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工作日的10点左右就到了展览所在地来武康路393号,一进门就发现不少爷叔阿姨们已经组团前来打卡。
一楼的展厅墙面展示了不少摄影图片,其中包括“徐汇之美 海派之源”主题摄影展的获奖作品,也有区域内优秀历史建筑、特色空间的展示图片,比如武康大楼、上海交响音乐厅、M+黑石音乐街区等地。
“武康路这个大楼,我在四川康定也看到一个很像的。”阿姨一边看着武康大楼摄影作品,还拿出了手机跟朋友分享她在康定看过的一栋相似的建筑。
除了摄影作品,展厅中央的地面上,铺着一张巨大的“武安地图”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
武康路安福路地区享有“万国居住建筑博览街区”美誉,区域内具有上海近现代居住和公共活动场所风貌特征的建筑比比皆是。据介绍,这张1947年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透过一格格路名、门牌号、商号信息,让看展的观众了解到70多年前武康路-安福路区域的建筑功能与街区业态。
“这上面还有一家店至今仍然存在,就是紫罗兰美发厅。”徐汇文旅中心沈寅达介绍,在这张行号图上,当时的紫罗兰理发所,位于霞飞路(今淮海中路)1908号,隔壁再隔壁还有一家叫永明理发,但显然规模要小得多,紫罗兰占据了两个门牌号的开间。
还有现在人气很高的安福路,其实70多年前就已经烟火气浓郁了,银楼、米铺、茶室、成衣店、表行……应有尽有,繁华程度不亚于南京路。
有趣的是,在现在的安福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附近,当年就有一个“安福剧场”。
展厅中央还设置了一个武康路的微缩模型,整个模型涵盖了法国文艺复兴式、西班牙式、英国乡村别墅式、装饰艺术派、现代派等各类建筑风格,是中西文化的微缩展示,也是整条武康路的俯瞰导向地图。
“我们在这个模型上还设置了一些标注,方便市民游客可以清晰地了解各个建筑的方位。”沈寅达说,希望观众在看展后,可以把这里当做一个起点,然后真正地走进武康路,看一看这里的建筑,相约一道“轧闹忙”。
再往里走就能看到一处镜面空间,不少阿姨喜欢在这个区域拍照打卡。
这里展示的是上海首个4A级开放型都市旅游景区徐家汇源景区的相关景点和建筑。
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百年建筑散布在徐家汇,犹如一本立体的“海派文化记忆相册”,这处设置是希望观众可以按图索骥,按照线路来一场海派城市考古-徐家汇源寻源之旅。
沿着楼梯可以走到二楼,二楼展厅则呈现了徐汇滨江的风光,保留之前co-west展览部分内容的同时,还布置了“露营区”,逛累了大可在这里坐坐休息一下。
就在露营区的对面,还有一个投影幕布,可以实时看到滨江沿岸风景。
展览参观结束,也许正是游览徐汇的起点!
走之前,可以在1楼的徐汇文旅信息墙前写下你的感受与建议,还能领取四大片区的线路卡片,根据卡片上的指引去探索更多的徐汇之美。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武康路393号工作日日均接待游客在500人左右,双休日会激增到4000人左右,市民游客建议选择错峰逛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