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文乃武,唯精唯一。崇德尚武,自强不息。
在四川北路海伦路旁,虹口母亲河——俞泾浦静静地蜿蜒流淌着,在这条经受过硝烟战火烹煮的小河南岸,矗立着爱国武术家霍元甲在一百多年前创立的中国近代史上首家民间体育团体——精武会。
在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晨报记者来到精武会旧址,探寻精武体育旧址,打开上海武术的百年记忆。
从地铁10号线海伦路站5号口出站,沿着海伦西路一路向西,步行至藏东路,再向前几十米,便来到一处幽静之地。这里,“精武”石刻映入眼帘,宁静的肃穆氛围与不远处热闹喧嚣的四川北路形成了鲜明对比。
1909年,爱国武术家霍元甲因与英国大力士奥皮音比武一事声名大噪,威震沪上。当时,革命的星星之火已经开始在全国蔓延,一批喜武、爱家的忠国之士一拍即合,决定创办中国精武体操会,由农劲荪任会长,霍元甲任武术教练,主持日常技击训练并习军事。就这样,我国第一个民间体育团体在上海诞生了。
走过“精武”石碑,一座“精武石桥”横跨在俞泾浦两岸,将参观者带入当年的精武旧址。
彼时,霍元甲打破了门派之见、博采众长,将自己的练手拳传授给精武会员。“精武体育不属于任何门派,也不属于某一个姓氏家族,而是一个全民的武术学校,提倡德、智、体三育并重,这些主张给中国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副会长薛海荣告诉晨报记者。
“自建立之日起,精武会编制了“基本十套”,即潭腿、功力拳、节拳、大战拳、套拳、接潭腿、单刀串枪、群羊棍、八卦刀、五虎枪,成为精武武术的基本教材,凡精武会‘必须熟悉此十种,方及他技’。同时,精武会破除师徒秘传的旧习,创造以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分班教授的武术教学新方法。”
走过精武石桥,海派老式建筑“精武文院”映入眼帘。据了解,这里也是上海市粤东中学旧址。
创立之初,精武体育不仅只有武术、体育,也是一个先进的文化社团,凝聚了一批批时代精英。如今,参观者可以从带有年代感的门廊走过,在斑驳的一砖一瓦间品味100多年前那段乃文乃武的历史。
转过一条幽静的胡同,就是精武会旧址了,这里与如今的上海精武体育总会遥相呼应,两只石狮静静地矗立在大门两旁。
进入大厅,霍元甲先生纪念雕像与《精武本纪序》时刻警醒着后人那段中华历史。“霍公遗志深久远,尚武精神永流传。”薛海荣表示, 风风雨雨100多年,“精武文化”给虹口和上海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记忆。
2007年,“精武体育”被上海市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精武体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值得一提的是,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精武武术文化传播到海内外,相继建立海外精武会。“至今,上海精武体育总会仍在收徒传艺,弘扬中华武术。”薛海荣说,“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将传承精武精神,传播中华文化,传授武术技能,在海内外精武友会间架起一座友谊之桥,开辟一条推广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