内容决定了我们可以尝试引入惊险片的样式。 ”

他认为,在内容适合的情况下,将类型片拍摄手法引入主旋律影片,可以提高影片的观赏价值。

“我的体会是,越是主旋律,就越是挑战。不能占题材的便宜,而要更刻苦地动脑筋,在艺术和人物塑造上下苦功夫。 ”

李歇浦不仅是一位电影艺术家,也是一位电影教育家,他曾在上海戏剧学院担任导演课教师,带出了如今活跃在影坛的许多知名导演,如梁山、吴天戈、郑大圣、傅东育等。

李歇浦的导演生涯里,不仅给观众带来了关注普通人命运、风格细腻的现实题材影片,其执导的重大历史题材影片《开天辟地》更是中国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持续拍摄主旋律题材影片的过程中,他也坚持不断创新,开拓该类型影片更多的可能性。

老艺术家,一路走好!


作者:陆乙尔
编辑:陆乙尔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