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些问卷里,我们发现了中老年消费的特点——
·微信、支付宝这些电子支付已经能熟悉驾驭,只有12%的老友仍然坚持用现金;
·平均每个月消费在5500元以下,最大的花销在饮食上;
·高度关心社区医疗、社区养老和老年健康游;
·慢慢喜欢上网购的他们,也为选不到优质产品、售后难犯愁;
·老友们还强烈呼吁:希望商家能设置老年人消费窗口和休息区。
如果你觉得老友们都是只会用现金,无法适应当下已经很普遍的电子支付,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无论是从问卷结果还是记者面对面的采访当中,老友们都表示“微信、支付宝,甚至数字钱包,我们都已经会用啦!”
事实上,根据问卷的具体数字,只有12.03%的人仍然坚持传统现金支付。选择“都会使用”的比例高达64.16%。
在接受调查的老年消费群体中,心理年龄在50岁以下的人数为1435人,占比为57%——超半数被调查老友,心理年龄比实际年龄更年轻。
50+老友每个月的花销是多少?吃穿住行哪项用得最多?购物时会像年轻人一样为噱头买单吗?
通过问卷分析,我们也得到了答案。
关于“你每个月花销多少”这一问题,绝大多数人回答的是在2500-5000元的区间,只有约20%的人每月花销不到2500元,当然,也还有12.5%的老友每个月花5500元以上。
被调查老年消费群体的每月花销主要在“绿色饮食、旅游出行和日用品”的比例分别为80.05%、51.54%、53.71%。
可见老友们对吃、用、旅游挺舍得用钱。
看病用药、保健养生对他们来说也是挺重要的支出。
当然,时髦的上海爷叔阿姨,在穿衣、饰品上花费也不少。
当下,沪上不少网红店外的排队人群中,也出现了阿姨爷叔的身影,那么,他们真的会像年轻人一样,愿意为商品的“噱头”买单吗?
通过分析问卷,我们看到实用性、质量、价格是否实惠仍是老友们最看重的因素,甚至他们并不会“跟风”——通过销量评价决定是否消费的只占15%左右。
显然,在购买老年类消费服务时,老年消费群体最看重价格、实用性和质量。
当下,上海正努力打造国际老年友好型城市,那么从哪些方面努力才能提升中老年人消费的满意度?他们真正关心和需要的是什么?
在两千多份问卷的答案中,我们看到——
在关于涉老服务上,参与调查的老友选择最多的是社区医养结合、社区养老设施。
大多数人希望,以后的养老能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社区环境中,能和家人、邻里多聊聊天,老邻居、老朋友之间守望相助。
同时,他们也希望能更好地布局专科医院、社区医院,方便就医。
在记者线下采访的过程中,大多数老友对社区食堂、社区丰富的集体活动表现出极高的好感,希望社区能多出现类似的方便和丰富老年生活的“硬件”和“软件”。
老年健康旅游也是老友当中的“热门话题”,记者跟他们聊旅游的话题,爷叔阿姨往往像是打开了话匣子:“我退休以后走过了30几个国家”“接下来计划去泰国旅游”“春天了,我们要去婺源赏花、拍照了……”
不容忽视的是,仍有27.68%和25.59%的人次选择了“智能手机套餐和消费宣传指导”,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加强该方面的涉老服务。
商家能为老年人消费友好度提升做些什么?
问卷当中,“设置老年人消费窗口、休息区”、“设立老年人专用卫生设施和健康设备”、“主要公共场所设立老年人无障通道”、“定期听取老年人对商家的建议”四个选项的比例均保持在60%以上。
其中,呼声最高的是:设置老年人消费窗口、休息区。
在接受调查的老年消费群体中,关于消费困难的因素,选择“种类繁多,难以区分并选购到优质产品”和“遇到售后问题,很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的最多。
值得注意的是,仍有17.23%的老友们还不会操作网购。
被调查老年消费群体关心和关切的方面集中体现在养老护理、居家照护、医养服务、消费宣传。
对于以后可能会选择的养老方式,选择“居家式社区养老”占比高达67.71%,居家式社区养老是被调查老年消费群体最倾向的养老方式。
在开放性问题“对于中国未来的养老市场和发展趋势,希望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哪些方面做出提升和改善?”的回答中,被调查老年消费群体最为关心和关切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养老护理、居家照护、医养服务、消费宣传。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口数量及患有相关老年疾病的人群数量在不断增长,对于健康消费需求与养老的消费需求也会更加迫切。
居家式社区养老在本次调查中是老年消费群体最倾向的养老方式,相当程度上是由于目前市场上养老机构在收费和服务上的差距较大。同时,老年人的消费水平又决定了“一床难求”和“空置率高”的矛盾并存。
建议应有序加大供给、进一步出台养老服务产业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