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化香囊!上海香囊奶奶发动祖孙三代想灵感,二十多年做180种香囊款式,还有“神兽盲盒” - 周到

万物化香囊!上海香囊奶奶发动祖孙三代想灵感,二十多年做180种香囊款式,还有“神兽盲盒”


2023-06-22 14:07

过去,家家户户在端午前夕,都爱用家中的“零头布”来制作香囊。如今,家中“零头布”少了,做香囊的人也少了。但在上海闵行,有一位74岁的香囊奶奶,从2000年起重拾少时祖母教给的手艺,一心一意制作香囊,不仅成为了区级非遗技艺传承人,还发动家中的祖孙三代一起参与到这项传统文化活动中。

石库门、旗袍、手鞠、金蝉、莲花、熊猫、元宝茶盅、敦煌石雕……由她牵头制作的180款香囊,灵感来自“万事万物”。从最初的广式传统香囊,到融入海派风格的潮流新式香囊,香囊奶奶和围绕在她周围的手工爱好者们,都对香囊背后的传统寓意津津乐道。

万物化灵感,从“传统写意”到“现代写实”

在闵行区新虹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一楼,有个叫做“锦囊妙馆”的展厅,免费对公众开放,这就是“50后”香囊奶奶陈杏芝的“根据地”。

“起初,我做的还是传统的香囊,像这样的心型如意香囊、粽子香囊、口袋香囊,都是祖上传下来的古典式样。差不多2005年、2006年以后,我开始做创新款的香囊。书籍、新闻、旅游乃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能给制作香囊带来灵感。”

二十多年来,陈奶奶设计的180来款非遗特色香囊在此做展示,整整一面香囊陈列墙上,传统与新潮、经典与海派、古朴与鲜艳……不同式样、风格、色彩的香囊,每一款的背后都有故事。

在所有作品中,“一扇门”的地位相当特殊。不同于传统香囊取材山川花草等写意元素,这个香囊的灵感来源相当写实——世纪之门香囊,造型取材于海派石库门的正门及门楣。

“石库门是老上海建筑的代表,而石库门的门楣里其实也大有文章,比如中式花草搭配巴洛克风格的藤蔓,又或者寓意岁岁平安的中式瓶子,化成了西方族徽式盾牌。”陈奶奶关注到了石库门门楣花纹“亦中亦西”的特色,运用到了这款世纪之门香囊的“门楣”上,将中国江南传统砖雕青瓦压顶门头与西方的三角楣式、半圆楣式相结合,是一款传递出岁月气息、文化底蕴兼具摩登感的作品。

2021年6月,世纪之门香囊被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永久收藏。

在所有香囊中,最复杂的是手鞠。这种精致好看的球形香囊,创意来源于中国古代的“蹴鞠”运动。

不同于日本的“手鞠”中间使用保利球,陈奶奶在设计手鞠香囊时,想到了一包粉、一根线的制作方法。“最里面一包粉,用一根线把它缠起来,用功夫、用耐心去把它缠得滚圆,然后等分,在球的表面开始刺绣。”

在2019年上海市香囊作品大赛中,陈奶奶的手鞠香囊摆件荣获了“最佳造型奖”。

在陈奶奶的香囊墙上,还能看见“金蝉子”香囊,“金蝉到家门”不仅表示将财运带进家中,还取“一鸣惊人”之意,是对孩子学习的美好祝福;“大熊猫”香囊,将一整只香囊绣成了黑白国宝,当陈奶奶走进中学教授香囊手工课,学生们都“点菜”要学大熊猫香囊……

除此之外,旗袍、龙凤袍、元宝茶盅、青花瓷瓶、京剧脸谱、藏版铃铛等等特别的独家款式,都让陈奶奶的作品在沪上“香囊圈”里超有辨识度。

家族有熏陶,当祖传广式香囊遇到海派艺术

为什么会在香囊这样小小的物件上,投入二十年来全部的身心?

陈奶奶说,她对香囊的启蒙,来自生于19世纪的祖母。上世纪20年代,祖母从广东迁来上海,也把广式香囊的手艺带了过来。

“我祖母的父亲以前是中医郎中,所以习惯年年都自制香囊,用中草药弄碎了做成香囊给我们孩子戴。当时兄弟姐妹多,祖母问:‘谁要跟我学做香囊?’我立刻说:‘我!’”

