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上海人?”一次上海播音界的历史回响,一场老上海人的集体追忆 - 周到

“何以为上海人?”一次上海播音界的历史回响,一场老上海人的集体追忆


2023-04-24 19:39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是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
“我是张芝。”
“我是陈醇。”

这是不少老上海人都熟悉的广播电台里的声音,时隔大半个世纪,在2023年4月一个春天的下午,这样的播报再次响起,时光风尘仆仆地携带着记忆,打开每个人的思绪。

这是一场关于上海第一代播音员张芝口述史的分享会,也毫不意外地成为了一次对于半个多世纪上海广播电视历史的集体追忆。

■2023年4月22日,张芝陈醇在活动现场(摄像/王柱)

■2000年,张芝和陈醇在主持节目

■上海电视台首播前一两天,张芝(中)和同事们在人民广场熟悉场地。(后排中间为陈醇)

九旬播音界活化石,历史回响

“70年前我来到上海工作,那时候她(张芝)很照顾我,(如果)当天正好我俩搭班,她就骑摩托车来接我,我就坐在驾驶员后面的座位上,这么多年了。”说话人是九旬老者陈醇,是播音艺术家,也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他和搭档张芝同为上海电视台第一个电视新闻的播报员。

1950年代就会骑摩托车,张芝可以算得上那个年代的弄潮儿了,但其实骑摩托车,也是出于工作需要。关于这段经历,在张芝的口述回忆里,是这么写的:

“1956年的时候,上海电台为了方便记者采访或者通讯员出去送信,买了一辆二手的Royal摩托车,没人敢骑。工会就请了一位上海外国语学院的老师,推荐我和另外两位记者去正式学习。我们要体检,要笔试,还要去江湾体育场考核车技,包括发动起步、走8字、穿竹杆、走独木桥等等,都通过了才能领到驾驶证,我算是学成毕业的。”

■1956年,张芝被借调到国防体委摩托俱乐部接受培训,在虹口体育场参加“八一”建军节35周年纪念表演

即使通过文字和声音的讲述,依然可见张芝当年的意气风发。而如今,两位九旬老人坐在台上,感慨时光不易。

“我今年95(注:张芝为1929年生人),陈醇比我大概小几岁?”
“90整”,陈醇用手势比了个“9”。
“90整是吧?我们一起共事了很多节目,我们一起播报新闻,还有五一、十一这种日子,我们在人民广场搭起来的主席台上面看着实况,然后亲口给大家播报出去。那个时候是几十年前,一晃眼我们都老了,都坐轮椅了,说起来,实在也是很不容易。”

当一名老者感叹岁月,很难不令人动容。两位老人都坐着轮椅而来,在子女的搀扶下颤颤巍巍站起又坐下,张芝还不忘为耽误观众时间而解释:“我们都老了,手脚不方便了。”

当随着回忆飘走的思绪重新回到现场,一段穿越时空再现的播报、两段声情并茂的朗诵,让人依然能一睹老派播音员的风采。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这是陈醇在席间的朗诵,一段词文已经融入肌肉记忆的脱稿诵读,中国播音几十年的历史仿佛在老人气势如虹又松弛有度的朗诵中呼啸而来,夹杂着旧日的气度与做派,仿佛故时的广播音质重现。

张芝脱稿朗诵的是《人的一生》:

“人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
昨天它已经过去,一去不复返;今天它正在你脚下,分分秒秒在缩短;明天,它是未来,它是希望,它在向你呼唤,向你招手,向你挑战。
都来珍惜我们的人生吧,因为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

■张芝(摄像/王柱)

晚年张芝在各种场合应邀表演时,诵读的都是这首人生格言,仿佛通过一首小诗,提醒后辈珍惜时间。

在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汤惟杰看来,张芝和陈醇可谓有着“真正的上海精神”。“前几天有个年轻人问我‘侬认为撒是真正额上海宁?’今天看到了两位老师的现场朗诵和纪录片,我觉得他们虽然是很多年前从北方来到上海,但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上海宁’。即使90多岁了,你看他们依然口齿清楚、思路清晰,仿佛随时为重新回到岗位待命。而且他们生活达观,工作的时候工作,生活的时候享受生活,重视亲情,广交朋友,他们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上海人的楷模。”

口述史,确认个人坐标系

这次分享会源于口述史团队“候车式”近期完成了对张芝的口述史记录,这是一段属于九旬老人的私人回忆,也是对中国广播电视历史的一次回望。

时光匆匆就是大半个世纪过去,当张芝九十多年的人生浓缩在九十分钟的口述纪录片中,所有人仿佛都跟着叙述者走过了几十年的生涯。

但时光没有随老去而褪色。银幕上的叙述者说到早期电视机里的面孔一会是扁的一会是长的,全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而说到动荡时期的尊严被践踏,台下包括张芝自己都在黑暗中掏出了纸巾拭泪。

这或许就回答了“为什么我们需要口述史”吧。台下的观众中既有已过半百的“小老人”,也有染着绿头发、红头发的“年轻新人类”。当一群人的回忆被勾起,这就是口述史最有意义的时刻吧,只要还有记忆,只要记忆还被聆听。

■张芝陈醇在活动现场(摄像/王柱)

“抢救老人的记忆,是在抢救人类的非物质遗产,”“候车式”发起人、也是张芝外孙媳妇儿赵令宾的说法并不夸张。

在汤惟杰看来:“记住我们的历史,清楚我们的过去,才能知道我们是谁,我们如何和这个世界连接。倾听过前人的讲述,才能了解自己究竟处于怎样的历史位置。这就是口述历史的意义所在。”

当这个温暖的春日下午,这段上海广播电视历史被两位老人说起,在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原新民晚报党委书记吴芝麟看来,这是一次历史还原现场。“一个人的历史,一个家庭历史,可能比小说更好看。”

这样历史洪流中的私人注脚被记录,对于家庭而言,是一种祝福,对于个体来说,是感情的延续。

曾经救过父母生命、张芝晚年更是与之形影不离的女儿朱宁说:“母亲的所有故事我已经耳熟能详,这次采访沉淀下来的故事更加连贯而精彩,让我意识到,母亲对于一个家庭的幸福有多重要,我也为我家三代的职业女性而自豪。”

■张芝和女儿朱宁、外孙媳妇赵令宾

或许正如张芝家族的朋友、也是武志红工作室咨询师徐志明所言:“人的一生对于地球的历史来说,像是沧海一粟,是无意义的。但当人回顾自己一生,无论是苦是甜,这都是一个人最宝贵的感受,这些感受是有意义的。”

有趣的是,那个下午,当台上的耄耋老者追忆百年往昔时,隔壁传来小朋友们咿咿呀呀的合唱声,那是书店隔间同时在举办的儿童音乐活动。当老人的缓缓讲述和儿童的稚气歌声重叠,时空和人生仿佛坍缩,坍缩在那个春日午后、坍缩在百来平米的书店,正如是:“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作者:唐玮
编辑:唐玮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