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养过狗吗?”
进入《忠犬八公》剧组的每个人,都回答过这样的问题,如果不喜欢小狗,无论多大咖都没法进来。导演徐昂不想赚IP的快钱,他就想好好打造一部属于中国人的好作品。
第一次见徐昂,我带上了大黄,我们一拍即合。他想要一个真实可信的本土化的故事,最终选择了中华田园犬——大部分人童年记忆中的小土狗,作为主角。除了我的大黄,剧组还从肉狗市场救回了17条小黄狗。这些小狗一起饰演了八筒的不同阶段。
成功改编凝聚的是每一位主创的心血。导演他们提前几个月就到了拍摄地重庆看景,了解风俗人情。我提过要求,说主演至少得提前一星期来跟18条小狗培养感情,多了我也不敢说。结果男主冯小刚提前三个星期就到了。小狗不信任人,他就每天来喂点吃的。小狗们亲近他之后,他就常常去遛狗。
女主陈冲也很早就到了片场熟悉小狗。见她第一面,她穿着时装,刚下飞机,风风火火的摩登女郎样。过了两天做完试装再回到片场,她完全就是另一个人了。重庆话、麻将……都是现学的。
拍摄的困难多得真的数不清。电影中有一场经典的戏:小狗追着陈教授跑进缆车站,教授发现后抱着它一路走下去,导演希望小狗在他怀里亲昵地舔他。结果小狗被抱离地面,一紧张就不愿意舔人了。我们涂了一些蜂蜜在演员脸上,小狗立马去舔,结果一开机又不舔了。这场戏拍了几十遍,冯小刚就抱着20来斤的狗在车站台阶上上下下,累得够呛。拍摄火车站送别,小狗一听到汽笛声就害怕地跑开了。人能轻松完成的,换到动物身上可太难了。
拍摄这种对手戏时,我一般就坐在徐昂导演旁边。动物演员组是做什么的呢?我们会提前梳理剧本中与小狗有关的情节,设计多种表现形式,按性格寻找并训练合适的动物演员。亲人的演文戏,刚烈的演武戏,懒惰的演生病的。我们组有11个人,分别承担了与18条小狗有关的训练、妆造、医疗、后勤、侧拍等工作。
正因为拍好动物难,才需要专业团队操刀负责。可以说,“忠犬八筒”的诞生开创了先河。
“听说你有个狗,借我们剧组拍行不行?”
“你是谁?”
“我是道具组的。”
“你不要联系我了,让你们制片人联系我,因为我们这是演员。”
“搞笑,脑子不清醒。”
早几年,我说大黄是动物演员还会被人嘲笑。但现在,大黄甚至能成为热映电影的海报上排名第一的领衔主演。当我们可以让小狗完成更多更复杂、更专业、更工业化流程的工作后,它就能摆脱道具的身份,真正被称为动物演员。
大黄是我公司的元老,是我最好的工作伙伴。2012年,我从一众小狗中挑中了它成为公益短片《流浪33天》的主角。电影杀青后我去原机构看它,它本来看着病怏怏的,可一见到我就超开心。别人都说:“你看,它在等你呢。”那一瞬间,我决心收养大黄。
之后几年,大黄跟着我在剧组周转,扮演各式各样的流浪狗。刚开始只是客串,剧组的人会对着我说:“放狗的,把狗放那里。”拍了两天之后,就变成了“这狗演得真好,老师下个镜头这样。”某一次,原本两三天的戏加到了一个月,导演恨不得大黄从客串变成三号主演。最后剧组会有人大喊“请黄爷!黄爷演得好啊!”然后响亮鼓掌,杀青时甚至有人给大黄献花。
大黄真的是一条很神奇的小狗,它能表演出很多状态。它引领我组建了专业的动物演员团队,也因此改变了很多小动物的命运。
从最基础的趴下、奔跑,到高难度的组合型动作,我们会以奖励的方式慢慢训练小狗,让它们尽量自在且有尊严。很多剧组在拍摄小狗死亡的戏份时基本都是一针麻醉剂了事。但我们会坚持在片场自然地哄睡小狗。“你让明星在片场等你哄一条狗睡觉,开什么玩笑?”很多人会不解,但我们团队总会想方设法说服导演同意。
很多网友会质疑:“你们是不是拍完电影就把狗都扔了或者吃了呀?”我要郑重回应:绝对不是!我们在拍摄中会善待小狗,结束后会妥善送养小狗。这部电影的17条小狗没杀青前就被抢光了。大家排着队去签领养协议,没轮到的还特别不开心。
我们与剧组签订合约的前提就是:不能提出任何对动物产生伤害的要求。我们会签下工作时间,每天不可以超过8或10个小时,还会买动物保险。这些合约都是我们一点点累积、争取出来的。放在10年前,完全是天方夜谭。
无数关于《忠犬八公》的评论都让我“泪流满面”。11岁的女儿告诉我,她在电影中看懂了离别。有人说:“我怕哭太狠不敢看,但我买了几张票请网友看。”还有一位观众在网上私信我说:你10年前的那部公益短片改变了我的人生规划,现在我专门做公益救助。无论哪个年龄段,都能在电影中寻找到特殊的感悟。
大黄陪伴我走过了这10多年,而在《忠犬八公》这部电影中,八筒则陪伴了陈敬修的寂寞晚年。
一个跟着老婆到重庆生活的北京男人,结婚几十年仍觉得自己是听不懂本地话、适应不了吃辣习惯的外乡人。儿女渐渐长大,他成为他们口中“总是那样,不用理他”的老顽固父亲。性格强势的老婆每天以麻将为乐,睡前总在催着他讨好领导,尽快升职。出差路上偶然捡回一条小土狗,虽然老婆讨厌狗,“耙耳朵”陈敬修决定叛逆雄起一回:这个狗,我喜欢,我要养!
陈敬修为小狗取名为“八筒”,八筒就这样成为他生活中极大的慰藉和温暖。每天上班路上,八筒乖乖跟着他,叼一份报纸回家。看球赛时,看到陈敬修兴奋叫好,八筒也会跟着汪汪两声。送别远行的儿子时,八筒默默陪伴着失落的陈敬修。下班走出索道车站,他一定能一眼看见在花坛处守候的八筒。
这些陪伴的瞬间其实都来自于主创们和自己家小狗的温馨瞬间,而陈敬修这样老年养狗的案例也绝不少见。现在,我们国家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了,很多老人身边都没有家人陪伴,或许他们唯一的伴侣就是一只狗,我也曾见过很多这样的老人,听说过很多很多故事。
我曾看到过一幅相依为命的画面——一位老人溜着一只特别老的狗,这只狗走得也特别慢。那时,我就在想,他们两个能活下去的动力或许就是彼此,老人想着这只狗不能没有人照顾,反过来狗也可能是这么想的。
这样的画面总是令我动容,我一直觉得,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定是和如何对待动物息息相关的。我盼望着未来有一天,可以出现专门提供给老者的受过专业训练的陪伴型宠物,帮助这些孤独的老者更好地生活,同时小动物也能因为发挥价值而受到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