就这样,陈奶奶在祖母手把手的教导下,学会了做心型如意香囊、粽子香囊、口袋香囊等老派款式。她至今记得,祖母还教过她一种纸做的菱角香囊,用纸折成菱角,再在菱角上缠线。

少年的记忆在新世纪“觉醒”。

当时,刚刚退休的陈奶奶想找点事做,就想到了祖母教给的香囊手艺。

缝制香囊不在话下,香囊里的药粉怎么办?陈奶奶拿着祖母当年的配方到中草药店去请教。中草药店推荐了现成的香囊配方,陈奶奶权衡之后,还是想用祖母传给自己的老配方:藿香、艾叶、石菖蒲、白芷、苍术、八角等等。在多方请教后,她以老配方为基础,请药店将她点名的中草药磨成药粉,她自己亲手调配。

起初,只是每逢端午做一些,家里人自己佩戴,亲朋好友喜欢的就送出一些。

谁知,就这么口口相传,陈奶奶的香囊名气越来越大,她也开始受邀作为志愿者讲师,到社区学校、中小学里教大小朋友制作香囊,义务授课一做就是十几年。作品屡屡得奖,志愿者讲师的聘书与荣誉证书也有一沓,香囊给了陈奶奶无与伦比的乐趣与成就感。

2016年,陈奶奶成为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香囊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上海展开特色伴手礼评选活动,陈奶奶的手鞠香囊、睡莲香囊等多款香囊也纷纷入选。

除了祖母最初教给的广式香囊的手艺,画家外公和电影人太外公也给了她艺术的熏陶与启示。“艺术、绘画、中医药、手工香囊,感觉祖辈从事的各种事业,冥冥之中在我这里得到了融合。”陈奶奶说。

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化环境给了她更开阔的思维与眼界。如今她做香囊,不再仅仅是为自己而做、为亲朋好友而做,她为大众做香囊,在香囊的造型、色彩、材质上要考虑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的喜好,平衡好传统与时尚、传承与创新。

香囊有传承,儿子设计国潮香囊孙女建议做盲盒

做了二十多年香囊的陈奶奶,曾经想过要如何把这份手艺传下去?

如今,她不担心了,因为她对香囊的执着和热爱也感染着家里的小辈。陈奶奶的儿子郑先生在多年的耳濡目染下,如今一心一意地支持、参与父母的香囊制作。

“有次到文化市集上去帮忙母亲的摊位,有几个我可以称之为叔叔阿姨的市民走到摊位前,看了一眼台子上的香囊,就说: ‘我知道你们家,你们的手工造型一看就知道了,杏家香囊。’”

郑先生说,这次经历给他很大的触动,感念于父母做了这么多年的事是“有回报”的,把香囊制作技艺做精做深,就能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受人认可。

但另一方面,他也产生了新的疑问:只有中老年人喜欢香囊吗?年轻一辈呢?是不是在坚守传统的同时,要走出一条更加潮流的道路来?

于是,他放弃了职场的工作,回归家庭,开始正式参与到香囊的制作中来。“父母年纪大了,精力可能不及以往,他们也会担心手工技艺的传承问题。作为独子,想帮他们分担一些是初衷,但后来我也是真正喜欢上了香囊。”

郑先生到古典诗词中去寻求香囊的起源。“屈原在《离骚》中写过  ‘纫秋兰以为佩’,将芳香的植物缝进一个东西佩戴在身上,不管当时是什么形式,都说明香囊的佩戴要早于纪念屈原的端午习俗。”

“三兔共耳”香囊就是由郑先生独立设计。史学界公认全世界出现最早的“三兔共耳”图案,存在于敦煌莫高窟第407窟藻井中。作为惊艳千年的神秘图案,“三兔共耳”的寓意至今只有猜测,没有定论。郑先生觉得这点相当有趣,将之变幻到香囊之上。

还有一组“神兽出没”系列香囊,同样是郑先生的手笔:五种神兽“甪端”“辟邪”“麒麟”“狻猊”“天禄”的形象取材自中国古代石雕文物,用色强烈大胆,造型生动活泼,采用多套色绣花工艺。

陈奶奶的香囊技艺,也影响着第三代。

“00后”的孙女和同龄人一样喜好二次元、KPOP等流行文化,但只要回到奶奶家,她就是针线灵巧的香囊小能手。从小,对于奶奶设计的香囊图案,她就要给出自己的意见:“这朵小花不错”“能不能做一个可爱的猫猫香囊?”

在回答将来想干什么时,她的答案是香囊设计师。对此,陈奶奶和郑先生的态度很开放:“她喜欢香囊,我们支持,但也不因此限制孩子的发展,一切看她本人的兴趣。”

说起孩子已经开始给“杏家香囊”贡献点子,奶奶和爸爸都很骄傲。“神兽出没系列做成盲盒就是孩子的建议,我们一听,觉得非常好。过去没有人将非遗香囊做成盲盒,这是00后的思路,我们在传承香囊技艺的道路上,也愿意结合当下新的审美观念,不丢掉传统核心的同时,求新求变。”陈奶奶表示。



作者:徐妍斐
编辑:徐妍斐
来源:周到
图片来源:徐妍斐 受访者供图